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活动的补充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茅盾同志,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大量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宝贵财富。长期以来,许多茅盾研究工作者为搜集整理他的著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茅盾同志的著译等身,又散见在全国各种报刊上,不易收全,难免有遗漏。我在整理资料过程中,搜集到一些迄今为止,在茅盾同志的各种生  相似文献   

2.
桐乡县茅盾故居于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管理所于1988年3月24日致信茅盾生前的好友、亲属、作家和茅盾研究专家、学者,向他们征集有关茅盾的史料及资料、文学作品、茅盾研究著作、论文.现已得到一些人的回信和寄送的资料.兹将著名诗人减克家、著名作家和教授吴文祺、著名编辑和作家姜德明三人致桐乡茅盾故居管理所的信发表,以供读者研究,并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和海内外学者大力支持桐乡茅盾故居管理所、湖州师专茅盾研究室及本刊编辑部开展有关茅盾的史料、资料及研究论著的征集工作,惠寄史料、资料及论文、著作.  相似文献   

3.
说明:一、本资料收集了1987—1988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二、本索引按专题汇编:(一)茅盾研究总论;(二)茅盾思想研究;(三)茅盾生平研究;(四)茅盾作品研究(包括总论、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书信;茅盾佚文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年至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的时候,在故乡乌镇的两所小学求学.时经七十余年,这两所小学已不复存在.一九八一年,茅盾小学时代的两册作文本发现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茅盾童年时求学的情况,笔者访问了一些老人,查阅了方志资料,发现了一些有关茅盾求学过的两所小学的材料,现整理成文,供茅盾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具有培养研究生资格的陕西普通高校. 2.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研究生教育相关书籍、报刊和计算机网络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1999年至2009年有关高校研究生体育选修课的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6.
这是茅盾第二个散文集,收茅盾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间散文、杂文四十四篇.关于它的初版时间,魏绍昌等编写的《茅盾著译图》(最初发表于上海文艺出版社版《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6辑,后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5月版《茅盾研究资料》)这样记载:“《话匣子》,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2月初版”.但这就有了问题.因为收入该书的文章,如《上海大年夜》,作者曾自己标明作于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其时《话匣子》已经出版(按一九三四年二月初版说),为什么这篇后写的文章也被收入了呢?至于在一九三四年二月以后发表的收入《话匣子》的文章则更多,如:《从五四说起》、《我们有什么遗产》、《思想于经验》、《新,老?》,刊于一  相似文献   

7.
为方便广大学习和研究茅盾的同志了解茅盾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查找自己所需的有关资料,我们编写了这一《茅盾研究书录》,收录了1988年底以前出版的茅盾研究专著,并作简单介绍。编排大致以出版时间为序。由于条件和水平的限制,我们搜集的资料和对书籍的介绍都不够全面,请读者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一直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巨大影响.中国新文学先驱茅盾,是接纳西方现代文化思想的杰出代表.茅盾之接纳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石的.茅盾在1919年年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尔后一度受尼采哲学的影响,1921年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53位发起人之一与首批中共党员后,就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照耀着茅盾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批评与创作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小说月报》从1920年1月起新辟小说新潮栏,茅盾是该专栏的编辑.他一边对《小说月报》实行改革,一边精力充沛地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倾力扶植写实文学.不过茅盾在这个时期还有一方面的活动鲜为人知,这就是他积极撰文对妇女问题发表意见,并译文介绍外国妇女运动的情况.笔者认为,要理解作家茅盾,必须从多个视点地去看,包括了解还未成为作家的沈雁冰.近年来,茅盾早期有关妇女问题的一些文章被发现,这就给我们的茅盾研究扩大视野提供了材料.虽然这是支流,但只要是流在作家茅盾的研究中就不应该被忽视.遗憾的是现在我还没有能力来论述“茅盾的妇女解放论”,因为,在对茅盾有关妇  相似文献   

