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出现的“形式化”“点缀化”“排斥化”等问题,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视角来科学认识。从劳动在人的需要、人的实践和人的关系等方面的积极性出发,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确认残疾大学生作为有用的“现实人”的逻辑基点;从马克思主义人学在人的潜能、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方面的科学认识,可以看到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确立其培养主体的“自由人”的育人追求;而民族复兴的重任进一步要求残疾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通过榜样引领、职业导向、校社联动等多种手段,推动实现残疾大学生成为民族的“时代人”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2.
支敏  孙晶 《中华家教》2023,(1):75-81
家庭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家庭劳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具体路径之一。家庭劳动教育重视的劳动认知、情感、能力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的人”的目标具有内在关联性。具体而言,一方面,家庭可以为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提供教育实践场域;另一方面,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开展家庭劳动教育、树立劳动教育观念、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家庭文化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3.
“空间”的浮现及建构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操作性。现有研究图景及空间理论的成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空间转向奠立了基础。高校空间的开放性、自主性、全景性和生产性持续推进着劳动教育的自然化、去规训化、生活化和创造化。从现实样态来看,高校劳动教育存续着作为物质基础的物理空间,作为认知前提的知识空间,作为共情支撑的人际空间,作为活动浸润的体验空间。四种空间类型存在着“分殊与合一”相统一的关系逻辑,既保障高校劳动教育在具象感知、符号认知、主体关怀、主客行动等层面的重点廓清,又能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在目的、关系、方法和实践层面的共在、共生、共享和共创。鉴于高校劳动教育空间的层级性和互嵌性,一方面需要以分化视野着眼劳动教育在环境再造、课程建构、交往氛围、多元活动等维度的行动,另一方面需要以系统目光聚焦劳动教育空间的“地位”平衡、“壁垒”贯通、“正义”强化,从而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去中心化、强关联度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胡皓月 《林区教学》2023,(12):95-100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大思政”的“整体观”思维和“三全育人”方法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小学劳动育人成果,促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时,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缺乏全方位、整体性、协同化育人的机制等现实困囿,基于“大思政”视角探索式提出大学生劳动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相关“五育融合”的重要论述中,主要阐述的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同时也为指导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创造为价值取向,以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为根本要求。大学生“五育融合”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过程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等,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观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幼儿与周围世界进行互动并建立情感联系的过程,是展现幼儿自由存在的方式,是促进幼儿自主创造的活动,也是实现幼儿自然成长的路径。受传统工具理性的钳制,幼儿园劳动教育面临目标“去全人化”、内容“去生活化”、实施“去身体化”、评价“去动态化”的现实困境。为促进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应从片面育技走向全面育人,从脱离生活走向回归日常,从身体缺场走向身心在场,从强调结果走向关注过程。  相似文献   

7.
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具有微主体、强互动和微载体、强效果等特征,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微文化传播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着“去屏障化”、“去身体化”和“去中心化”等挑战,需要我们从深化理论研究、培养师资力量、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8.
实现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需要发挥田野式劳动体系化、真实化、深层化优势,让师生在真实情境中真劳动。河南省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以校园、家园、社园、田园为主要场域,建构四园联动劳动教育,立德树人,主动育人,形成了劳动教育的价值链、实践场、课程谱、机制轴,实现了“真劳动、全时空、日常化、成合力”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不仅承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关键任务,也被赋予传承劳动文化、赓续劳动精神的重要使命。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可视为大学生个体劳动价值观学习素养、劳动价值观学习行为以及大学生所处劳动价值观涵育环境三因素间交互耦合的结果,“观察学习”是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重要内化途径,“自我调节”为大学生习得劳动价值观提供内在动力。然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学习素养不足、劳动价值观学习行为流于形式,以及高校劳动价值观涵育文化环境营造不力的问题成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局囿。依托社会学习理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应以强化劳动认知与激活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大学生个体劳动价值观学习素养提升,以“深度引入”与选树真实劳动榜样促进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学习行为强化,以构建校园劳动文化场与拓宽育人环境边界促进高校劳动价值观涵育环境优化。  相似文献   

