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约12公里处,为古代“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第一山。群峰高耸,层峦叠翠,名胜古迹众多。素有“西镇奇观”, “山川雄秀甲于关塞”之美誉。  相似文献   

2.
孔德 《武当》2001,(5):42-44
道也者,生天地,育万物,放之则包罗虚空,敛之则退藏于密。两仪、日月、五行都是道中造化耳。物物各具一太极,即道也;人人心上有先天,亦道也。五行顺而生入生物,五行逆而成仙成佛。故云,五行顺则法界火坑,五行逆则天地七宝。这五行之精,秘于四大形山,不内不外之密处,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耳。民可使由之。顺行也;不可使知之,逆行也。夫鱼在水中,不知其为水也;人居气内,不知其为气也。此譬喻当潜心研究,回光返照,明心见性,果证仙佛,复何难哉!  相似文献   

3.
孔德 《武当》2013,(6):52-55
(接上期)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释解】仔细研究本章内容,笔者进一步推断认定,老子在撰写《道德经》之前的很长时期,"道德"的概念早已为社会熟知,并且深入人心。非但"道德"的概念深入  相似文献   

4.
周安庆 《收藏界》2012,(2):88-91
2010年6月12日,金陵古长干寺地宫阿育王塔中瘗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在南朝名刹栖霞寺重现于世,南京栖霞山再度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的栖霞山,位于文化古城南京东北方向约40余里处。  相似文献   

5.
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七大石窟之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上,分南北两处,相距15公里。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末年,其后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均有续凿,它主要代表了北齐一代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现存大小佛像4300余尊,并有大量石刻经,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的艺术宝库。北响堂山石窟,原名鼓山石窟,亦称磁州石窟寺,石窟开凿在鼓山之腰(峰峰  相似文献   

6.
弈之乐     
钱一村 《围棋天地》2006,(13):74-74
古人云:“弈之道,兵道,佛道,仙道也。”就是指下围棋的人各自不同的气质、风格。落子稳健,步步为营,以思维缜密有序著称,这是“兵道”;态度平和,不贪、不躁、不嗔,无须杀个天昏地暗,只要略胜一筹即可,此为“佛道”;若即若离,轻巧腾挪,让对方找不到攻击的要点,实为“仙道”。我虽然对“佛道、仙道”十分神往,但棋力浅薄,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妙处,仅是“兵道”就让我百般玩味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得出以下4点结论:1)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太极哲学思想已全面成熟,并在中国文化"下移"的过程中影响到更多地在下层民众中发展的武术;太极拳追求以"整"为基础,以"空"为境界,以"以柔克刚"为技术特征的"技击之道",太极拳初期的演进都以这种"技击之道"为核心,只是后来才发生了价值异化的流变;2)太极拳在民国时期迎来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发展,当时的太极拳因集中展现了"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而得到世人青睐;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因其套路的健身养生价值被充分开发而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从而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3)当代太极拳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因忽视了原本追求"技击之道"的太极拳而缺乏青少年的身影,二是民间流传的太极拳传承方式落后,传播模式不科学;4)立足于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文化,提炼出科学化、文明化的技术体系,开辟青少年市场,是促使太极拳迎来第三次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该文阐明了"南少林"拳法之起源与流变,揭示了"南少林"拳法是以道家武术理念改造"北少林"拳法的结果,为"道"、"佛"之共创。"南少林"拳法青出于兰而甚于兰。是为中国"物理"拳法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中"道"与"术"是把握"存在"问题的主要方式,它们由作为现象表达场所的身体而形成了一种"即体即用"的现象关系,这种关系是"内在超越"特征在中国武术中的身体表达。它具体表现为:由"如何作"的身体之"术"可以进阶规律之"道";由"形而下"的身体之"术"可以默识形上之"道";由"工夫论"的身体之"术"可以通达本体之"道";由"有为之技"的身体之"术"可以升华自然无为之"道"等4个维度,体现出了中国武术"由术显道""以术进道"的生成论关系以及"道体术用""以道统术"的本体论关系。这一结论的得出,使得中国武术的"道术"关系彻底地走出了神秘主义以及非理性主义的误区,最终以一种持之有故的形式而得以真正澄明与豁显。  相似文献   

10.
2002-13-4的图名“石门山·三皇洞造像”含糊,应更名为“石门山·三皇洞文官”。石门山在重庆大足县城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石门村,山以两巨石夹峙如门而得名。造像始于北宋,至南宋结束,编号石窟13个,为大足石刻中最典型、最早的佛道聚于一区的造像。10号窟又名三皇洞,窟高3.4米,宽3.95米,深9.1米。正壁刻主像 3尊,天皇居中,高209厘米,地皇、人皇分列左右,各  相似文献   

