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尽尝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这首词看似单纯,内容却耐人寻味,写愁说恨构思巧妙,独辟蹊径,技艺高超。吟完全词,自可感到,词的上阕起句就不同一般。明明要写忧国家忧民族的深愁,起笔却就是不提愁,说“不识愁”。辛弃疾真的“不识愁”吗?这不可能。在辛弃疾出生前的十三年,中原沦于金人统治,他的家乡也被占领。他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国难当头,面对国土沦陷,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的情况他不会无动一衷。他不是“不识愁”,而是对深仇大恨理解还不够深刻,人生的经…  相似文献   

2.
愁是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是双溪蚱蜢舟载不动的无尽情思:愁是柴米油盐中的患得患失.是生命浮沉中的长吁短叹:愁是一种可以令明丽的天空密布乌云的心绪.是一种可以让柔弱的双肩承担起重任的意识。不必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需道“试问闲愁都几许”.对于“愁”你有什么样的思考或认识.请以“愁”为题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我的记忆树     
在这几天里,我突然想起许多过往的人和事,就像有一台放映机活生生地将过去的岁月一幕幕放在你眼前。我不知道在我这样的年龄里适不适合回忆,就像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我却深深感受到自己心灵的衰老,记忆树在败落哭泣。  相似文献   

4.
选教师     
我在私立华诚学校当校长时,曾经遇到一位当老板的家长,他送女儿来上中学,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却让我耳目一新。“程校长”,他说:“我女儿学习一般,你给我找一个年轻的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最好是年轻的男老师,老教师不能太死板。”我说:“别的家长都挑老教师,你却挺有独特想法的,你的理由是什么?”他顺嘴就来:“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一样了,老师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得再好也白搭,如果我女儿喜欢上老师,学习就不用愁了。”我当时心想,“这个家长真不是东西,对于孩子的教育怎么能如此当儿戏。”因此,也没有对这个家长的要求过于在意。随着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5.
有一名初中生,在网上找到了我,诉说她的苦恼:她最怕作文课,每逢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字一句地往外挤,挤上三五百字就再也挤不出来了。我在QQ上问她有关作文的情况,她回答得很快速,而且语言生动有趣,充满智慧。最后,我告诉她:“你是写作文的高手,我完全不理解你为什么说自己愁作文,害怕作文。”  相似文献   

6.
(宋)辛弃疾 《学苑教育》2020,(4):F0002-F0002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赏析: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相似文献   

7.
豆豆最怕的就是上作文课。明天下午,又有两节作文课,豆豆愁得抓耳挠腮。“哎,要是有台作文机该多好,我说出题目,它就能帮我写出作文来……”豆豆正想着,忽然听到收音机里的声音:“本奇迹创造公司最新产品,作文机,作文机!帮你写作文,帮你解难题……”真有这么好的事?豆豆冲出家门。直奔卖作文机的奇迹创造公司去了。  相似文献   

8.
“老爸,求求您了,拜托您别将我的军吧!”我绞尽脑汁才想到这么几句话,可是老爸偏偏不领情,我只好使出看家本领了!唉,该死的眼泪呀,你怎么偏在这个时候不配合我呢?平时你是多么爱出来“走走”呀!这可是“将”命关天的大事呀!这下可愁得我眉毛挤成了一条线,翘着的嘴巴都能挂上油盅了。看我如此模样,老爸才勉强答应:“好,先吃你一个马吧!”我一见就重新振作精神,不多时就扭转了乾坤。呵,换我“将军”了!老爸也学会了这招,正准备做“鬼脸”呢,我坚定地说:“NO!将  相似文献   

9.
17岁的感觉     
尘封已逝.蓦然回首,蜗居心中已久的往事如一缕淡淡的轻烟冉冉而起……都说“逝者如斯,”短暂的雨季来得快去也去得快,告别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花季雨季,年少的我已多了份青春的从容与成熟。  相似文献   

10.
尊重自我     
现在老师们总是问:“我如何能让学生尊重我?他们在见到我之前就已经决定当我走进教室时表现得不尊重我了。”很明显,你是无法让所有人都尊重你的。你可以去要求他人尊重你,可这是无法强迫的。儿童已经理解了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偏要执拗下去,反抗你要求尊重。  相似文献   

11.
我从小就在姥爷身边长大。说起我的姥爷,1米83的大高个儿,健壮、黝黑的皮肤,说得现代点儿,真可谓“帅”。可是有的时候,他又真是让我欢喜让我愁。姥爷给我制定了很多规矩。有的时候,我真是不理解,我又不是你们那个年代的人,为什么也要把我培养成一个“老革命”。比如,用水的时候,水龙头不能开得过大;吃饭的时候,不能剩饭,如  相似文献   

