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信”治国纵横谈姚敏杰古代国君治国,不论是内政方面,还是外交方面,是最怕落下不守信用的恶名的、所以,大凡开明的君主,都会充分认识传统”信”德的重要意义。他们一方面把”信”作为一种政治策略,取信于民,求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使皇祚永固。另一方面,他...  相似文献   

2.
遂公盨铭发现后,各家解释还不甚清楚,本文认为:盨铭是遂公以“德”治国的训导书,对国人进行教育的经典文献;特别是盨铭阐述“德”的历史,把大禹治水当作“德”的源泉和化身,把禹之德行作为杰出代表和最高典范,参照其它文献和竹简资料,更加突现盨铭赞美大禹之“德”的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国内外文化学术界高度重视对《周易》的研究,人们试图对这个丰富的思想宝库挖掘整理,弘扬光大,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国家建设、世界和平有所助益。本文拟就(周易)经传文字中记述甚多的“中正”之德与“和合”利贞的关系,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求专家学者指正。一、“中正”为德,为体;“和合”为行,为用。太极两仪为道,“中正”为德。对此,凡熟悉(周易》及儒学经典的,不会有异议。(周易)64卦中,关于“中正”或分述“中”与“正”的记载,至少有45卦之多,并明确表述“中正”是大德、…  相似文献   

4.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为政以德”反映了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传统,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执政、治民的指导方针。所谓德治就是道德政治,是把道德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一种学说,是以道德作为规范君主行为、治理国家社稷、管理庶民百姓的一种学说,是以道德教化作为一种主要的治国手段,运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以达到社会稳定的一种学说。回顾古老的“德治”观念,追溯其渊源,解剖其意蕴,分析其价值,不仅极富理论学术意义,更有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五福”是中华文化中古老且在历史上一直发挥重要影响的传统幸福观、生命观。“洪范九筹”在《尚书·洪范》的记载中虽被箕子描述为上帝传授给禹用以治国安邦的九条大法,但作为最后一筹重要组成部分的“五福”观念映射出神权政治蓝图下人权统治手段与民众生活价值旨归的统一。《洪范》云:“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归纳了人生的五种幸福,分别为长寿、富贵、健康安宁、喜好美德以及老而善终。  相似文献   

6.
论老子之“德”[美]A·J·巴姆"德"是自然之所以成为自然,或任何事物遵循、仿效它自己的自然本性的能力。"道"和"德"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然而它们又是能够区别得出来的。如果说,"道"是自然的,"德"是"道"自然地行动能力的话,那么,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德本论”及其现实意义谢洪恩,段培基我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誉为"礼义之邦",不同时代的古人,从各自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出了许多优秀的伦理思想,创造出了丰富的道德文化财富。本文仅就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德本论"谈谈我们的看法。一所谓"德本论"...  相似文献   

8.
汉族“神”的观念潘学方一、汉族的“神”是民间杂神中国文化世俗性或非宗教性的特征一般是指:其一,在汉族历史上,没有盛行过自上而下的、为整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其二,周代以后,儒家主张以德政治天下、敬天而不尽信天。“敬神鬼而远之”的“神道设教”思想在中国一...  相似文献   

9.
隐士是我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通常我们一提到“隐士”,就会想到佛道两家的“隐”,因为这两家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出世的,所以信仰此两教者很自然地成为“隐士”,而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集体责任,  相似文献   

10.
韩非“以术治吏”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术治吏”是法家治国之道的重要内涵。韩非提出“以术治吏”的思想,即以课能之术来考核和检验群臣,以禁奸之术来观察和防止奸臣,以自神之术来防止小人行奸。以吏为术治的对象,“法”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其“以术治吏”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周易》之「易」探幽董希平一对于“易”的理解,西方人要简单得多。1950年由卫氏德译本转译为英文的《周易》,号称英语国家的“标准译本”,在西方有着极大的权威性。其书名译为“TheICheng;orBookofChanges”,“易”即是“变”,这是西...  相似文献   

12.
管理学家成思危教授认为,儒家管理思想的特点是重国家及社会管理,其精髓可归结为“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上述见解颇有道理。本文拟就儒学精髓中“知人善任”之“善任”,即怎样合理使用人才问题,探讨儒学之管理理念。儒学在合理使用人才问题上,迸出过许多智慧火花,产生过一系列重要的管理理念。其中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正确对待人才的长处与短处,以及用人问题上的诚和信等三个理念,充分反映出儒学在人才管理观念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一)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人才。任用这…  相似文献   

