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桂滇黔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禀赋丰富,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其开发利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对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并充分吸收国内外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桂滇黔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点,以产业融合理论为指导,构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乡村振兴的助推机理,从完善非遗活态传承的利益网络治理、注重非遗活态传承的物质载体建设、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创新模式以及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制度与保障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明确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指向、价值耦合是提出实践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跨界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其与民族地区乡村空间、主体及要素特殊性联结的关键耦合点。特征耦合决定价值耦合,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动力系统的核心和终极旨趣在于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体的自我价值、实践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可从人的专业教育、文化自觉、育人理念、内涵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青海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优势及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青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出发,从体育产业的概念、特点入手,论述体育产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通过青海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优势及对策探讨,构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理论体系框架,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运行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双高计划”是国家鼓励职业教育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民族地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为优化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建设,需要分析其工作运行的多重逻辑。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背后蕴藏的理论逻辑可划分出三个维度,分别是振兴乡村的经济逻辑、乡情召唤的文化逻辑及全面发展的教育逻辑。文章从实践逻辑出发探索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节庆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和劳动生活中产生的主要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产物,是一种发展速度最快、辐射带动性最强、收益面积最广的民俗事象。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民族节庆活动成为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探索民族节庆文化助推文旅融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要解决民族节庆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在文旅融合发展主体维度上合理调动内生产力和外激活力,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提升民族节庆文化含量;助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积极消解民族文化活动与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矛盾冲突,赋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并加大对各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文化振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逻辑就是追寻具有科学文化精神的新型农业、乡土文化记忆的新型农村、现代文化观念的新型农民,进而振兴乡村文化.民族地区多元的文化样态呈现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谐文化"五位一体"的静态文化体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要致力于从"五位一体"乡村文化体系中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是在民族文化场域、职业文化场域、教育文化场域和乡村文化场域中进行,要本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生原则,在振兴乡村的共同价值指引下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承载多维价值,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遵循以培养"现实的人"为价值目的、以"反贫"与阻止"返贫"为价值功能和以"扎根乡土"为价值实践的教育逻辑,并通过人存在的五种状态直接或间接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表现出五重向度的价值耦合.因此,要构建"五维一体"的实践联动体系,以教育扶智、技术赋能、载体创新、场域变革和秩序重构全方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曾在民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却呈现出衰弱的趋势。为实现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应借助国家弘扬民族文化的政策契机进行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开发利用,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拓展生存发展空间,也为这些原生态文化在现代语境中提供展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桂滇黔地区是我国"十四五"乡村振兴主战场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富集区。文章选取桂滇黔国家级与省(区)级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文化空间"视角,探讨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文化空间演化。结果显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类型多样,以织染工艺类、传统饮食加工技艺类为主;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分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交界处、柳州市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界处以及百色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集聚区,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分散。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演化经历了初期介入、探索起步、自主成长、稳定发展等四个阶段,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在形态上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丛—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在主体意识上,表现为由文化迷茫—文化自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转变。最后,基于空间分布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演化特征,提出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空间融合共生、文化空间保护主体多元协同系统性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选择。人工智能作为“手段”之利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之需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同时,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存在着乡村教育精神空虚、乡村教育文化遮蔽、乡村教育特色丢失等方面的使用限度。应从智慧助推育人本质的回归,技术借力乡土文化的传承,智能推动异质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加强乡村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由追求义务教育的普及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实现了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新飞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还是夯实乡村人才资本的重要利器,能够为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离农”与“为农”的价值选择困境,面临着城乡地区教育质量差距大、师资、生源力量薄弱等挑战,乡土文化历经价值涤荡,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以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因此,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实现乡村教育创新发展;补足乡村教育短板,厚植乡村文化振兴基础;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石;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明确乡村教育目标指向,进而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为推进乡村现代化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应从"为了乡村振兴"和"为了职业人才培养"两个视角思考其价值定位,据此确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应从市场导向的"需求逻辑"和资源导向的"教育逻辑"向关注"人才发展逻辑"的转变,让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蕴含着"需求逻辑"和"教育逻辑"叠加的"人才发展"的双重逻辑.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和乡村形成合力,需要有制度保障和文化氛围,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推动,以这五方面的合力共同支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校助推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民族高校具有民族语言、区位以及多民族学生结构等三方面的优势。民族高校助力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促进民族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目前,在民族高校助推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亟待解决。通过探索解决困境的实践路径,可以切实助力边疆民族贫困村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苗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其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主要内容有:勤劳为本、互助合作和劳作有时的生产伦理;诚实信用、公平自愿的交换伦理;平均与矫正结合、权利与责任对等的分配伦理;节俭、理性、适度索取的消费伦理。挖掘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对加强民族地区经济伦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休闲体育在助力湖北乡村振兴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方式,是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是促进乡村产业改革升级的重要抓手,是引导乡村全面有效治理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湖北在发展乡村休闲体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可以从发展目标、配套设施、体育品牌、宣传力度、体育人才等方面进行优化,发挥休闲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与教育资源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备、乡村教师数字化教育能力缺失、乡村数字教育资源匮乏等现实堵点。因此厘清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城乡教育协同发展逻辑是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逻辑与育人逻辑有机耦合,利于明晰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向。建议通过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更新、教学模式改革等途径实施智慧教育工程,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精准匹配、按需推动技术与乡村教师精准对接、精准设计区域性乡村学校数字化发展方式,解决乡村教育生态失衡等问题,实施配置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策略,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教育云平台联接城乡学校,汇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协同化”发展新格局,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效应。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作为负载多元价值的教育类型对于服务民族区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人力供给”模式、“双向循环”模式、“数字乡村”模式与“多元共治”模式四种结构形态,这些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民族乡村地区还存在着技术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有待加强和经济发展类型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亟须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人力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内生式发展、适应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加大对兼具工匠精神与绿色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链、产业链以及文化和生态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和高素质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能源—经济—环境”的低碳链条正在形成,但是在面对仍然以传统能源为主的乡镇地区,新能源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是时代命题。通过对澄迈县老城镇进行田野调查,以能源权为基点,从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权利客体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以小见大探讨乡镇地区新能源模式发展,如加快健全新能源准入模式,大力完善新能源运行模式、促进规范新能源救济模式、强化新能源责任追究等努力建设“零碳”乡镇地区,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强技能型乡村建设是缓解乡村技能短缺困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文化支持、技能人才保障、技术技能支撑,助推乡村文化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然而,受乡村技能环境建设“失位”、乡村技能资源供需“失衡”、乡村技能治理体系“失能”等因素的影响,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不强。鉴于此,可从完善乡村技能环境建设、优化乡村技能资源配置、打造乡村技能主体共治格局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技能型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效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