12.
愁是什么? 愁是心中有无限事时在纸上乱画的图案;愁是闲来无聊时注视的树叶上落下的雨滴;愁还是霸桥送别时渐渐远去的背影……愁究竟是什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相似文献   

13.
我班幼儿值日生工作做得不错,他们不仅能自己打扫卫生,而且饭后端菜盘、碗筷,扫地,擦桌子,连玩具橱也整理得干干净净,我呢,往往在一边“指手划脚”地指挥,先干这个,再干那个,干完了,就来一通表扬:×××小朋友真勤劳,真爱劳动,真像值日生。今天和平时一样,我坐在椅子上指点幼儿劳动,突然周敏捷小朋友冒出这么一句话:“老师,你不是说劳动最光荣吗?那你为什么不来劳动呢?”我一时无言以对,只好说,“对对,现在就和你们一起干。”今天的值日工作做得更欢了。  相似文献   

14.
犯愁     
这几天,妈妈常(cháng)对我说:“你应该多犯(fàn)愁(chóu),那样你就会减(jiǎn)肥(féi)的。”今天,妈妈又对我说:“你怎么不犯愁呢?你应(yīng)该(gāi)每天都想:我怎么这么胖(pàng)呢?真愁。我怎么这么能吃饭(fàn)呢?真愁人。我怎么这么能睡(shuì)觉(jiào)呢?真让人不可理(lǐ)解(jiě)。我怎么能……”妈妈的这些话,让我嘻(xī)嘻直(zhí)笑。妈妈又用开玩(wán)笑的口吻(wěn)说:“你怎么能笑呢?不犯愁了?”姥(lǎo)姥也笑着说:“怎么能吃肯(kěn)德(dé)基(jī)呢?真…  相似文献   

15.
我家宁静的四合院及其所蕴涵的一种中国诗词的意境和家人从小的熏陶,孕育了我的知识生命和感情生命。从吟唱背诵到习作诗词,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上的辅大女校即当年恭王府第,院中的诗情画意、师生同学们的情谊,激发了我的诗情诗兴。后来我在自己的国家,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台北执教,听讲的同学都是同种族同文化的,讲课可以任意驰骋,而到了海外教书,实在有“失所今悲匍匐行”之感,每讲到杜甫《秋兴》八首,不由得热泪盈眶:“每依北斗望京华”,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返乡。文革一结束,我迫不及待申请回国,“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我在《迦陵诗词稿》中表达的乡情是“的历长明永夜时”。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李老师要我交一篇版报稿,题目是“中学生缺少什么”。于是我想起了两句诗:“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也许一千多年前,这话说得相当真实,但在今天的学校里,这话却未免“失真”了。想起这诗句,我陷入了深深的愁思:中小学生缺什么?似乎今天的我们,拥有的太多,又缺得太多  相似文献   

17.
看着大人们总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可羡慕了,老盼着自己快快长大,可大人们总是笑着说:“你还小!”前几天,我当了一回“大人”,其中的滋味可真说不清。“我姐姐要做新娘了!”我到处和我的伙伴说。姐姐结婚的日子终于到了。家里来了很多客人,热闹极了。正当我玩得不知东西南北  相似文献   

18.
    
它是四季中很普通的一季;它短暂,但带给人们许多;它是大自然的一件新衣;这便是秋。秋,金色的秋;秋,丰收的秋;秋,清凉的秋。老师教我识字时,“秋”下一“心”便是“愁”。我诧异:秋进入人的心中,为何就变成了愁选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就是轻踩堆积在路边的一层黄叶,踩上去又软又松。满树的叶子像蝴蝶一样打着旋儿,飘落而下。进入花季,不知何时,在秋天,心中真有了愁。学习的压力,生活的烦恼,在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是老师播下的种子发芽了芽万物是美好的,但进入秋季不免有些凄凉,是被愁搞得吗芽梧桐是百树之王,可有人却吟:“寂寞梧桐,深院…  相似文献   

19.
池:徐丹同学,祝贺你取得了语文高考139分的成绩,成为绍兴市年度高考语文状元。作为一个历经高考的昔日的中学生,你能聊聊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吗?徐:语文学科,说到底是读书的学科。组成语文的要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首推文字。正是一个个奇妙的文字,犹如秦时的方石,垒起了语文这一亘古的长城,也正是文字神奇的组合,才有了书籍这一智慧的结晶。就我本人而言,总觉得自己对文字、对书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很小的时候,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是带字的都能吸引我的注意,辛弃疾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我则是“为找新书一脸愁”…  相似文献   

20.
少年愁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吟诵过这样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是古人少年无愁要强寻,而我们这些跨世纪的少年,却早早就品尝着“愁”的滋味,这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