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史记》悲剧场境描写马宝记《史记》所描写的人物、事件千姿百态,雄奇瑰丽,各呈异彩。在这些事件、人物中,悲剧色彩占相当重的成分。总计《史记》全书,大小悲剧人物约有一百多个。虽然人物众多,事件复杂,人物事件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司马迁在描写中...  相似文献   

2.
"凡读一部书,就像认识一个朋友一样,如果不晓得他的个性,则无论说短论长,全无是处。"(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关注人物,人成为历史的中心,从《史记》始。梁启超认为《史记》最显著的个性在于"以无数个人传记之集合体成一史,对于能发动社会事变之主要人物,各留一较详确之面影以传于后"(《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本课所属专题的研习目标为"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体现了编者对于《史记》独特魅力的准确理解。葛兆光认为"《史记》属于历史与文学尚未彻  相似文献   

3.
洪迈在《史记》研究上做出了一份不容忽视的贡献:一、《史记法语》,首开《史记》语词研究之风;二、《容斋随笔》,究心《史记》为文之法,标举《史记》重沓之妙;三、《容斋随笔》对《史记》人物的评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部继往开来的伟大著作,它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史记》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形象鲜明的社会下层人物,诸如刺客形象、商贾形象、女性形象、医者形象等,研究这些下层人物形象,有助于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了解《史记》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样性,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史记》之所以是文学,其灵魂并不在于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甚至也不在于其写人艺术、叙事艺术及其语言艺术等。而在于写出了人之"气",即写出了人的生命本体之真。"气"郁结回荡于《史记》的人物传记之中,且成有节奏的律动,从而使这些优秀的人物传记如诗如歌,这就是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同时也是《史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相统一的真正切合点。  相似文献   

6.
《史记》与我国古代小说韩兆琦《史记》有很高的文学性,这是人所共认的。其描写人物的成就之高,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超前的成熟、在《史记咄现之后,一直到唐代传奇出现之前的九百年间,没有任何一部作品的写人艺术能够与《史记》相提并论。有一位很有影响的评论家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对《史记》文学性给予界定。它从前人对《史记》文学性的认识过程及今人对这一认识的分歧谈起,指出如今问题的症结和焦点已经不是《史记》是否使用了文学手法问题,而是《史记》是否具有文学创作的性质问题了。文章分别从道理上和实质上─—着重从所写内容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对人物“为人”特别关注,使笔下人物具有了文学上“人学”的人的特点;写进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发现以及作者的理想、追求,是经过审美观照之后的审美创作)、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动机(不但有历史家的强烈使命感,还有文学家的创作冲动;不但为中华民族述史,而且为中华民族写心,把自己作为民族的良心)、作品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方法(重点从心理描写、人物语言、人物典型化考察分析)、以及将《史记》及《史记》据以为素材的那些先秦典籍中得到的实证几方面进行论证。同时,本文就《史记》文学性的概念、《史记》的文学创作性质与《史记》作为“实录”的关系作了简要界说。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人物具有强烈的价值诉求,因而《史记》的内容充满了追求永恒价值的渴求,激励人们追求生命的理想境界。关注人物的"价值生活",反映人物的"价值诉求",使《史记》具有了丰厚的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12.《史记》"完全可以侧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辨析[提示]这个问题主要应阐述《史记》文学性的所在。有三点:(一)《史记》以人物为中心,以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方法来反映历史情况,这就有可能更集中充分地刻画人物性格,并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之命运。这就使史学著作更接近了作为"人学"的文学。(二)《史记》写人物不是一般地、概括地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言行、活动、场面的具体描绘来显现人物的生动面貌。这样,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具体,因而更具有  相似文献   

11.
以《史记》所写人物、事件为题材而改编的戏剧很多,仅《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杨燕起、俞樟华编)中,所收和《史记》有关的戏剧篇目就有233部.这些戏剧,对《史记》中所写人物、事件,有的做了改动,有的稍加改动,有的几乎不做改动(按《史记》中的情节框架设计结构,把《史记》中人物的语言直接用作唱词或对话).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史记》的内容丰富生动,为后世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历史题材;二是《史记》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有明显的戏剧性特点,易于改编成戏剧.在这两者中,后者更是主要的原因.《史记》的戏剧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戏剧性的情节结  相似文献   

12.
评论《史记》人物的诗歌是《史记》评论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它评论形式几乎同时,诗评《史记》人物出现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宋。诗评《史记》人物见解深刻,感染力强,具有其它评论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可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传记文学名著,《史记》记录了四千多个人物,其中给人深刻印象的有一百多人,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代表了社会上的某一类人,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有的达到了一定的典型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大量的悲剧人物,这些人物的结局也是各有不同。在我们去体会这些悲剧人物不幸遭遇的同时,美感的体验也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在此,本文就《史记》中几个典型的悲剧人物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河东裴氏家族在盛唐时代俊彦叠出,李白与这个家族中的若干人物有着或亲或疏的交游。其中有隐士、小吏,也有高官。李白的交游问题曾经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可是由于资料和视角的原因,没有人关注李白与一个家族的交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空白。文章对李白诗文中述及的十几位裴氏人物进行了考述,虽然其中若干人物之名号、行藏与文学创作已不可考,但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是耐人寻味的。本文指出裴仲堪很可能就是裴大泽。  相似文献   

16.
为人叙事视角是司马迁把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与传主个性及人性连接起来的成其一家之言的新角度,《史记》证明为人叙事视角是与司马迁知人知史目的相统一的恰当的方法。为人叙事视角最大的特点是直接点出传主的个性特征。《史记》的人物传记就是由几组内在相互联系的有鲜活个性的人物活动于其间的画廊所组成,在这些个人物画廊中,为人叙事视角的作用怎么夸大都不过分。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描写人物上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兆琦先生在他的《司马迁与(史记)》中所言:“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11页)《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一篇较好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的范文。该文通过记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着重塑造了占居矛盾主导地位的机智勇敢而又深明大义的封建时代的爱国者形象——蔺相如。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批评领域,金圣叹的小说戏曲批评历来为人们所注目,以至于淹没了金氏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金批《史记》即是其一。论文着重从金批《史记》的批评视角方面关注金氏《史记》研究的价值:一目之以“文”;二动之以“心”;三析之以微。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肯定了金氏在《史记》的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及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史记》的本领于列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上自宰相、大将军,下至市井的侠客、商贾,凡二百多位有个性的人物,或个人,或集体的,司马迁以传记的方式,极富文采地使历史人物以其独自的个性跃然于纸上。如此,列记各种个性之列传的共同点,则在于肯定人物活动的多彩性之同时,也指出了无论是鲤跃龙门的光彩或一朝失势而走向灭亡之道的两极对映,皆是吾人命运的偶然性与天道无常的变数。若以列传为中心来看《史记》,正可以窥知其中有吾人连明日的遭遇亦未可推知之无奈的寓意,如列传之首的《伯夷叔齐列传》的记载,即可见知“天道是邪非邪”之无常的主题。《傅靳蒯成列传》亦有关乎命运之叙述者,惟此为青冥眷恋、蒙天恩宠之武将的传记。  相似文献   

20.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对于历史人物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具有对人物及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犀利的眼光,而且通过对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活动的描写,生动而自然地展开了社会历史的画面。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被历史学家所推崇,还被后世的文学家所模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梁启超称赞其是"千古之绝作"。其文学性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探讨其文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