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法家和以《商君书》、《韩非子》为代表的晋法家在吏治思想上有其作为法家的一致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其一致性表现为在选吏上他们均主张以实践为用人标准,任人所长而不求全责备;在治吏上均主张明确职掌,以法治吏。其差异表现为在选吏上,齐法家先德后才,而晋法家则是以才为主,忽略道德标准;在治吏上,齐法家主张上计课功,而晋法家则认为建立在利益相异基础上的官吏之间的互相监督才是最佳治吏手段。  相似文献   

3.
“以吏为师”是秦代专制集权思想统制的一种措施,是法家从商鞅、韩非到李斯的一贯主张,得到秦始皇认可的一项措施。近来有《中国教育通史》一书解释说:“以吏为师”,并非秦代创建的制度,实则是周代“宫师合一”、“政教合一”思想的延续。并认为章士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过:“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就是铁  相似文献   

4.
传统意义上,学界习惯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划入“法家”的阵营,这其实是对韩非政治思想极大的误解。在韩非思想中,“法”或“术”都只是他用以维护专制君主绝对统治的得力工具和必要手段,并非他的政治思想的最终目的。因此,若将韩非称为“法家”、“术家”或“法术家”都是存有疑问的。而“势”治的思想则可以说是韩非政治思想的归旨和核心所在,在理论上充分体现出其坚决捍卫专制统治的绝对君权的政治主张。因此,韩非应该称为“势家”。  相似文献   

5.
“术”“道”“学”是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形态的重要维度。“术”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与方法论之维,它经历了从“感性之术”到“理性之术”再到“作为方法论之术”的演进与发展过程。“道”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依循与方向性之维,它具有“道理”“道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涵。“学”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与科学化之维,它具有“学术”“学科”“科学”三重含义。从“术”经由“道”再到“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再到学科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式从工具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交叉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6.
儒法合壁,是古代中国最高效的管理模式.儒学的“仁”告诉我们对学生要有真爱;儒学的“礼”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儒学的“德”告诉我们要提高自身修养,身教言传;法家重“法”,并不断革新制度,告诉我们要重视制度的建设和变革;法家重“吏”和选吏、用吏之术,能有助于我们选好、用好学生干部;法家赏罚之论时我们也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韩非、法家的思想与道家之间的关系,历来受到学人的关注。本文的观点是:韩非及法家思想以道家学说为源流,这除了道家的“无为”适宜于宗法制集权统治外,更在于“道”等概念满足了法、国家权力运作等的形式普遍性需求。  相似文献   

8.
秦楚 《广西教育》2013,(43):74-75
针对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总目标和保证实践教学的长效性两个角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与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老子道家思想研究中,武内义雄认为在老子推重愚民政治这一点上,《老子》来自慎到法家学派之手。但无论是从“愚”所持有的素朴的词义出发,还是从对“民”的行为之方而言,不仅老子思想体现着对民生、民风、民主的关注,在切入点上折射着社会治理实践这一对象上民众和统治者的联系性,而且慎到的思想也无法与愚民政治进行简单的捆绑。换言之,不仅老子道家难与慎到法家进行简单的联系,而且两者根本都不存在愚民的问题。这是对武内义雄道家研究不得不重新分析和确认的。  相似文献   

10.
《水浒》赞叹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单是“纯熟”这不常用的形容词,就足以表明宋江这个“于女色上不大要紧”的人物,是一个竭尽全力混迹官场、苦心经营禄位的刁滑之徒。对于这样一个政治投机家钻营“吏道”所取得的“纯熟”“经验”,实在是值得我们好生分析研究一番的。宋江钻营“吏道”的“纯熟”“经验”从何得来?他自己写道:“自幼曾攻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不难看出,除了他自己揣摩积累外,大部分是从“经史”上“攻”出来的。宋江出身地主阶级,他供职押司,受反动思想的熏陶,使他对“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垂涎三尺;他自幼攻经学儒,封建正统观念与忠君思想灌满了他的脑肠。所有这些,不断地驱使他沿着建功、成名、就利的“吏道”拼命攀縁,以致混到了“吏道纯  相似文献   

