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者王晓明在评价鲁迅时曾说过,他非常钦佩鲁迅眼睛的“毒”,能够洞彻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人世真相。其实,岂止鲁迅,五四时期的一代大家,大都有着这样一副“毒眼”。沿承五四一代的“一二·九”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虽在整体上不及五四一代,但其中也不乏眼睛甚“毒”者,钱钟书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读他的《读〈伊索寓言〉》,就让你很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而其眼睛之“毒”,有着诸多启人思处。钱钟书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点睛”的话:“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他在流贬永州时所写的《捕蛇者说》中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异蛇”之毒,无与伦比,堪称蛇毒之最.但永州之人为了用以“当其租入”,不顾生死,“争相奔走”而捕之.作者针对这个血淋淋的悲惨现实,愤然指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相似文献   

3.
“屠毒”解     
《原君》揭露后世之为君者,为争夺帝位,“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许多注本把“屠毒”误译为“屠杀、毒害”。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一是误拆双音词,“屠毒”系一个词,而非两个词。《原君》一文中有大量双音词。二是误拆后,“屠”解为“屠杀”,与下文“天下之肝脑”似乎能适应。正如王力先生治古汉语经验所论,释词的困难在于词义的“微殊”,就是没有把握好原词与别的词在意义上的细微区别,解错了却不易觉察。  相似文献   

4.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是《捕蛇者说》中的一句话,教材注释将此句译为:“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其中“搜刮”和“毒害”无论从柳宗元当时的政治处境还是从本文的语言风格上来看,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上竟还有人姓“毒”!河海大学的夏静庐老师对“毒”姓来由作了解释。夏老师说:唐代有个名叫窦怀正的宰相想夺权,被皇上发现,叛乱没成功。皇上为惩罚窦丞相,就给他的后代赐姓为“毒”! 姓“毒”已经够奇怪了,在南京上班的谢鹏飞提供的姓氏更古怪。他说,他在西北政法大学上学时, 学校有个“名人”,叫第五念东。“第五”是他的姓,“念  相似文献   

6.
⑤正当孔明束手无策之时,一老叟告之;“此乃哑泉,当地四大毒泉之一,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十日必死。”  相似文献   

7.
伦理思想研究中常从“品质”维度来诠释德性的价值,朱熹德性之学超越传统德性“品质”论,把德性价值指向为“和谐”。在德性生发上,朱熹认为“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德性表征为预定的“和谐”性;在德性内容上,朱熹以“生意”释“仁”德,德性内容具有和谐本质;在德性成就上,朱毒认为通过“理-分殊”和“格物穷理”可以达致“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和谐境界;在德性的践行上,朱毒以“明德者,…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指出“仁”德施及万物才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秩序才能建立,凸显了德性实践品性的和谐指向。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本文最后两个词“得焉”,部编语文教材的译注是“得到它”,“焉,这里作代词,就是所写的这篇文章”。我们觉得,把“得焉”释为“得到这篇文章”并不符合原句的意思和语气。“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紧承“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的句意的,“故”这个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其语气一直贯穿到“得焉”。  相似文献   

9.
《文汇报》2002年1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确地把我们的观点告之了日本政府的有关方面。”《北京晚报》1999年11月22日:“记者拨通了该公司的电话,一位女士既不肯告之公司的名称,也不肯报出自己的高姓……”“告之”是文言文里的常用词,有动词“告”和代词“之”构成。如《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这是孟子与公孙丑谈论乐正子能治理国政的一句话。句中“告之”的“之”,即指乐正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乐正子爱好善言,那么四面八方的人都会不远千里赶来,把善言告诉…  相似文献   

