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教师道德素养是教师人格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其教学行为中的体现。当代学校教育中呈现出学生学习不良等问题,这与教师道德素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有着一定关系。教师道德关系学生成长,对其自身的专业进步以及社会道德进步也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研究教师道德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教育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教师道德素养是教师人格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其教学行为中的体现.当代学校教育中呈现出学生学习不良等问题,这与教师道德素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有着一定关系.教师道德关系学生成长,对其自身的专业进步以及社会道德进步也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研究教师道德素养提升有着重要的教育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深入探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私有制的高度发展和普遍交换的广泛进行,使得人逐渐沦为了物,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取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中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约的道德也被异化了,道德不再是人本质的体现,而是沦为了物的附庸,阻碍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当异化被扬弃,即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道德才能真正体现为人的本质,才能在人类社会中实现道德观念和标准与其价值目标的真正合一。基于此,对私有制条件下异化的形成、私有制异化条件下道德的异化、私有制条件下异化被扬弃后的道德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微博看台     
《广西教育》2012,(16):22-22
教师也应当有基于道德准则之上的对物质生活和幸福的追求,教师用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教育。在学生眼中,教师应当是幸福的人,而不是悲剧型的人;应当是受人崇敬而不是被人怜悯的人。  相似文献   

5.
惩罚与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惩罚与强制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控制和纠正的基本方式,也是培养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有效的惩罚与强制,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行为的反馈信息,教育学生承担道德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结构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化罚为育;以奖惩条例为依据,建立反馈机制;同时对教师的惩罚与强制行为也要有所规范。  相似文献   

6.
略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芹珍 《江苏高教》2008,(2):119-120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诚信度降低、道德目标自我化、道德标准多元化、道德取向功利化和行为庸俗化等问题。因此,要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教育;实行道德教育的法纪化;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构建道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等措施,使当代大学生坚守社会道德底线,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7.
<正>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衡量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标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了多少道德知识,而是要看学生真正理会了多少,能否将道德准则指导行为实践,形成自觉化行为。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却将思想品德课上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课,学生只是在机械地记忆这些道德准则,并没有形成自觉化行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更加重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和谐道德人格是立足于和谐社会的一种理想道德人格,是高校党员教师人格修养的应然目标追求。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建立一种立足于人自身精神与肉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类社会,这就要求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高校党员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主体价值和行为模式上具有比一般社会成员有着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的情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环境的调节与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 ,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文环境的调节与影响 ,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 ;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 ,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理论贡献之一,而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萨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质问,也是对唯物史观发起的一次重大的理论挑战。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关于"抽象的人"的观念,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枢纽。"现实的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人学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萨特"人学空场"的指责,对恢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原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其主题思想主要宣扬了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塑造了一个即使失败依然保持优雅风度的"硬汉子"形象.海明威的小说在语言上具有简洁的风格,<老人与海>发展了其简洁的"冰山"理论创作说.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其本身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人一方面具有"经济人"所具有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道德人"所具有的特性,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合理定位政府"经济人"的社会角色,切实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适时转变政府"经济人"的行为模式,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14.
荒唐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寓言式短篇小说《一个荒唐人的梦》的主人公。作家借助这一形象艺术地呈现出他对个体人及整个人类的自由精神发展阶段的沉思,精炼地概括了他所体验到的真理与自由的真谛,具有深刻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遗民屈大均,一生虽经历复杂,身份多样,但他身披禅衣不为禅,一心归儒绝非儒,终生求索堪比侠。他绝非一个信仰不坚定者,在其不坚定的表象之下始终有一颗坚定的心———豪侠之心。屈大均受墨家思想的影响极深,他是个侠者。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明他的光明磊落处便是他的"善变"。同时,也正是他的"善变",使他充满争论与魅力。  相似文献   

16.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能以“教”为中心,只把教学看成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制定一系列的指标评价知识传授的水平。要从理念上和实际操作上按照新的标准来衡量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成效。并且要建立可操作的评价程序。本文提出了高校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把教师看作“复杂人”而不是“经济人”的思想,指出要树立变鉴定性的教学质量评价为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并对科学、客观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举措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诗歌三百多首,他提出"天籁人籁凑泊而成"的诗学思想,对前人关于"天籁"、"人籁"的意义作了拓展,不仅对清代"性灵派"诗歌创作有所继承和发展,还为我们诗歌创作总结了一条规律,这一诗学思想在中国诗论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从实践出发,从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对社会的关系中系统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的人及其本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桑地亚哥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他是个技艺精湛的渔夫,也是条硬汉,有着坚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斗争中寻求不败,在真的失败来临之际又能勇敢地接受失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桑地亚哥与大马林鱼斗争中取得物质上的胜利,以及在与鲨鱼斗争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的基础上来浅析桑地亚哥的形象塑造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当时的思想家开始重新反思“天人合一”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老子在反思的基础上,以自然之“道”取代传统之“天”,提出了“天人合道”的政治思维方式,并由此推出“道法自然”的政治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及无为而治的人类社会的政治模式。老子由此开创了以“道”论治的先河。相对于儒家的以“仁”论治,法家的以“法”论治,老子的以“道”论治具有更大的原创性、批判性、包容性、适应性和智慧性,对中国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