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在其《围城》一书中大量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隐喻表达,其背后隐藏的诸多意象借助巧妙新奇的喻体得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然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使隐喻的翻译、如何借助喻体翻译传递背后意象成为了译者无法避免的难点。据此,本文以珍妮·凯利及茅国权两位译者的合译本为基础,尝试从翻译层面归纳该译本所使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以及对该策略对喻体意象传递的影响,对该译本的优劣之处做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化意象是诗人常用的情感载体,诗词翻译应尽可能准确、完整地重构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对原诗文化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论述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汉诗文化意象及其翻译进行探讨,研究译者对诗中文化意象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文化意象重构的影响,从而为准确处理文化意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词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研究诗词英译对于研究传统文化及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卫·霍克斯译本与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诗词的英译为切入点,探究母语文化对诗词翻译的影响。经对比分析认为,母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原作品的理解差异和译文的表达差异上,具体到翻译策略、词汇选择、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研究发现母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霍克斯与杨宪益两位译者发挥各自的母语文化优势,融合目的语文化,实现从源语到译语的恰当转换,创造出论坛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4.
文化意象是蕴含特定联想意义与情感体验的语码,极强的文化属性决定其必然具有一定的翻译限度。文章考察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实例,发现文化意象处理主要采用移植、替换、浅显化等手段,导致不同程度的艺术折损。基于此,文章认为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文化意象翻译应采取以“意”为先策略,坚持“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主张,加强国内外翻译界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中出现的文化缺位的研究却不太多。作者通过对文化意象和文化缺位的分析,结合杨宪益《红楼梦》译本里的实例,阐析了文化缺位状态下文化意象传递的问题。认为对于文化缺位状态下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应以最大限度传递原文文化意象为目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青 《海外英语》2013,(16):116-117
水浒108将绰号中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时,如何传达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是绰号翻译的关键。文章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出发,以沙博理的绰号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绰号中意象的翻译,并总结出成功的意象翻译要实现原文在译文中的文化语境重构。  相似文献   

7.
水浒108将绰号中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时,如何传达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是绰号翻译的关键。文章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出发,以沙博理的绰号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绰号中意象的翻译,并总结出成功的意象翻译要实现原文在译文中的文化语境重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随处可见。翻译和阅读这些经典诗词需要很强的互文性鉴赏力。同时,互文性的使用也给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灵感。在翻译过程中,有的译者因对文化意象考虑不够,没有将其恰当地体现或简单将其删除,就不能完整地传递原语文化的完整性和自主性,造成文化意象的缺失。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首先要通过语境分析确定一个词是不是具有文化意象,然后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定某一文化意象在两种语言中引起的联想及独特的感情评价,最后精心地选择翻译策略,可采用直译,意译及替换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冯艳飞 《现代英语》2023,(16):91-94
《红楼梦》以其丰富深厚的思想背景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红楼梦》译本的研究尤为重要。从事诗词教研的叶嘉莹说:“作为小说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1]。文章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理论指导,对比分析杨宪益、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案例,探讨译者文化意象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认为根据所要达到的不同目的,采用省译和增译翻译方法,可较高程度上还原诗词之音美;采用直译或意译的翻译策略,可以基本实现诗词之意美;采用直译或者重构法,译文大致可以做到诗词之形美。文章旨在探索在诗歌翻译中更好地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其中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中外文化交际的频繁,大量中国作品被输出海外,古诗词的外译也日趋重要。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很难找到中英完全相互对应的表达,如何将古诗词中的意象有效传递成了本文的关注点。因此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选取著名诗人李白、苏轼和白居易诗词中较有代表性意象的诗词译文为例,采用对照分析法探讨关联理论在诗歌意象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唐圆鑫 《海外英语》2014,(10):160-161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从文本层面转向影响文本产生的外部因素,从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着重考查翻译在译入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该文在顺应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哀希腊》的三个不同译本来探讨翻译中的意象传递问题。透过拜诗意象汉译的流变来审视经典文学作品复译这一历史现象,解读翻译主体审美心理和文化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诗词鉴赏中的比较阅读可以从意象入手,以意象为径,向诗词奥妙处曲径探幽,进而对诗词进行深层次比较阅读。通过揣摩意象,比较意象背后诗词情感、手法、风格的不同,探究比较鉴赏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与科技翻译等非文学翻译注重传递客观事实不同,散文翻译以传递作品的美感与情感为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难免掺杂个人情感,而译者的情感对译文质量与风格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比《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两个译本中译者的情感,分析不同译者的情感的异同,以体现译者的情感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性及局限性。本文对译者情感的研究,有利于译者在散文翻译中把握个人情感的“度”,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古诗文化传播过程中经常出现译文与原文实际意义相反的问题。为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比分析《月下独酌》两个译文的质量与"饮酒"意象的翻译策略。文章先介绍了目的论的发展与概念,随后依据目的论的三原则,对原文与两个译本进行逐句对比分析,发现了翻译过程中理解诗词深层含义与了解创作背景的重要性。研究发现,译文与原文不相符的主要原因为译者没有完全理解文意及诗词创作背景。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研究因意识形态的介入走向社会、文化层面,赋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研究范本,分析两译本在习语典故、宗教文化以及诗词意象方面的不同处理策略,探究在权力差异环境中不平等的文化交流现象,进一步说明译者所处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强势文化运用归化翻译策略来达到文化同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在欧美家喻户晓。在中国,它也堪称儿童翻译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与第一个将它译介到中国的人——赵元任是分不开的。文章回顾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赵译本的翻译过程,探讨了译本背后的翻译规范和社会文化因素,以表明译本的最终面貌取决于文化、翻译目的和读者、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佛学第一入门书”《大乘起信论》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两度英译,也引起了教、学两界的关注,其中,李提摩太以耶释佛的翻译方式更是引起了众多关注扣争议。文章探讨了译本以耶释佛背后的价值取向以及李氏以耶释佛的表现形式,并尝试以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考察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历史、文化语境,进而发掘和肯定了译本的文化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意象翻译是文化翻译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翻译界的重视。文化意象反映着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是各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莫言的小说《酒国》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有许多字里行间起不同象征作用的文化意象,这是《酒国》的一大特色。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酒国》俄译本中的一些文化意象,论述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此来看民族文化意象的翻译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从而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美学视觉出发,以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为例,将诗歌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意象和移情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必要性。指出在翻译同一作品中,意象和移情论对不同译者会产生不同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