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届高二《物理》教材讲解自感现象时,都有如图1所示的演示实验(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断电自感”实验).学生们对开关S断开瞬间灯泡A发出“更亮的闪光”后才熄灭的现象都留有深刻的印象,记忆犹新,这“更亮的一闪”鲜明地表现了电路中线圈L所起的作用,然而不少青年教师在按图1所示的电路自制教具时,往往实验“不成功”,看不到灯泡A猛然一亮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将错就错     
一次,我在向学生演示并联两个电池的实验时,小灯泡不亮。我马上检查电路,发现是电池接反了,造成了短路。怎么办?我干脆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来找原因。师: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小灯泡不亮?生:可能是电池没有电了。师:我用的是新电池。  相似文献   

3.
某同学在做“组成串联电路”的实验时.电路连好后闭合开关,两灯均不亮.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老师告诉他是一个小灯泡坏了。请你帮助小明,在图所示的实验器材中任选一种连人电路,检测出哪只小灯泡坏了.请按下面表格的要求填入检测实验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第50页,为说明“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就可能转化为导体”,利用玻璃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并说明实验现象是:常温下,闭合开关小灯泡不亮,表明玻璃是绝缘体;用酒精灯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小灯泡发光,表明玻璃变成了导体。《物理教学参考》中建议,玻璃可用废灯泡灯芯代替。我和同组的物理教师们,根据教科书插图,利用废灯泡灯芯,反复实验,都未成功。是不是电源电压低了呢?于是用低压电源代替电池组,将电压提高至36V,灯泡仍不亮,实验还是不成功。是不是酒精灯火焰…  相似文献   

5.
陈峰 《物理教师》2009,30(7):42-43
“断电自感”是高中物理常见的演示实验,其电路如图1所示.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当电键S突然断开时,小灯泡A并不是立即熄灭,而是更亮的一闪后才熄灭.这个实验现象能够有力地证明自感电流的存在,但如果选用器材不恰当,也可能观察不到小灯泡的闪亮现象.本文将对小灯泡的闪亮条件进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6.
初中化学一般用"溶液导电实验器"做溶液导电实验,虽然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强的优点,但对导电能力较弱的溶液导电实验却效果不好。例如,在做弱导电溶液实验时,尽管有电流通过小灯泡,但因电流太小导致小灯泡不亮,使教具不能准确地呈现真实的实验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对该教具作了以下改进:用小灯泡的"亮度"和微型数字电表"示数"同  相似文献   

7.
图一是自感现象的一个演示电路:把一个小灯泡和一个带铁芯的线圈并联在一个直流电源上。关闭电键K,待小灯泡正常发光后,突然断开电键K,小灯泡并不立即熄灭,反而更亮的一闪,然后才迅速熄灭掉。这确实是一个生动的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但有的同志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却不易观察到“更亮的一闪”。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实验演示成功而又给予正确的解释呢?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老师让找们用实验研究盐水能否导电.课堂上许多同学实验成功了,小灯泡亮了,可我们却失败了,小灯泡没有亮,每个小组的器材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的小灯泡不亮,影响盐水导电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我们决定课后对盐水导电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实例: 在教学《电从哪里来》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学生自制电池,有几组学生按教材要求(在盛有醋的容器中,插入铜片,再接上喇叭,听喇叭是否发出声音)实验成功后,兴趣很高,就自行改接上小灯泡,但小灯泡怎么也不亮。 生:“老师,小灯泡怎么不亮呢?”  相似文献   

10.
在《互感与自感》一节教学中,做断电自感演示实验时,笔者碰到这样一个状况:由于课前准备不足,少带了一个电键,于是就用学生电源开关来控制电路,但无论怎样,再也观察不到小灯泡闪亮后再慢慢熄灭的实验现象。后来回到实验室与同事反复实验、讨论、研究,发现了问题所在,主要是用学生电源开关控制断电时,改变了原来实验的电路结构,从而使小灯泡不再产生闪亮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讲解自感现象时,通常介绍图l所示的演示实验装置:开关原来是接通的,灯泡A以一定的亮度发光。当切断开关时,我们看到灯泡A先是猛然一亮,然后逐渐熄灭。但是如果按此制作一套教具,实验却可能不成功。可能的怀疑是线圈匝数太少,以致自感现象不够明显。于是便增加匝数。可是仍然看不到猛然一亮。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灯泡猛然一亮的现象虽然的确与线圈的自感有关,但并非线圈具有自感的必然结果,它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 由于实际线圈都有电阻,故把图1等效为图2。其中R表示线圈的电阻。灯泡电流i2“线圈电流il及自感电动…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219面图17-7(与图1类似)为研究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演示实验,该实验这样操作:接通直流电源时,灯泡亮些;接通交流电源时,灯泡变暗(几乎不亮).由此得出电感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的结论,但不能说明219面第三段所说的"实验表明,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交流电流的频率越高,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感抗就越大"这一结论.第  相似文献   