10.
数智时代,技术不断变革并推动着劳动形态的不断革新,出现了诸如数字劳动、智能劳动和情感劳动等劳动新形态。劳动形态的变化给人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数字劳动形成多元联结网络,导致用户成为去主体化的数字虚体;智能劳动打破劳动的“类同一性”,致使人成为去关系化的抽象个体;情感劳动泛化感性体验,造成劳动者去人格化的伪个性发展。学校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要树立全面的劳动教育观,“五育融合”开展劳动教育;要树立发展的劳动教育观,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要树立实践的劳动教育观,“身体力行”开展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1.
当前,劳动教育实践遭遇身心分离、劳动教育途径“去身体化”等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劳动教育的身体参与被淡化、异化、虚化、窄化,导致身体作为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却难以实现其应有之义,这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初衷相背离。具身认知理论作为认知科学的新成果,可重新解构身心关系,厘清劳动教育中身体参与发挥的作用。文章结合劳动教育本身的具身性、情境性和生成性,反思当前劳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身体危机,提出以具身育人目标为核心引领、促进课程与教学的“身体”转向、深化身心统一的实践体系、协同“家校社田”场域支持等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教育活动,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应基于全“时域”贯通、全“场域”覆盖、全“领域”渗透、全“视域”参与的策略,强化劳动教育在时空环境中的情境创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渗透,以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小学劳动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时代地方院校建设需求,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充分调研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试点,依据新时期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探究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元素,构建适应时代要求且具备学校特点的劳育课程体系;推动劳育与学科、专业特色有效整合,探索系统建构高校“四层面”劳动教育体系和“四元化”劳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的革新为“圈层”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场域和条件,在媒体和大数据的推动作用下,大学生对网络圈层的依赖度逐渐提高,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明析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及挑战,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应对策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遵循价值从重复性向创造性转化、形式从人体劳动向智慧劳动转化,以及评价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化等方向。但高校劳动教育也面临劳动理念淡化导致学生劳动热情减弱、人工智能挤占传统劳动教育的时间、技术至上理念异化劳动教育的本质,以及劳动教育的场域逐渐狭窄化等问题。为了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整合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以人工智能技术实践指导劳动教育等层面着手,以培养出综合型、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  相似文献   

16.
劳动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劳动教育活动课程的重要建构者、实践环节的全程指导者和成效评价的关键参与者。实现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需要“筑牢校内阵地,厚植劳动文化”“拓展校外阵地,锤炼劳动品德“”用好网络阵地,弘扬劳动精神”。  相似文献   

17.
由于信息技术与工具运用导向的偏离、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失衡等原因,部分大学生对信息工具过度依赖,导致其学术功能隐抑、实践主体性丧失。为了破解“巨机器”对人的反向驯化,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尊重个体的生命节律,以“技术悦纳”与“技术降噪”的有机调试为逻辑起点,通过信息化教育场域的适度放空促进学生认知跃迁;可依托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跳出“虚拟实践陷阱”,通过真实的社会活动重拾“获得感”;可进行技术训化素养培育,打通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壁垒,实现“岗位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助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科学内涵主要表现为整体跃升的全局观、实践导向的本质观和自主创新的价值观。推动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需要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协作,健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顶层设计,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家庭引导,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实施体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世宏 《上海教育》2006,(9B):42-44
作为教育,无论是一线教师、校长,还是教育科研人员,能否树立投身于教育,为教育事业服务终身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 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观,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了地域特色。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陈鹤琴高度重视“劳动生活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这和当前许多学校只是重视化课程的设置、增加化课程的课时量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集体劳动中,陈鹤琴自封为“老狮子”,并亲切地称其他教师为“大狮子”,学生是“小狮子”,打破了师生界限。通过共同劳动,“老狮子”“大狮子”与“小狮子”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编按]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全方位实践,对于推动“五育”并举、深化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协同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高校应从三个方面来努力:课内课外协同,构建一体化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校内校外协同,打造链条式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线下线上协同,探索立体化劳动教育时空体系。通过以上三重维度进行路径构建,能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全方位实践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