10.
为深化茅盾研究,促进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山东省茅盾研究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于2006年12月17-18日在济南成功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为"茅盾与中国文化".本次会议共分两个议程,一个议程是围绕"茅盾与中国文化"这一中心议题展开学术讨论,促进茅盾研究的深入发展;另一个议程是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换届选举第五届理事会.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茅盾研究貌似“沉寂”,而实质上却渐趋深化,蕴含着突破的新机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筹划和准备,《湖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郑重推出了整整一厚册的“茅盾研究专号”,发表了二十余篇选题各异,具有一定质量的茅盾研究论文和资料,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它对今后茅盾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每一位做学问、搞课题研究的学者都知道掌握全面而详尽的资料的重大意义,然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又是一件浩繁而琐碎的事情,跑图书馆、资料室,耗去学者们多少宝贵时间,这是一种怎样的浪费啊!其实,如果您从事的是人文社科和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如果您想尽快而全面地掌握报刊上的有关论文和资料,您是可以不去图书馆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完全可以将您所需要的有关资料送到您家里、送到您手上,您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获取最全面的报刊资料,这是一种怎样的效率和节约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于 1 95 8年,是中国最大的人…  相似文献   

13.
茅盾的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上、中、下三卷,83万多字,已于1988年出齐.此书茅盾生前只写了一半,即写至1934年,以后的一半是由亲属续写的.从严格的“自传”意义上讲,茅盾写的回忆录只有前半部,后半部因非出于他的手笔,故被叶子铭先生称之为“续貂”.又因是其家属根据他留下的录音、笔记、手稿,并参阅有关资料而写成,故也就算在“茅盾”的名下.其中有不少事件都是亲属根据与茅盾有交往的人的回忆录,改换人称和语态而写成的,并非茅盾本人的回忆.故真实性可疑,但一时又无法完全核实.因此.我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一些报刊上陆续披露了王一川博士主编《20世纪中国小说大师》消息以来,由于人选的9位小说大师中茅盾落选,学术界对此议论沸沸扬扬。许多人认为不选茅盾至为不公。王博士在一篇文章中为他不选茅盾作了解释。但他的解释与说明是没有道理的(见1995年1月28日《文艺报》)。他说他选小说大师的标准主要是从芙学的标准入手,具体地谈了四条标准。他的四条标准用以衡量茅盾作品,我认为茅盾作品完全具备。比如王博士认为茅盾作品的缺陷之一是有“主题先行”图解政治的倾向。是这样吗?“主题先行”是我们批判“四人帮”“三突出”,与走资派…  相似文献   

15.
一代文学巨匠茅盾,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学宝藏.这为我们研究茅盾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但也使我们面对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加上茅盾研究起步较晚,好多准备性的研究工作,如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得化大力去做;时下茅盾研究的着眼点重在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方面,对具体作品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专门探讨茅盾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面对茅盾研究的这种格局,成立仅半年的浙江省茅盾研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又是著名的散文家.周作人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大的散文家之一.对于两位大家的散文创作,近半个世纪以来,评论者不乏其人,中有许多真知灼见,但把他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还未曾有过.因此,本文把视点集中在这两位浙江籍的同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的散文创作之比较研究上,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启示.一茅盾的散文创作开步很早,早在“五四”时期,在他从事文学理论倡导和外国文学介绍工作  相似文献   

17.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现在和将来.据198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8198年我国就有999.2万人在各级各类学校教书育人.研究教育,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之一.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类报刊也相应递增,而且文化教育类报刊在全国报刊中的比重也略有上升.据1981年《中国出版年鉴》统计,1980年全国出版报纸230种,杂志2191种,其中文化教育类179种,约占总数的7.4%;1986年统计,1985年全  相似文献   

19.
因撰写《茅盾传》之故,我翻阅了30年代的报刊,发现了茅盾婚外恋情的部分史料,同时又获得到秦德君女士(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在香港《广角镜》和日本《野草》上所刊发的回忆文章。较为详细地了解到茅盾的这一段鲜为人知的,连他本人也不愿公开的隐秘.但其中有不少若即若离的地方。笔者于1989年4月在北京走访了84岁高龄的秦德君女士,在4月14—15日整整两天,近14  相似文献   

20.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