13.
将错就错     
李谷知 《小学自然教学》2011,(7):M0002-M0002
一次,我在向学生演示“并联两个电池”的实验时。小灯泡不亮。我马上检查电路,发现是电池接反了,造成了短路。怎么办?我干脆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来找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导体、绝缘体概念的教学,在演示实验中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采用电池、小灯泡电路,将被测物串联接入,看灯泡亮不亮,确定被测物是否为导体或绝缘体。此法只对金属导体灵敏,但对其他导体的测定极不明显,甚至测不出来,出现错误结果。如对普通水、人体等这样的导体测量时,小灯泡根本不亮。 二、把上述方法中的小灯泡换为演示电表,用其微安挡,可以提高灵敏度。但这样改进,效果也不理想,如对人体的测定,仍不能得出满意效果。 由于上述两种方法均不理想,笔者采用电子门铃将实验加以改进,具体方法如下: 将上述两种方法中的小灯泡、演示电表换为一只电子门铃,门铃型号为明兴电器厂生产的LX—888Z。换用这种门铃,再用上述方法进行测量,就  相似文献   

15.
罗筑华  刘剑锋  陈海深 《物理教师》2007,28(9):31-31,34
白炽灯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东西,但一个小小的灯泡却包含着很多的科学知识,并且灯泡的发明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那么,能否充分发掘灯泡内的资源,把灯泡开发成供中小学利用的探究素材?2005年本刊第1期刊登的文章《对一个实验现象的思考》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文中介绍了灯泡内一种奇特的对流现象,其原因是灯泡内存在气体.但灯泡内气体的压强是多大?对灯泡内气体压强的测量能否也开发成探究资源?笔者在亲自实验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现将所做实验的整个过程整理如下,旨在为教师丰富探究资源做出一点努力.  相似文献   

16.
司徒敏 《科学课》2008,(5):24-25
《点亮小灯泡》是学生真正动手开始探究电现象的一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让小灯泡发光;第二部分:图中的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以下是我教学中针对第一部分内容出现的两种不同教法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7.
一、自制放大镜实验制作方法 :取一只废旧灯泡 ,手中垫上布或纸后抓住灯泡用钢锯条从灯口中间锯开 ,或用尖嘴手钳子轻轻夹住废旧灯泡的金属口部位左右摇动 ,使它与灯泡部位脱落 ,将灯泡内杂物轻轻去掉。把灯泡内装上水和不装水时做对比实验 ,观察书上的字或画 ,发现装满水后的灯泡是一个效果良好的放大镜。  二、凸透镜成像实验材料 :废旧灯泡、蜡烛、火柴、白纸 (纸屏 )。实验方法 :点燃蜡烛 ,在距蜡烛约 4 0 cm处立一张白纸当纸屏 ,将装满水的灯泡在烛焰和纸屏中间前后慢慢移动 ,分别观察到纸屏上出现倒立的、缩小的、放大的蜡焰的实像…  相似文献   

18.
路玉燕 《甘肃教育》2014,(19):119-119
正断电自感实验是高中物理重要的演示实验之一,也是电磁感应部分高考的热点之一.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又进行了理论分析,学生还是对断电自感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断电自感实验中学生认识的几个误区.误区一:误认为断电自感实验现象是灯泡一定闪亮一下才熄灭。存在这样认识的原因是教材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设计的实验是开关断开的瞬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96年第3期刊登了《导体和绝缘体》一文,原文申设计了铅笔芯的实验:把铅笔芯和小灯泡串联后,接在一节电池上,小灯泡不亮,从而得出铅笔芯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把一节电池换成四节电池,小灯泡亮了,又得出铅笔芯导电了,变成了导体,并由此阐述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铅笔芯在电源改变的情况下导电性会改变。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故作如下分析,以便和同行们共同商讨、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仁福 《化学教学》2001,(11):46-46
贵刊在 2 0 0 0年第 6期刊登的《高温下玻璃的导电性实验》。我们认为实验现象明显 ,直观性强 ,但有些地方尚需改进。(1)“高温导电玻璃球”的制作 ,可直接用断了钨丝的灯泡代替高温导电玻璃球。把灯泡上外壳玻璃敲掉 ,保存好灯泡的玻璃芯。“玻璃芯”就能代替“高温导电玻璃棒”。(2 )玻璃的导电性的测定如图装置连接好后 ,酒精灯不加热灯泡的玻璃芯时 ,电灯泡不发光 ,证明常温时玻璃不导电。给灯泡的玻璃芯加热 ,发现灯泡由暗渐渐变亮 ,且加热灯泡的玻璃芯温度越高 ,灯泡的亮度越大 ,说明玻璃的导电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改进后的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