11.
读编往来     
孙峰 《集邮博览》2013,(11):M0002-M0002
读编辑老师:《集邮博览》2013年第10期刊登的陈康邮友撰写的《神州何处赏月台》一文,有一处错误,文中介绍普陀山的赏月之处,出示了1999-6《普陀秀色》邮票中的一枚"普济寺",文中介绍说:"山间有普济、慧济、法雨三大禅寺,普济寺在佛顶山上,寺东的天灯塔为普陀山的最高处,最佳赏月地。"这里有误,慧济寺在佛顶山,而普济寺不在佛顶山。邮票中的普济寺位于普陀山的中心地带,此处也为赏月胜地,普陀十二景的"莲池夜月"就在  相似文献   

12.
崦岈山,又名嵯峨山、玲珑山,在遂平县境内,为伏牛山东缘余脉,面积54平方公里,海拔512米,由密腊山、南山、北山和六峰山4座彼此相连的山峰组成,群峰峥嵘,奇石突兀,有"北方石林"、"华夏第一盆景"、"天下第一奇山"、"中原飞来峰"之美称。山的四周嵌着秀密湖、天磨湖等湖泊。旁有五龙宫、灵宫殿,飞来石、石猴院等近百个风景点。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与易     
李兆生 《武当》2012,(9):14-15
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又,太极者,阴阳也,拳经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句,明示太极为拳之理意深焉。又云,太一为道。太乙者,道,阴阳显化。悠古太虚,由兹而生,太素有形,太虚为象。元始开天,道化阴阳,是由一而演生万类也。易之为象者河图,易之为文者《周易》。上圣观天地而识造化,云天下万类概由一气所以生化。圣人作卦,制度纪天,运数追踪,以明阴阳之变。古仁者言,立  相似文献   

14.
朱道琼 《武当》2012,(7):37-39
三是仅就字面意思诠释《道德经》,误解最多。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未知其名,字之日道。吾强为之名日大。"即是说:老子勉强称名的"道"、"大(道之别名)",是先天地而生的实"物"。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是化育天地的基础和根本。而不是虚无,更不是呓语。《皇人经》云:"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却众恶耳。知之者,则不求佑于天神,止  相似文献   

15.
中国花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这种钱一般不作为货币流通,而仅供某一种需要,如佩戴之用,也有更多带有道家色彩的"打马格钱""棋钱",还有更多受佛教影响的"厌胜钱",其中有佛道合流成分。花钱厌胜钱又称"压胜钱","厌胜"的意思是"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由此而铸成钱币形态的辟邪品、吉利品,统称厌胜钱。花钱自汉代至清代,官私都有铸造,品类很多,流传极广。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3,(9):224-225
楠,古称柟,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见战国后期的《山海经》一书,是书记载"柟"之处几十三处,分载于《五藏山经》各山经。东晋郭璞的注《山海经·南山经》:"虖勺之山,其上多柟"时所说:"楠,大木,叶似桑,今作楠,音南"后之六朝·梁陶宏景《别录》又有:"楠材微  相似文献   

17.
郭礼典 《收藏》2007,(5):139-139
秦代“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先后五次东巡,“绎山碑”(“绎”与“峄”音同意通)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首次东巡齐鲁时留下的第一块纪功刻石。据《史纪·始皇本纪》记载,秦共有峄山、泰山、琅玡、芝罘、东观、碣石和会稽七处刻石。同为秦丞相李斯所撰,内容无非为秦始皇歌功颂德之词。峄山刻石早往北周武帝时,因常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地方官员、当地百姓应接不暇,为此官民共议把刻石推倒、焚毁,以减轻地方负担。在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曾有峄山刻石摹本,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诗作,思想蕴含丰富,兼儒、佛、道诸家,寓忧国忧民之情于自身沉浮之中;表现手法上,寄理立意,“以理入诗”,功力深厚。  相似文献   

19.
李滨 《武当》2005,(1):30-33
绪言 "太极"一词,据现存文献,始出于《庄子·大宗师》中,老子说,道"似万物之宗"。许由称道为"吾师"。是大宗师,即"大道"之代名词。庄子依据老子学说而阐明"道"的全体大用,称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里,"太极"的词义是本义,即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20.
一悟  金诚子  雷鸣 《武当》2013,(11):20-23
太极拳修炼的法门即坐、卧、站、行、用。 坐功 坐功乃道家修炼太极必修之功法。坐功,道日打坐,儒日静坐,佛日坐禅。打坐,人人皆知有其益,小则可以养身,大则可入修士之门。然打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须静中求动,并非只静而不动也。此与太极拳之动中求静,意味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