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孩子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从而让孩子真正地懂得感恩。  相似文献   

2.
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指“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是指“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相似文献   

4.
“感恩”一词最早出自晋代潘岳的《关中》:“观遂虎奋,感恩输力”,有“感恩戴德”之意。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学者们也对感恩教育做了解释:它是一种以感恩主体对感恩对象的认同为前提的,以感恩主体对感恩对象的感恩行动为基础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有责任感的社会性活动。基于以上的解释,我认为感恩包含了: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四个层面,它是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5.
学会感恩,要求每一个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当学生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尊重别人、爱护别人,怎样去帮助别人。让学生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感恩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是生活中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当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媒体中传播的不良信息正逐步腐蚀着学生的心灵,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学生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下滑。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指“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1]。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2]。一、当代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1.日常行为方面在日常行为习惯上,表现为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不爱护社会公物、学校公物和自然的花草树木,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遵守基本的校规校纪。现在的青年学生已经普遍忘记小时候唱过的歌谣“果皮纸屑不乱抛”了,马路上、公园里、…  相似文献   

7.
陆晓云 《考试周刊》2013,(35):48-49
<正>一、关于感恩教育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是这样解释的:"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二感恩现状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应有一颗感恩的心,而知恩、识恩、报恩也是人们都应该拥有的基本道德。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旨在教育学生感谢父母从小到大的养育之恩,感谢教育自己的学校的培养之恩,感谢在面临困难伸出援助之手的帮助之恩。一步步地培养和塑造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不具备的责任意识,同时教会他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生道理。  相似文献   

9.
感恩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腐蚀了青年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恩意识薄弱,诚信缺失,从而导致道德水准下降.文章从感恩教育的内涵,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开展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赖雅琴 《教学随笔》2016,(8):161-161
感恩教育意在唤起学生对为自己付出而不求回报之人的感激之心,让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懂报恩。感恩教育是教育者利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道德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柳秀玲 《双语学习》2007,(8M):10-10,12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感恩教育意在唤起学生对为自己付出而不求回报之人的感激之心,让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懂报恩。感恩教育是教育者利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道德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长大成人,父母、老师、亲戚等等花了很多心血与汗水,可以说是在恩泽的海洋里长大,而他们忘了拿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为之付出的一切:进入大学,他们感恩意识缺乏,对老师、父母亲情淡薄,很多大学生不知道感恩,生活色彩单调,在大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从而奏响成人、成才、成功三部曲。  相似文献   

14.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挖掘教育资源,让学生识恩、知恩;要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培养学生感恩情感;要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让感恩行动成为学生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5.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增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感动中国"的光辉事迹中,张丽莉在危急时刻,为了救护孩子们,凭直觉挺身而出,体现出最具魅力的大爱无疆的纯正师德.陈斌强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以自身的朴实的感恩行为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而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往往只有自己,很难想到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见到别人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相似文献   

16.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理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意识、一种情怀,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认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7.
钱亮 《文教资料》2010,(3):233-235
感恩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和谐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进行感恩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构筑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鼓励参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活动.从而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8.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包括的内容很多,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人间之恩等等,其中最被人看重的是父母之恩。感恩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一个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习惯,从而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从个人角度讲,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人人常思回报,少思索取,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整体文  相似文献   

19.
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 爱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滋润干涸的心灵。它虽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一份惊人的伟大。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科书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一、感恩教育的内容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