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汤显祖不到30岁时,曾根据《霍小玉传》作《紫箫记》,但未成,十年之后,汤显祖在南京身居闲职,又作《紫钗记》。时隔十年的两部作品相比较,彰显了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在审美原则、创作手段、艺术语言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而《紫钗记》在他的戏剧创作史上也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相似文献   

2.
《紫钗记》在保留唐人传奇《霍小玉传》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同时,再造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别开生面地演绎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提升了小说文本的艺术内涵。就其主人公塑造而言,霍小玉的身份因母亲加冕而成为光彩照人的大家闺秀,上演的是一见钟情、一往深情、无怨无恨的角色。男主人公李益也由小说中的负情薄幸郎,改写为多才至诚的君子,了却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紫钗记》别于唐人传奇故事原本,亦别于汤显祖自己早年本于传奇的剧作《紫箫记》,人物性格的全新大改造,改悲剧而为大团圆,盖汤氏“尚情”以至褒扬“至情”戏剧观之必然。惟其如是,方成其“临川四梦”格局。  相似文献   

3.
《紫箫记》与《紫钗记》系汤显祖早年作品,两部剧作的创作经历标志其政治思想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即:从政治批判力度看,由借史隐喻转变到直书批判;从问题的解决方式看,由以暴易暴代替了宗教求索;从理想政治的角度考虑,由正面颂圣走向了对“时主”的讽谕。  相似文献   

4.
《紫箫记》与《紫钗记》系汤显祖早年作品,两部剧作的创作经历标志其政治思想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即:从政治批判力度看,由借史隐喻转变到直书批判;从问题的解决方式看,由以暴易暴代替了宗教求索;从理想政治的角度考虑,由正面颂圣走向了对"时主"的讽谕。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名戏剧家汤显祖的戏剧创伤中《紫钗记》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剧作取材于康传奇《霍小玉传》,又有较大的改动,其理想的追求与批判现实的精神鲜明、突出。它与明代中叶学 主流相呼应,具有一定的创伤意义。  相似文献   

6.
霍小玉是明代传奇《紫钗记》中的女主角 ,也是戏曲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形象。她是剧作家汤显祖根据唐代蒋防的传奇《霍小玉传》加工创作而成。本文试图以汤的二度创作为切入点 ,用文艺理论中的“性格组合论”对霍小玉作一番重新解读 ,客观评价霍小玉的艺术价值。本文认为 ,霍小玉在《紫钗记》剧中的性格缺少发展 ,单纯而不丰富 ,是“扁形人物”而非“圆形人物” ,甚至抹去了唐传奇中人物性格的闪光点。这不能不说是汤显祖创作初期的不成熟之笔  相似文献   

7.
《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情节多取自于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文章试通过对比《紫钗记》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继承与改造,对从中反映出的作者之思想倾向与创作意义作一些粗略的窥测。  相似文献   

8.
《紫钗记》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第一梦,是他传奇创作步入成熟期的开始,也是作者借戏曲创作弘扬其“至情”之论的先声。本文是《紫钗记》评注的一部分,从其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改编入手,着重探讨该戏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成就,兼及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与局限。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紫钗记》取材于唐代蒋防传奇《霍小玉传》,经过《紫萧记》,最后才有了完整的《紫钗记》。《紫钗记》保留了《霍小玉传》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有了重新的塑造,别开生面地演绎了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这里的"情"不仅指人的情感,而是一种提升了的、扩展了的情,它与晚明时代思潮中的至情理论是一致的,包含着强烈的人性意识,主要体现为生命意识,也就是对自由爱情婚姻的向往,充分肯定人欲。  相似文献   

10.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传奇处女作《紫箫记》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虽然该剧还不是一部成熟之作,但其思想与艺术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从中已经可以看出剧作家的才华。因此,要全面认识并评价汤显祖剧作的成就,还必须关注剧作家的这部发轫之作。  相似文献   

11.
《紫钗记》中的李益形象较之《霍小玉传》有很大的不同.李益在汤显祖的笔下,有了由负心到重情、由略显轻薄到饱含风雅、由孱弱士子到扬名塞漠等多方位的蜕变.但是,同时李益身上依然存在踟蹰、软弱、甚至苟且的一面.本文尝试以对李益形象的重塑为切入点,来探讨《紫钗记》中的至情主题.  相似文献   

