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陕西教育》2007,(1):18-18
本刊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2007年我省普通“专升本”教育共安排招生学校22所(均为公办普通本科院校),计划招生5681人。 根据省教育厅规定,“专升本”教育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职应届毕业生5%以内,并纳入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内;“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  相似文献   

2.
你问我答     
《中国高校招生》2007,(1):14-15
Q:在独立学院,可以专升本吗?吉林省永吉县第三中学张月A:教育部要求,从2006年起,“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其他普通高校专升本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并纳入国家下达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定位是控制增长幅度.稳定规模,提高质量,走内涵式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不会停止,只是增长的幅度会缩小、步子会放缓。原因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已受到限制。高职高专、中职中专的学生提高学历的要求迫切,其他专升本、高达专的规模在缩小。教育部最近规定,211工程大学、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不再招收普通“专升本”直通车学生。其他本科院校招收直通车专升本只能占高职、高专应届毕业生的5%。3+2的专科也控制在5%普通高校年度招生计划内。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校招生》2006,(6):71-7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国际码:13899,以下简称东方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惟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和北京普德鸿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实施本科层次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列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  相似文献   

5.
《辽宁招生考试》2005,(5):18-66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5]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学函[2005]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5]8号)要求,我办汇总了《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在辽宁省分类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为便于考生填报高考志愿,了解有关信息,特做如下说明。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务必仔细阅读,并请同时参阅(2005年在辽宁省招生院校招生章程》(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相似文献   

6.
非师范类专科升本科教育(以下简称“专升本”)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的层次,报考人数逐年递增。“专升本”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延伸、发展及补充形式,已在当前的教育需求中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专升本”的行列。从浙江省“专升本”报考人数来看,1997年为19633人,1998年为25048人,比上年增加27.6%,而1999年报名人数达到30758人,又比上年增加22.8%。每年报名人数递增速度之快,是其它招生形式所没有的。但目前“专升本”教育从招生考试、录取到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已阻碍了“专升本”教育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政策     
《教育》2006,(6)
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要求编报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2006年1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发展改革委根据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编报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通知指出,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按照党的十六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英语》2005,(5):14-15
前不久,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并发布了《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对今年高校招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作出了政策性的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据教育部学生司有关人士介绍,根据以前招生工作规定的执行情况,按照从严治招治考、加强规范管理的精神,在出台今年招生工作规定前,教育部学生司召集了部分省级招办和高校的负责人对原招生工作规定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和修改。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把握“通知”和“规定”精神,本刊就其中的新变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2006年1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出《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教发函[2006]4号)。通知指出,2006年是“十~五”开局之年,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各地、各部门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握发展节奏,调整优化结构,确保高等教育稳步、协调、健康发展。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发改综合[2006]1号附件六)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并注意如下事项:  相似文献   

10.
5%,变局背后     
2007年6月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各类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从2007年起,在下达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同时,将普通专升本、五年制高职、中职对口升高职比例分别限定为5%.这就是目前颇具争议的中职对口升高职5%限定比例的政策来源.  相似文献   

11.
本招生专业目录根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下达的计划编排。各招生专业除注明外,均面向社会招生。“高升专”指高中起点升专科(高职);“高升本”指高中起点升本科;“专升本”指高等专科起点升本科。  相似文献   

12.
本招生专业目录根据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下达的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汇总编排。各专业招生范围除注明外,均面向社会招生。“高升专”指高中起点升专科(高职); “高升本”指高中起点升本科; “专升本”指专科起点升本科。  相似文献   

13.
(本招生专业目录根据国家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厅下达计划编排。各招生专业除注明外,均面向社会招生。招生学历层次:高中起点专科,简称“专科”;高中起点本科,简称“高起本”;专科起点本科,简称“专升本”。)  相似文献   

14.
动态     
《现代技能开发》2013,(8):112-112
教育部:普、职高招生要大体相当 “原则上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每个学校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的20%(不含择校生)”.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强调将把普高职高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列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普通高饺“专升本”培养模式在为高职(专科)学生升入本科学习提供机会、提高高校办学效率和缓解高职(专科)院卡电毕、比生私业部铲压力所发挥的作用,就“专升本”招生一些主罢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加强普通“专升本”招生管理应从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报名资格审查和提高命题评卷质量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陈康 《西北职教》2005,(2):14-14
陕西省施行了普通高校高职高专“专升本”的招生考试,试图通过此举激励高职高专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招生的入学率,这个主观愿望无疑是好的。但是,在实施“专升本”的过程中,笔感到“专升本”考试的做法弊大于利。其主要问题是。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等技术教育实施“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升本”高等技术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也是高等技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使其形成层次结构完整的教育体系,分析了我国目前实施的普通型本科和技术应用型本科两种教育类型以及按学制分的“2+3”,“3+2”,“2+2”等三种培养模式的利弊,介绍了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专升本”教育的做法;指出了在高等技术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进一步实施“专升本”教育中的专业名称及学位,学制,教材,招生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招考资讯     
教育部:新增5所高校进入“211工程”计划;教育部:新增吉林大学等8所高校2009年自主招生;四川:2009年、2010年高考外语科取消听力考试;上海:2009年专科自主招生扩容成大势所趋;广州:高考文科报考者首次少于理科  相似文献   

19.
《辽宁招生考试》2004,(7):20-21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4]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4]1号)要求。我办汇总了《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在辽宁省分类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它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依据。为便于考生填报志愿,了解有关信息。特做如下说明。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务必仔细阅读。并同时参阅《2004年在辽宁省招生院校招生章程》一书。  相似文献   

20.
《安徽教育》2009,(6):17-17
<正>本刊讯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于日前公布了省属普通高等教育分校分专业招生计划。2009年,省属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安排300670人,其中普通本科计划123470人,高职(专科)计划177200人。在300670人的总招生计划中,含民办高校招生计划37400人,独立学院招生计划18350人,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5080人,对口升学招生计划1067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