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崔文佳  周婷 《新闻世界》2013,(7):301-302
【摘要】风险社会的制度和关系呈现着复杂、偶然和分裂的特点。为了扭转社会治理的窘境,重建社会共识成为必由之路。作为不同利益群体“公约”的法律,成为建立社会共识的最佳切入点。基于凝聚社会共识的诉求,新闻媒体成为履行这一职能的不二选择。依照传播效果发生的三个阶段,笔者提出媒体凝聚法治共识的一般机制,即议程设置机制、新闻框架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倒逼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实践:民生新闻的界定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民生新闻正变得炙手可热。但民生新闻的许多问题迄今为止并未达成共识。其中,民生新闻与传统新闻分类学上的社会新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似乎一直处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笔以为,这个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民生新闻究竟能否构成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这类核心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民生新闻实践的走向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新闻评论要基于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调查力、强大的思辨力,直面社会生活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找到紧扣时代脉搏的“结合点”,发掘破解问题的“愈合点”。以深度调查夯实新闻评论、用事实真相支撑独家观点,“事”中求“是”,在多元中立主导、众声中谋共识、问题中找答案。  相似文献   

4.
解读转型时期言论多元化的指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红 《新闻界》2006,(5):80-80
“报纸不可无评论”,这是报界的一句老话,也是新闻界的共识。对于新闻评论的重要作用,我们用“它是一家报纸的观点和旗帜”来描述它。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介就是通过言论,来表达思想观点,评说新闻事件的是非丑恶,从而达到辩明是非、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通过新闻评论,我们能够把社会主流的声音表达出来,以此来传播社会主流意识。所以在社会舆论导向方面,新闻评论往往有着不可低估、引人注目的宣传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洪 《新闻前哨》2001,(4):24-25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难说还有它没有涉足的领域。因此,许许多多的社会新闻中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科技的成分。至于科技新闻,那自然是科技含量更高了。 按照丁世义编著的《中国杜会新闻选评》中的叙述,“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反映当前社会现象(和某些自然景象)、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人际关系)变化并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这类新闻因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广泛的社会性。” 而按照《科技新闻佳作选》中的定义,“科技新闻是传播科技信息的使者,…  相似文献   

6.
洪威 《新闻传播》2007,(7):17-17,19
在进入虚假新闻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对新闻的定义做一回顾。我们都熟知,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对于它的定义就五花八门,说法不一。百多种定义虽然差距甚大,很多甚至无法取得共识,但有一点却不约而同,真实性几乎是所有新闻定义显在或隐在的意义。离开真实,新闻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但令人惊讶的是,完全丧失真实性的“反新闻”——“虚假新闻”不仅在新闻诞生之日就随之而来,在近年又呈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7.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代表美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成就,本书围绕获奖作品,通过“新闻背景”、“作品点评”和“相关链接”,介绍新闻事件和作品的来龙去脉;介绍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分析作品的拍摄技巧,以说明作品的获奖理由;最后介绍与新闻事件或作者相关的情况。读者能从中对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全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代表美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成就,本书围绕获奖作品,通过“新闻背景”、“作品点评”和“相关链接”,介绍新闻事件和作品的来龙去脉;介绍作品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分析作品的拍摄技巧,以说明作品的获奖理由;最后介绍与新闻事件或作相关的情况。读能从中对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全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张燕  王玺  介苗丁 《传媒》2023,(S1):49-51
在媒体融合快速推进的发展过程中,融合新闻由最初的互联网新型样式已发展为新闻业务主流形态,并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和社交化进入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在此背景下,融合新闻的内容逐渐呈现出多模态话语协同叙事、大数据技术创新应用、多层面需求深度挖掘的生产逻辑,融合新闻生产的关键路径也走向“流量逻辑”共识性转化的价值路径、社会痛点覆盖式“扫盲”的认知路径以及重大议题“缩放式”呈现的表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有关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平衡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其他行业一样,从业者对待在履行专业角色时所引发的利益冲突的态度,往往和其对于自己所在行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的认知有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观与伦理观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一、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知在西方当代新闻理念中,基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功能重要性的不同看法,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冲突的方向:其一是“中立”(neutral)模式,它基于自由报刊理念,强调媒介传递社会信息、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认…  相似文献   

11.
我说抓拍     
新闻摄影提倡“抓拍”,反对“摆拍”,在摄影理论上已形成共识。然而,翻开报刊杂志,众多明显有摆布痕迹的新闻图片,仍然纷纷映入我们的眼帘。为什么在绝大多数摄影记心中已达成共识的东西,在操作中却禁而不止?怎样认识抓拍的规律?我想从新闻摄影化构成的宏观角度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近一时期,鞍山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提出“经济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经济化”的思路,并在新闻实践中加以操作,形成了一种新鲜的样式:“经济——社会”型新闻。我们所说的“经济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经济化”是指经济新闻要寻求它的社会意义,社会新闻要寻求它的经济意义。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同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本身就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成为经济电台新闻报道的主战场,从而使这种“联系”和“缘分”得到更加直接的表现。包括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程、企业转型、城建、环保、科教文卫等在内的经济、社…  相似文献   

13.
邢映纯 《新闻传播》2006,(11):62-63
近年来,“民生新闻”一词在新闻界十分盛必上行,尤其是省市晚报、都市报。“无民生新闻不火”已成为当今不少新闻人的共识。那么,各级党报能不能也来打“民生”牌?党报的民生新闻又该如何定位、展现哪些特色呢?对此,笔者试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杨谷  章丽鋆 《新闻战线》2022,(11):20-21
<正>寻找宏大主题下新传播语境的“光明”视角,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共识、共情、同理,打动人心,凝聚力量。发挥团队作战的“众包”优势,“社评工作室”实现了新闻观的“传帮带”,对大型网络传播平台资源的利用,有效提升了光明网评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陆地 《报刊之友》2002,(4):47-48
新闻媒体总的来说,高奏的是导向正确的主旋律,这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但主旋律中不时夹杂着不和谐杂音,这大概也是广大读的其识。笔以为,目前某些媒体热衷于炒卖的“虚假新闻”、“暴力新闻”、“色情新闻”就是这些杂音中最刺耳的“噪音”。  相似文献   

16.
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新闻标题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媒介争取受众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闻标题的竞争”,这早已成为新闻实务界、新闻学术界的共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当下新媒体平台为背景,讲述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的特点,新媒体平台对新闻舆论的引导存在许多特点,舆论传播速度快,传播制造舆论主体多元化及泛娱乐化现象等。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相较于传统平台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在舆论引导中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新闻社会共识度低,舆论情绪化现象严重,“虚假民意”现象和资本逐利下的“泛娱乐化”现象等都影响着新媒体平台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面对这样的现象,本文提出,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媒体加强平台监管机制,个人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使突发事件新闻舆论呈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发生价值”的新闻我们通常称之为事件性新闻,基于“发现价值”的新闻我们通常称之为主题性新闻。从最初的关注新闻的“发生价值”,向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方向迈进,整个过程即是一个“发现价值”的过程。由此可见,发生和发现构成新闻的“二重价值”,使新闻报道更具深度和厚度,折射出新闻事实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闻之“德” 新闻人“掌握”着被称作“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的新闻传媒——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机关”。新闻舆论引导人们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从某种意义说,舆论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新闻人的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  相似文献   

20.
对办报而言,“两翼齐飞”的方针已经深入人心。但对摄影记者而言,共识不等于“共行”,另一“翼”还需要丰满。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翼齐飞”,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文学素养以及文学写作水平,锻炼成既精通新闻摄影又会写新闻的“两栖”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