12.
“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唱牡丹词。”汤显祖在《图南邀宴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中这样说,这部剧作对与他来说具有别样的意义,1597年,汤显祖从遂吕任上辞去官职,1598年回到了家乡临川,也就是在这一年,《牡丹亭》终于完成。如果说他的前一部剧作《紫钗记》还只是他的试笔之作的话,那么对《牡丹亭》他则寄予了厚望,  相似文献   

13.
李永青 《现代语文》2007,(6):107-108
唐代蒋防的传奇《霍小玉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代学者对其评价甚高,小说注本比比皆是。但对于其中“苏姑子”一词的释义,却迄今并无定论。本文据《霍小玉传》以及《紫钗记》、《紫箫记》,文本加以考证,得出“苏姑子”即指南齐名妓苏小小。  相似文献   

14.
戏剧中某些人物的功能,就是为戏剧冲突赋予动机,为矛盾发展提供推动力。卢太尉的出现使汤显祖《紫钗记》克服了其前身《紫箫记》缺乏戏剧性的致命伤,也使李益的形象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李益内在的薄幸秉性被转化为卢太尉可见的威逼利诱行为,李益随之变成了可爱的纯情天使。这表明戏剧的独特形式对角色的设置有特定的规定性,并在中国古代文学那些流传不息的人物形象的迁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戏剧在汤显祖手中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5.
《邯郸记》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最后一梦,也是汤显祖最后一部剧作。在这部剧作中,汤显祖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毕生的感悟,都化为满腔的悲愤、悲悯和悲凉倾注其中,使得《邯郸记》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6.
明未清初出现了多部红拂剧作,以张凤翼《红拂记》、凌漾初《红拂三传》、冯梦龙《女丈夫》及近年发现的曹寅《北红拂记》为代表,各剧本之间关联紧密。经比对分析可知,推陈出新是红拂剧改编的轨迹,不同的曲学主张和创作意图是红拂剧改编的原因。围绕红拂剧目的改编与评点,汤显祖、凌淳初、冯梦龙、吕天成、沈德符、曹寅、尤侗等曲作家、曲论家纷纷卷入其中,在曲辞、音律、情节架构、场上案头等方面表达了各自的曲学立场,从中可以窥见明末清初曲学界理论上的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17.
《紫钗记》中的李益形象较之《霍小玉传》有很大的不同。李益在汤显祖的笔下,有了由负心到重情、由略显轻薄到饱含风雅、由孱弱士子到扬名塞漠等多方位的蜕变。但是,同时李益身上依然存在踟蹰、软弱、甚至苟且的一面。本文尝试以对李益形象的重塑为切入点,来探讨《紫钗记》中的至情主题。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的《邯郸记》是他"临川四梦"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历来评价所云仅次于《牡丹亭》的一部杰作。《邯郸记》铺写朝廷中军国大事,题材重大,它把汤显祖时代的官场现状指斥于舞台,它比历史更深刻、更富有哲理的地方在于,在全剧中融入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受和人生体验,表现了对官场恶情极端的抵触与激愤。作者以出评的方式逐一进行分析评述,以期全面解读这部剧作。  相似文献   

19.
《紫钗记》所述情事原本自唐传奇《霍小玉传》,汤显祖有意删除了李益负心小玉情死的故事情节,而将其改写为闺妇怨夫至死不渝的情爱绝唱,使我们益发看清了汤显祖内心的“至情”思想。与此同时,汤显祖又专为李益增设情节甚至穿插诗文,不惜使故事涉嫌冗杂而极力恢复李益的文人身份。这一特别笔触的生成在于汤显祖力求借李益形象揄扬其“富贵无常,才情有种”、“子女玉帛有尽,而风雅无穷”的人生主张。  相似文献   

20.
《紫箫记》、《紫钗记》散出选萃情况表明:万历时期所选戏曲散出,与剧本原本出入不大(尤其是出目),而乾隆时期所定折子戏,大多与原本相去甚远(尤其是道白);万历时期是要把剧本中的精萃散出挑选出来,乾隆时期则是把折子戏锻炼成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