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艳 《甘肃教育》2020,(2):105-10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中,提倡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使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角色也将发生重大改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转向平等学习的合作者。  相似文献   

2.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理念 ,要求转化地理教学观念 ,由知识本位的应试教育到知识、能力并重的素质教育转化 ;由定向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化 ;教学主阵地由课内到课内外结合的转化 :由终结性教学到重视过程性教学的转化 ;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到师生双主体的转化 :由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到科学性、多样性、开放性、探究性转化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已逐渐由只研究教法向研究教法和学法转化.教师不仅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还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文章针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作业讲评课的现状,提出了新课程下历史作业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评析,旨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作业讲评课有效性作浅显探索.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新课程理论 ,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为了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 ,全面更新教育观念。由重知识传授变为重学生发展 ;由重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 ,教为学服务 ;由重结果转为重过程。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 ,更要在培养学生“会学”上下功夫 ;由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转化为师生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 ;教学过程由教材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转化为开发和创造过程。二、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向课堂 4 5分钟要效益1.面向全体学生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 ,为了能…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6.
袁青 《青海教育》2002,(11):16-17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要求、评价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面对这场改革?如何面对新课程呢?首先,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余年,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普遍认同,但教学行为却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瓶颈。以发生学的视角来看,事物的转化总有其内在转化机制,就是事物的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系统运作方式。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是一个由外到内、由内至外的转变过程,理解是新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起点,内化是转化的基础,生成是转化的关键,外化是新理念的践行。四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彼此相联,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赵绍友 《教育艺术》2007,(10):28-29
课程和教师本来就是互为一体的,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课程改革中应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和推动者,更应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参与和完善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构建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堂教学有个新的面貌、质的变化,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课堂无疑是关注的重点,而在课堂上,让教学理念由传统的向新的教学理念过渡、转变,关键在教师。下面,我们从新旧教法的对比中,感受一下小学数学新课程"新"教法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对变革聋校教学措施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要求聋校教学措施也要加以变革,主要应从六个方面入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建构过程,由独自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单纯练习向充分体验转变,将教师的权威作用转变为引导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对高师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分布广泛、空间无限,具有可加工与易转化的特点,语文教师集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于一身.高师生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有一定的独特作用.培养高师生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高师生应该具有语文专业知识背景下的教育意识;高师生还应该具有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高师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从传统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上来.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模式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要着重把课程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然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了。正如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那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刘慧 《职业教育研究》2006,(12):152-153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探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应对策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法.不断学习、感受、思考、研究、探索、创新,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而实现新课程理念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新课程理念不是只写在书本、说在口头,而是要有着落、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当中。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态度直接影响课程的具体实施.新课程实施至今已6年,教师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不够深刻;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绝大部分教师能正确认识和使用新教材;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的评价观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化;教学行为也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但也有顾虑、徘徊;绝大多数教师开始重视自身素质的发展.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使新课程实施受到阻滞.应构建坚实的支持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先导。新课程需要教师具备以下四个教学观:第一,教学不再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第二,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三,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第四,学科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教育,最终在人。教师应努力树立上述教学观,并在课程实施层面上努力落实相应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教学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该转变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关注人的生活,实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