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食盐和盐的不同含义,掌握碳酸根离子的鉴别方法和混和物的分离方法;了解三种化肥的不同作用和使用方法,并能简单地鉴别三种肥料。1演示实验分析与实验教法建议[实验11-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跟酸的反应实验分析这是一组试管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只是应注意所使用的石灰水,一定要用新配制的,现象才能明显。[实验11-2]盐与碱的反应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澄清石灰水。这也是一个试管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同样应使用新配制的石灰水。2活动与探究实验分析及…  相似文献   

2.
高一教材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实验2—7]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L HCl,并将两个各装0.3g Na2CO3、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实验时将气球里的粉末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这个实验有不足:不易装固体,实验时固体易残留试管口,既要称,又要量,费力,费时。为简化实验、节约时间,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高中化学中的硫与铁粉反应实验及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速度快慢的比较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方法上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4.
高一级新教材中的放出气体和生成水的离子反应实验,课本介绍:向5mL 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盐酸,再在试管口迅速套上一个气球。这个实验反应速度快,而且反应后液体容易冲出试管,当再套上气球,生成的气体可能所剩无几了。所以,实验难以控制。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5.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速度实验的改进重庆市渝北中学陈治国高级中学化学课本第一册87页的〔实验4—5〕虽然简单,但由于反应速度快,且未能同时加入盐酸,所产生的现象很难使学生信服。为此,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改进:一、用品:气球、导管、橡胶塞、木架、...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①第56页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科学探究,其中之一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科学探究的目的是通过此反应比较出碳酸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的速度,从而说明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级中学化学课本中介绍的“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演示实验,需要操作两次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所需时间较长,且不便于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我们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一次完成,收到了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集中,更富有启发性等效果。  相似文献   

8.
笔者研制的测量器不仅较为圆满地解决了人教版高一化学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反应在同时、同量、同步等同条件下进行的难题;还能比较准确地量出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体积,将教材中的定性实验定量化;同时为下一章中的“气体摩尔体积”教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自制电解水器在诸多的教学参考书中均有较详细的介绍[1,2,3],但归结起来大多都是采用倒扣试管的方法收集阴阳极电解水时产生的气体。这种设计简单、明了、材料易得且成本低,但实验操作时却较麻烦。因为将盛满电解液的试管倒扣在烧杯中并插入电极,并不象图上画的那么容易;就电解液而言,不论是15%的NaOH,还是25%的H2SO4溶液,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是不能徒手堵住试管口进行翻转的,必须使用专门的操作工具[4,5]。这样就给实验操作带来了不便。为此,我们设计并制作了新型的电解水器。该电解水器较好地克服了…  相似文献   

10.
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在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密度变大,即热胀冷缩。为了揭示这一物理规律,人教版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笔者实验后发现:把气球放在炉火旁和冷藏室几乎没什么变化。实验现象不明显,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况且这一实验不便于课堂演示,不利于课堂教学。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实验,效果较好。(1)实验器材铁架台及铁夹、玻璃管(长约40cm、口径约1cm)1根、吸管1支、红墨水少许、酒精灯1个、细铁丝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中的化学实验进行整体规划,结合课程标准和模块教学要求设置教学目标,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为例,将教材实验进行有机整合,创设实验情境,不断促进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现行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册),做"简易酸碱灭火器"实验时,教材所用的器材是吸滤瓶、小试管、细线、软胶塞等。吸滤瓶内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和少量发泡物质,小试管内装有浓盐酸(或硫酸);吸滤瓶和小试管之间用一条细线相连,瓶口用软胶塞塞住;细线拉住小试管以防浓盐酸(或硫酸)与小试管外  相似文献   

13.
对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高中教材多采用将SO2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待颜色消褪后,加热试管,让溶液红色恢复。该操作存在以下不足:①SO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由于试管口是敞开的,SO2逸散出来,污染空气。②在本实验中,常遇见SO2通人品红溶液时,红色很久还不消失;或品红溶液被SO2漂白后,当加热时,不见红色恢复,或红色虽恢复了,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后,红色很快又消失。实验现象不能充分说明SO2的漂白原理。鉴于上述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于较多参考用书中有关“苯酚能否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的问题的论述 ,我们进行了实验论证。第一步①配制 1molL- 1 的碳酸钠溶液 (Na2 CO3)。②称取 0 94g苯酚 (C6 H5OH) ,量取 10mL的蒸馏水配制苯酚乳浊液 ,液体出现白色浑浊。第二步 :取一支洁净试管加入 5mL的苯酚乳浊液 ,另取 5mL 1molL- 1 碳酸钠溶液倒入盛有苯酚乳浊液的试管中混合。现象 :白色浑浊立即消失 ,得到无色澄清溶液(A)。第三步 :取第二步反应所得 (A)无色澄清溶液做以下试验 :①取一只洁净试管加入 2mL(A)溶液 ,向其中滴加1~ 2d三氯化…  相似文献   

15.
普通实验仪器的连接部件一般由橡胶塞、软木塞、玻璃管和乳胶管等组成,它们在许多实验装置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些连接部件有时并不是十分好用,例如橡胶塞手工钻孔较麻烦,而且目前市售的规格最小的0号橡胶塞只能塞在10mL规格的离心试管口上.对口径更小的仪器,要找到合适的连接部件就不太容  相似文献   

16.
演示实验是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 ,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形成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初中许多化学实验在试管中完成 ,由于试管体积小 ,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例如“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等非金属反应的实验 ,如果按书上的方法实验 ,根本看不出反应前后的变化。为此 ,笔者用如图 1装置进行实验 ,大大地增加其可见度。图 1反应前烧瓶内充满CO2 ,。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 ,导气管下面扎一个没有充气的红气球 ,这…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灭火器原理和方法一节中的活动与探究实验装置存在以下不足: ①由于小试管是用细线吊着的,加浓盐酸时晃动太大,操作不方便。 ②小试管和吸滤瓶都是玻璃仪器,在倒转的过程中会相互碰撞,极易造成小试管破裂损坏,同时也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1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按照课本所述的方法进行操作,若用酒精灯加网罩加热,反应完毕待试管冷却后,从试管外不能明显地看到试管内有红色物质生成。须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才能看到黑色粉末里有一些红色粉末,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并创造性整合各种资源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思考、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通过实验验证或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时,往往采用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这一实验。但教材和教参是将盛白磷的锥形瓶直接用橡皮塞塞紧(或加一只气球),密封后称量反应前后总质量。引燃白磷的方法是直接加热锥形瓶或加热玻璃棒使白磷燃烧。这一装置的不足是:实验操作不方便,可控性不强,对白磷的用量要求较严格,不便于学生分组实验。我经过多次实验探索,对实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7页关于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课本是采用试管操作,分几步完成,操作不便。笔者从优化实验的简捷性出发,对该实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