11.
章通过对“化大革命”期间“评法批儒”运动的回顾,对柳宗元被誉为“唐代最大的法家思想”的历史背景及政治目的做出分析,认为柳不是法家,而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指明柳学应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道、法思想是《淮南子·原道训》的核心思想,二者在政治哲学上相通、相融,在政治实践上又相反、相成,形成了“以道为主,兼融法家”的内在理论结构。《原道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道家化”的批评,在“无为一有为”的政治命题中深刻反思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并以其为参照,阐发了“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核心政治理念。《原道训》所反映的道、法思想关系在《淮南子》中具有代表性,其“以道融法、尊道抑法”的理论取向彰显出道、法思想在(《淮南子》政治思想体系中实际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根本上讲,应从端正思想入手,从宏观到微观,都应求实。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都应确市求实的态度、求实的作风、求实的方法,以达到求实的目的。笔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求“实”,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拙见,以求教于内行。  相似文献   

14.
“政治三力”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其核心价值是“看齐意识”与“信仰至上”。从本质上看,党员干部提高“政治三力”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必然要求。韩山师范学院党委围绕“学校怎样办、课程怎样建、党建怎样干”等问题探讨高校领导提高“政治三力”的机制,初步形成了高校领导提高“政治三力”的“韩师实践”。“韩师实践”以“思想立校”为根本,是高校领导提升“政治三力”的有效实践,有一定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韩非是先秦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法”、“术”、“势”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韩非的术治包括领导艺术和阴谋权术,其中的领导艺术对校长治校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韩非法治主义的政治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法治主义是综合诸子思想并有重大理论创新的法家思想传统。“法”是理解其政治文化内涵的关键。如果以儒家政治思想为间接的对比参照,从理论层面分析“法”在成文法规、行政功能、刑罚性质等方面的内在特征及其影响,那么就能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角度得出结论: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的缺失,个人私有权和个体意识也就难以得到良性发展,这是法家的症结。  相似文献   

17.
政治理想是政治思想的核心部分和最高点。先秦儒家的政治思想很复杂,但是其政治理想却相对接近。从对尧舜与禹汤文武之间态度的差别,可见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而非周礼更非王权。从孟子对于“先王”的诉求和对尧舜“圣”的判断,从对不道君主的否定到对能臣的否定,从对“势”的否定和对人伦的绝对肯定,尤其是从对豪杰之民的肯定到对文王绝对作用的否定,其政治价值观已经超越孔子的民本思想,具有“民权”思想特质。荀子虽然在儒家理想与法家的手段之间出现徘徊,但政治价值观的立足点在于民是可以肯定的。在如何通向理想政治的方法论上,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这不仅仅是保守主义的问题,更深刻的矛盾是,恢复周礼至多只能恢复文武之道,并未能达到尧舜之治;孟子推行先王之教,推行德政,在战国中后期功利主义的大潮中,几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荀子想摆脱孟子方法论上的苍白,借鉴的却是法家政治手段,开创了古代中国社会“儒法互用”的先声。孔孟政治方法论上的疏空,虽然留下阐释空间,但得出儒家有“专制倾向和权威主义”或“开明专制”这样的判断,是缺乏史料基础的。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作,需要在探索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因为定位及所面临的特殊学生群体,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独树一帜.文章基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探讨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赢机制”,将有益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变”与“不变”,对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视野、意蕴和结构呈现新特点,但其建构依据、本质要义和基本遵循不变也不能变。“不变”是“变”的依据和基础,“变”是“不变”的发展和升华,“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更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新兴地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中,向儒家反动教育思想猛烈开火,明确地提出了“以法为教”的教育路线。这条教育路线是由法家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思想上的需要,目的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在文化教育意识形态领域对没落奴隶主阶级实行专政。认真研究法家“以法为教”的思想,对我们深入批林批扎,深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将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