13.
缅甸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它富饶的土地和发达的农业、矿业使它享有“金土地”的美称。缅甸是东南亚一带面积最大的国家,分布于全国7个州的人口共计4700万。缅甸是一个有135个方言迥异、文化不同的多民族国家。缅甸人民纯朴而友好;缅甸的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去年12月初,我重访缅甸。那时气候凉爽,即使中午赤日炎炎时分,只要站在树荫下便暑意渐消,难怪人们都说一年中只有12月至2月是缅甸旅游的最好季节。这次重访,我携带相机与操着一口熟练缅语的上海挚友做伴,乘车、坐船、上飞机;先后寻访了该国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旅游胜地:曼德列、蒲甘、仰水、东枝、茵莱湖等,行期5天;行程3000余公里,一路上饱览美丽风光。缅甸是个佛教国家,经过1000余年佛教文化的洗礼,这个拥有壮观塔庙建筑群的国家积淀了深厚而开放的佛教文化。属于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蒲甘塔群是缅甸“金土地”上的奇迹,分布着的5000多座佛塔使这一大片荒芜平原有了“佛塔建筑荟萃之地”的称誉。蒲甘塔群因其形态各异而引人瞩目,硕大的塔寺均有着超过50米的华丽尖顶:或是庞大的砖式圆锥形,或是硕高的华丽尖顶,或有着色彩绚丽的墙饰,或残留着工艺美术雕刻图案……。著名的曼德列市又称“瓦城”,城内...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中国在国际上的通称为“支那”(China)。“支那”之称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以查考的问题。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它在印度梵文、希伯来文、栗特文、拉丁文、希腊文、亚美尼亚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以及中国史籍中都有记载,世界文明古国如印度、伊朗、希腊、罗马和许多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捷克、日本,都用“支那”或与之音近的语词来称呼中国。“支那”是译音,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写法不一,拉丁文、意大利文、印度梵文皆作Cina,法语写作La chine,英、德、捷克等国写作china,日文则写作“支那”。 那么,外国人为什么称中国为“支那”呢?中外学术界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300多年前,明末西方传教士卫匡国率先指出:“支那”是秦的译音。秦统一中国之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西域各国就称中国人为“秦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演义》中,谶纬神学与正统观念、仁政观念一样,也是“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理论基础。在正统观念、仁政观念和谶纬神学的共同支撑下,《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倾向才完整地表现出来。按照谶纬神学,天对刘氏,尤其是对有德的刘氏予以肯定,而对汉贼,尤其是对暴君则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6.
一 “杨家将”是一则妇孺皆知,流传千古的反映宋代“金刀令公”杨业一门忠心保国为民的故事。熟知这个故事的人,自然知道宋代有位有名的宰相叫寇准。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大辽国的萧太后与辽圣宗挥兵大举进攻宋王朝,先后攻占了宋朝的岢岚军(今山西岢岚)、莫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画坛著名的“扬州八怪”的故乡,出了个人称“扬州第九怪”的季之光,著名的散文家秦牧曾题词称誉他是“中国火花大王”.从50年代初以来,他收集了英、美、法、日、德等120  相似文献   

18.
<正>"明德慎罚"是《尚书》中主要的治国理念之一,它直接被提出是在《尚书·康诰》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在《尚书》中,不难发现,"明德慎罚"的观念在上古及三代的政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明德慎罚"的观念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从《论语》中不难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深受"明德慎罚"观念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论语》中的相关言论,论述从《尚书》到《论语》对"明德慎罚"这一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论“礼失而求诸野”——儒学不能离开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儒学、儒教、孔学,在英、德、法,都分别译为“Confucinism,konfuzianismus.Confucianisme”,意即孔夫子主义。即以孔子为儒家始祖。但孔子留下作很少,“述而不作”,后人多半依其片言支语,再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作出种种解释,所以孔子与儒家未必相等,民间儒家与官场儒家未必相等。  相似文献   

20.
“义赈”一词生于近代仅百二十年前,而“义”之举,“赈”之行,则自古有之且频见于史籍。“义”者,善也。《诗经·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老子》第十九章之:“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句;再如《淮南子·齐俗》有:“为义者布施而德”,其“义”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