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纪之交,我国煤炭系统一部大型志书——《中国煤炭志》诞生了。这部共30卷, 3 000多万字的煌煌巨著,是由我国煤炭行业领导主持,《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的。它历时十载,终于在1999年9月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全部出版,真是可喜可贺! ——志体的拓展和创新 我国以往编修的志书大多为地方志。地方志的编修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进行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各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而对于各行各业纵向管理的内容则不易系统全面地反映。行业志是系统记载全行业或产业历史发展和现状的志书。行业志的内容和体例与地方志既有联…  相似文献   

2.
任何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符号,而节日文化则是各国民族文化中的代表性、标志性符号。中国也好,外国也罢,不同的节日都是其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情结和民族伦理的一个浓缩。中国的节日文化丰富而悠久,一个个传统节日首先是  相似文献   

3.
方志作为传承文明的一种有效载体,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是一种先进的特色文化。我们在方志影像化创作工作的不断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渗透和弘扬方志文化的重要性,这也将是我国文化建设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我们要立足于方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优秀的表达经验,丰富方志文化创新发展理论。本文以《中国影像志·福建名镇名村影像志》为例,对纪录片方志文化的创新表达展开深入论述,以期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中国西部四十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则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仍然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西部动漫产业也在努力的发展,迎着好兆头,民族动漫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2012,(Z1):29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1月9日,光明日报出版社举办了"故事中的文化,影像里的中国"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展示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在民俗民族文化出版领域的开拓性成果,涉猎大型图书《中国节日志》200卷、《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60卷)  相似文献   

6.
修志与档案     
邓明 《档案》2008,(6):15-17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几千年来优良的文化传统,编修地方志离不开档案资料。因此,自先秦编纂《禹贡》起,到汉晋编纂地志、隋唐编纂图经、宋元以降编纂方志,乃至当今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修志就与档案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地方志是一种记载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这就要海量搜集资料,经过考订编纂成志,而在海量的资料中档案资料成为首选,因为它们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  相似文献   

7.
《山东档案》2012,(3):66-66
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档案局秉承存史资政、传承文明的工作理念,坚持服务经济中心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史志编修和地情编研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大批工作成果。在2012年全市地方志工作成果评比中,我区参评的七部志鉴成果均获奖,走在了各区市前列,其中《城阳镇志》《城阳公路志》获得优秀地方志成果特等奖,《流亭街道志》获得一等奖,《河套街道志》《上马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传播的失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自军  蔡叶 《传媒观察》2007,(10):37-38
传播作为文化的内在属性,它是文化生存和文化创新的活性机制。作为社会文化重要拼图的民族文化,其生存、发展、传承同样也离不开传播。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媒介在地区间表现出严重的非均衡发展,传播分化现象十分明显,民族文化的传播失衡非常突出。缺少民族文化的绽放,我们的文化版图是残缺的。因此,探寻当前民族文化传播失衡的原因,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曾三同志不仅仅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的领导人,同时他还长期担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组长、中国地方志协会的名誉会长.曾三同志是中国新编地方志这项事业的奠基者和主要领导人.曾三同志的不幸逝世,是我国方志事业的重大损失,我国全体地方志工作者对于这位德高望重、备受尊崇的老领导,至今无比怀念!早在50年代,由于毛泽东、周思来、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0.
佛寺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地方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中外各种文献分类法体系中,佛寺志的归类不尽相同.佛寺志既有可能归属于佛教组织,亦有可能归属于史部地理类专志.在佛教分类法中,佛寺志则归属于佛教史地大类之中.  相似文献   

11.
试论图书馆文化的要素构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了新世纪图书馆文化的构成要素,论述了图书馆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指出研究图书馆文化,对进一步拓展21世纪图书馆的文化职能,推动我国图书馆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创新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黔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为保存、传承并发展黔北地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黔北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地方文献具有民族特征突出、地方志成果斐然、口传文献比重大、宗教信仰浓厚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这是贵州发挥民族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求。民族文化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所衍生的一个概念,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价值。文章分析了贵州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保护的难点和创新方面的问题,反思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民族文化生产力的提升要靠加强民族文化保障力、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拓展民族文化吸纳力、提升各项政策导向力以及重视民族文化生产力等现实和理论想相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虹 《图书馆学刊》2010,32(1):33-35,41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仅体现了各族人民创造历史和建设家园的巨大财富,也体现了各族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文明进步。广西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大力推进旅游、节庆、山歌等特色资源的创新整合,转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公共文化产业优势,提高民众整体素质,不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电影是中国电影文化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动画电影需要重视民族题材的开发和创新,提升中国民族题材动画电影文化的魅力和审美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6.
地方志具有"资政、教化、存史"之功能,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历代编纂和保存下来的地方志,记载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历史足迹,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盛世修志,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纂,是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蓬勃兴起的.我省新编地方志工作,自1983年底成立省地方志编委会并开展工作以来,已经走过十四年不平凡的历程.到目前为止,我省已出版各级各类志书一千余种,约六亿多字.地市县志书近90种,这两级志书编修任务已经完成90%,位居全国前列.由98个分册组成的《江西省志》丛书已出版近30个分册,加上正在出版印刷之中和已经定稿即将付印出版的,约40余个分册.在努力完成编修省、地(市)、县三级志书这一主体工程的同时,还编纂出版了各类部门志、厂矿志、山水志、乡镇志及地方综合年鉴达800余种,这是我省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7.
体育传播全球化时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他们操控的全球传播体系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体育文化渗透,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国体育传播应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将"文化诉求"提升到战略高度,不断发展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应对体育传播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是高权威性、高可信度、大信息量的地方文献,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料对读者的利用价值很高,搞好地情研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十分重要。本文对《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志(1988—2007)》中的人物记叙进行了评价,有助于读者了解到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的情况,发挥图书馆特藏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媒体的文化建设任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中知识含量的成倍增加,随着科学教育的广泛普及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这是对全党尤其是文化单位、广大文化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0.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文化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理应承担起宣传中国传统节日的重任,发掘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和精髓,同时结合时代发展、地方特色创新传播内容和手段,通过专题报道、专家访谈、大众评说等多种新闻报道形式,让社会大众清晰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现实状态及其未来发展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