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明代袁黄所著《了凡四训》,是明清以来我国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的一部劝善书。就哲学思想层面而言,《了凡四训》涉及在人性论方面主张推明“义理之身”、在自我修养上提倡“反躬自省”和在知行观方面强调“心为善导”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体现出了融合性、通俗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探讨《了凡四训》的哲学思想,对于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想精华,助力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法思想是《淮南子·原道训》的核心思想,二者在政治哲学上相通、相融,在政治实践上又相反、相成,形成了“以道为主,兼融法家”的内在理论结构。《原道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道家化”的批评,在“无为一有为”的政治命题中深刻反思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并以其为参照,阐发了“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核心政治理念。《原道训》所反映的道、法思想关系在《淮南子》中具有代表性,其“以道融法、尊道抑法”的理论取向彰显出道、法思想在(《淮南子》政治思想体系中实际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原道训》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等哲学思想以及政治治理思想。其中本体论是在“无为”这一价值意识下展开的理论建构,而“无为”价值意识又合于《原道训》的核心问题意识——“无为而治”之治理思想。因此《原道训》是带有政治关怀的理论探索,从形上学的高度建构了相应的本体论、宇宙论、人性论、工夫论的义理结构,以为其“无为而治”的思想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今读《楚辞.九歌》,拟就古今训释的某些疏失略作商榷。所讨论的《九歌》语词(加着重号者)如下:一、《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远举兮云中”。三、《湘夫人》“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四、《大司命》“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五、《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相似文献   

6.
声训,仅仅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或训诂条例。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周,秦时代,大盛于两汉,魏晋,唐代以后渐微而趋于消失。声训在《说文》中的运用不乏其例,但远未达到“什九”或“十居七八”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高丽太祖王建的《训要十条》与日本圣德太子的《宪法十七条》是韩日两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纲领,其中摄取了大量的中国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精华。文章通过对两部文献的比较,分析了两国在吸收中国政治文化方面的异同。王建对风水之学的重视和对契丹“禽兽之国”的定位及其在文献中对中国具体政治人物的引用、学习均能体现出朝鲜半岛吸收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圣德太子对佛教文化在日本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不违农时”等重农政策与儒家政治性的原则写入其治国方略,最能体现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浅论《荀子》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一书存在大量的声训,这并不与荀子的语言理论相矛盾。声训是儒家正名的重要手段,到荀子这里得到了最充分体现。荀书的声训多声韵俱近,且意义也多相近相关,可取之处颇多。其对后世训诂学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开蒙要训》,是我国古代儿童课本之一,为六朝马仁寿撰写。此书宋代于中原佚亡,幸敦煌藏经洞保存有27个写卷,其中完整的有两个写卷。全书350句、175韵、凡1400字,“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和《千字文》一样,是儿童开蒙识字兼及教育的教科书;同时,《开蒙要训》还具有敦煌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释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源学性质的专,也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以此书第一卷为主要内容,从字形结构入手,运用上古音为分析手段,对每条训释逐一进行分析、归类,可以揭示其声训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训世评话》是继《老乞大》《朴通事》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但是与《老乞大》和《朴通事》相比,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训世评话》书名为切入点,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角度,对《训世评话》进行再认识,以期在重新充分认识《训世评话》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给目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淮南子·主术训》是我国古代领导学专著,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兼采儒、法,概括地反映了汉初及文、景之治的“南面术”。《主术训》部分内容与现代领导学相同或相近,另部分内容为现代领导学较少涉及,两部分论述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说文解字》是一部以形求义为体例的书,其实它的声训探源功能也较强,足以和《释名》中的声训相媲美。《说文解字》早于《释名》,这说明《释名》释文体例是对《说文解字》及早期声训的借鉴和发展。正确解读这些声训,比较两书的异同,能够更好地理解声训对语言的探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孙慧明 《现代语文》2006,(4):127-128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中国古代的声训,兴起于先秦,如《易经》。到汉代,声训大行于世,如董仲书的《春秋繁露》、班固的《白虎通义》中都大量运用了声训。汉代杰出训诂学家郑玄也多用声训。东汉刘熙的《释名》,更是自觉地运用了声训系统探求词语的语源义。宋代又出现“右文说”,为后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却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清代训诂学家将声训推向更高发展阶段,并出现一批集大成者。王念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的《广雅疏证》立足声训考释词义,多有创见,较少有主观臆测,代表了清代声训的高水平。他使声训成为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李乾  吴春红 《考试周刊》2012,(15):176-176
《四书训义》是王夫之诠释孔孟思想的经典代表之作.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观是其论述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王夫之认为习是通过后天努力而实现的观点,而否认“生而知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汉时于文字训诂崇尚声训,《说文》虽是以据形析义为主,但若所训与重要史实、典制、礼俗、风尚有密切关联者,亦多辅之以声训,以揭示形析义训难以深达的文化底蕴。再者经典多通假用字,不明声训则难以达诂,故亦兼之以声训,以区别所训之字的本义、通假义和古今义。鉴于此,本文以“shu、爻、葬、豰、娭、pu、嗞、粗、死、差”十字例释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声训从先秦时期产生,到两汉,再到唐宋、清的发展历程。《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分析形音义的字典,对声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故本文对《说文》中的声训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训世评话》作为一部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具有重要的近代汉语语料价值,但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非汉语成分。本文梳理了《训世评话》中“害羞”一词和短语“等一会(儿)”的特殊用法,并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汉代许慎《说解字》中出现的声训是汉语语源学,汉语词义学研究的珍贵材料。《说解字》声训中被释词和训释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同源和异源两种类型。异源关系主要有借音(17例)、异体(34例)、化义(44例)、疑误(58例)等几种形式。这几种情况都未能正确地利用声训探源,系源,是《说解字》声训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