10.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被稷之苗”;“被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被稷之实”。旧注“离离”未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汾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被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被稷之苗”、“彼稷之穗”、“被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于“彼稷之苗”下注云:“这两句…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学论坛》2002,(7):101-103
湖北省钟祥市4名中学老师一年前因涉嫌投毒伤害百余名学生而被捕,警方宣告破案,并立功受奖;而媒体对此大力炒作一《凶手原是四匹狼》《为谋校长之职,四“狼师”毒倒百余名师生》《他们罪有应得》等等,“狼师”案因此得名。但一年以来,此案疑点纷纷冒了出来,当地司法部门和部分媒体陷入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2.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13.
“散文”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古典散文成熟很早,然而“散文”一词却出现较晚。先秦两汉,文史哲不分家,“文”的概念外延极广,虽然包括但并不等于散文。魏晋南北朝,骈散始分,文笔巽途。“笔”虽有散文之实,却无散文之名。  相似文献   

14.
凡有体育赛事的报道,常见“某人问鼎冠军宝座”“某人勇夺桂冠”这样的句子,溯源“问鼎”与“桂冠”之典,实在让人难以苟同,值得切磋一番。“问鼎”一词源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国之重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子问鼎,··有觊觎犤jìyú,〈书〉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犦周室之意,后人遂以问鼎比喻篡权。《晋书·王敦传》有“有问鼎之心,帝畏面恶之”一语。现代人引用问鼎的典故,意在比喻有人在政治权力之争中有所动作。比如专…  相似文献   

15.
"中毒"和"杀毒"下面两篇作文可有意思了,一个是“中(zhòn")毒”,一个是“杀毒”。呵呵,都和一个“毒”字有关。怎么回事,看看就知道啦——我们全家都“中毒”了。中什么毒?中了电视毒。我奶奶中的是相声小品毒,我爸爸中的是新闻毒,我妈妈中的是韩剧毒,我呢,中的是动画片毒。中毒最深的是我奶奶。奶奶一有空(kòn")就看相声小品,一看就入迷,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自言自语。有一次她自己煮(zhǔ)的饭烧糊(hú)了,恰(qià)好电视小品里正演着烧饭,她竟然对着电视说:“你们的饭烧糊了,我都闻到糊味了。”过了好半天,她才记起自己正烧着饭,糊了…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选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寡人之于国也》。教材对文中“鸡豚狗彘之畜”作了如下注释:“鸡、狗、猪的畜养。……畜,畜养。”还特意注“畜”的读音是xù。笔者认为此注欠妥。《辞海》中“畜”有两个读音:chù和xù,音chù的主要义项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如家畜、六畜,也泛指禽兽。”音xù的主要义项是:“饲养禽兽,如畜牧。《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引申为养育人口,《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人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见读音与义项密切相关,名词读chù,动词读x…  相似文献   

17.
请看下面三句:①以上所论世故,用“学问”概括有失偏颇,但世故之学,毕竟有大学问的。(2001年第3期《语文新圃·世故的学问》)②一番“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的高论,把学历视成一张废纸,这是有失偏颇的。(2002年2月4日《中国青年报·假文凭当然要打》)③我认为,把语文素质教育的生命力仅仅寄托在考试改革上,有失偏颇。(2002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指挥棒”开始转向……》)以上三句中“有失偏颇”应当改为“失之偏颇”,或者改为“有失准确”。“有失”和“失之”都有一个“失”字,但这两个…  相似文献   

18.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9.
释“菜”     
先民最初采集野生蔬菜以补充食物之不足,这可由“菜”的造字结构中得到启发。“菜”字从草采声。“采”即采拮之意。《说文&;#183;艸部》:“菜,草之可食者。”又《说文&;#183;食部》:“谷不孰为饥。蔬不孰为馑。”郭璞《尔雅注》:“凡草菜可食者名日蔬。”可见蔬菜原是可以补充食物之不足的野生“草菜”。通过采食野菜,先民逐渐发现它们能增加食欲、调剂味道,并积累了栽培蔬菜的经验。古代种植蔬菜的历史可能和种植五谷的历史一样悠久,  相似文献   

20.
母爱,作为天地“往来精神”中之最大者,不但源发了一切的生命,且以最具包容的关怀维持着生命,母爱实质上早已潜化入人类的心底,以象征,譬喻或类比等方式,经意地或不经意地成为众多文学艺术、哲学作品中的“母题”。《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与母爱极为相似,或者更进一步,“道”简直就是对母爱的描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