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论法律权威     
法律缺乏至上的权威是影响中国走向法治之路的最大障碍。确立法律至上权威是法治的决定性前提 ,是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影响法律权威确立的最大障碍在于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及观念上的误区。确立法律权威要从内在基础和外在条件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权威的至上性,树立法律权威是进行法治建设的决定性前提,树立法律权威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以法治权,制约权力,二是以法济民,实现守法的自觉化。  相似文献   

3.
宪法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法律至上为核心的治国方略。法治要求具备以宪法为核心的完整和谐的法律体系 ,法律应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并具有至上权威。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为法治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法律根据 ,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的的核心 ,法治为宪法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环境条件 ,同时 ,宪法是民主与法治的连接和统一。  相似文献   

4.
“法治”即“法律的统治”。也就是说,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应当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当个人权威与法律权威发生冲突时,应当否定个人权威而遵循法律的权威。因此,法治与强调个人权威至上的人治是根本对立的。法治,作为民主国家应当实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在国际上早已得到公认。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法治理论的积极意义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肯定。  相似文献   

5.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倡导法律至上的观念,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不仅是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人民利益至上的保证,还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必须完善法律至上的规定,切实保障审判独立,并且要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6.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倡导法律至上的观念,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不仅是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而且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人民利益至上的保证,还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必须完善法律至上的规定,切实保障审判独立,并且要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7.
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思想,已经得到我国宪法的确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法治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需要明确区分法律和权利的主从关系,需要从自然法律高于权利的进步理念出发,深刻认识法律至上的思想依据、科学内涵和维护法律至上权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执政方式,它要求把法律作为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最高权威和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根本规范。法治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在这里,法律公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实现法律公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的平等权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才能确保社会运行的规范和有序。法律公正涉及立法公正、司法公正和对法律进行价值判断的公正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宪法的权威性是法治的基本原则 ,是法治区别人治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在政治领域战胜封建势力的革命成果在法律上的最高体现形式。宪法的权威性实质上是人民权力的至上性。宪法的权威根源于人类自然正义的观念 ,在政治上的表现为限制政府权力 ,在法律上的表现为效力至上。我国现行的宪法之所以低权威性 ,其最主要原因是党法关系中的非宪政因素。因此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党。要在宪法中对党政关系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0.
优秀的法律电影是一国法律文化的标本,足以反映一国的诉讼文化及诉讼心理。通过经典法律电影所折射出的中国民众的厌讼心理与西方民众的好讼心理之比较,我们获得了三点启示,分别是:法治的实现离不开良法善治,同时也要重视法律之外的纠纷解决方式;法治的认同需要深化民众的法律信仰、树立法律权威;法治的进步需要借助法治教育来培育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重要精神基础,建设法治国家首先需要培养国民对法律的信仰。信仰的多元是中国的特点,中国当前面临着信仰危机。树立法律尤其是宪法的权威,使国民参与到法律治理的过程中,是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法律至上是人类法治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现实需要;是法治社会中协调各种利益的需要;是维护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法律至上是人类法治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现实需要;是法治社会中协调各种利益的需要;是维护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培养法治意识,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的认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法律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不仅需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司法公正,提高普法的质量,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6.
一、法治的阶级性法治简单说来就是“依法治国”,它是与历史上的人治相对立的一种社会组织结构形式。近代意义的法治是以民主制为基础,强调法的权威性、平等性,它的实质就在于:法律在国家生活中应当享有至上的效力与最高的权威,国家应依法行使权力。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在强调法治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需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使执法机关能够有法必依,且公正执法,同时,还应努力培养全体公民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法治现代化革命,在这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显的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表现为宗法等级、皇权至上、法律工具主义、对个人权利漠视等明显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内容,这就需要重塑与现代法治相符的现代法律文化,即对权力制约的同时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塑造现代公民人格。当然,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同时要重视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吸收,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固有载体来表达现代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权威在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具有两面性,既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一面,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一面,如何扬其长避其短是当代法学界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之一。文章以恩格斯《论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为基点,从法律的调节功能与权威属性两个角度论证了法律不仅要把权威纳入自己的轨道,而且在具体设计上要注意处理好权威与自治二者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最后结合国际法探讨了法律与权威未来可能的理想安排模式。文章的结论是建立法治国家,首要任务与最终任务在于通过不断改革,逐步实现权威与自治在法律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法律至上是一种历史概念与文化传统,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法治的根本原则。法律所以至上在于良法本身实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中所蕴含的仙在之德。发挥德治的作用必须在法律至上的原则下,对传统德治进行改造,使其与法治相匹配,为法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