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赫斯顿打破了卑贱的黑人妇女形象的固有模式,塑造出一个在二十五年间三次婚姻中不断寻找自我的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珍妮。小说为当代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奠定了框架。  相似文献   

2.
女权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一生致力于黑人妇女的解放,她通过写作试图拯救处于双重压迫中的黑人妇女,在《紫色》中以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塑造了多个同时拥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角色,其中以西丽最为典型。西丽在自身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融合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认同并获得解放,成为沃克笔下两性和谐的成功楷范之一。  相似文献   

3.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无论在美国文学史上还是在黑人文学史上都堪称一部力作.在小说中,沃克描述了父权社会下黑人女性的痛苦生活,同时表达了对遭受同样迫害的大自然的关爱和怜悯.沃克把人类与自然放在同一道德水平线上进行描写,具有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4.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突出了母亲、迪伊和麦吉这三个黑人女性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本文将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文本以凸现文章的主题,以便使沃克的这一作品得到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5.
艾丽斯·沃克将黑人妇女的解放、黑人妇女文化价值的弘扬,视为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责任。黑人社区的暴力事件是黑人作家作品中的一条重要线索,而在在沃克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透过父亲对女儿的暴力鞭打,艾丽斯沃克给我们传达的,是黑人女性在黑暗世界中对两性相互理解的探索和对未来光明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代表作,小说以书信体的格式描述了一位逆来顺受的黑人女孩如何演变成在经济和精神上都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该小说是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挖掘,分析其身份认同的渊源和表现,进而研究沃克黑人女性意识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笔触把美国一个重要的方面推到了世界读者的面前。同时,她也是美国公认的一位最称得上民族作家的黑人女性。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在困苦中挣扎的黑人女性群体,展示了她作品的深刻民族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她作品中的黑人母亲群体形象解读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其小说《他们眼望上苍》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表现了黑人妇女寻找自我、争取解放的精神追求。美国黑人女作家、妇女主义的创立者艾丽丝·沃克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小说《紫颜色》中进一步探讨这一主题。两位作家在小说中运用了与大自然、日常用品和服饰相关的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充分说明了两部作品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是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黑人女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坚持称自己为“黑人女作家”,她凭借这样的身份,有效地打破了弱势群体沉默的处境,打击了语言暴力,将实现对诸如黑人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照为己任,想要为她们进行心灵修复,最终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宠儿》是其中的代表作。在《宠儿》中,托妮塑造了典型形象塞丝,引发了黑人对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也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民族的担忧和关怀,意义深远,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布鲁斯音乐是美国黑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呐喊和抗争的痛苦表达和精神源泉。艾丽丝﹒沃克在其佳作《紫颜色》中用布鲁斯音乐作为主线,深入探讨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困境。本文拟从文化和女性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紫颜色》中布鲁斯音乐对情节展开、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紫色》是美国黑人作家爱丽丝.沃克最成功的作品,通过对种族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自立自强走向新生的历程进行的社会现实写照,描述了女主人公茜莉的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分析茜莉从缺乏自我意识的黑人少女到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的成长过程,探讨该书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的主题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里显示出她对黑人女性的出路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她的小说里主要通过四个女性描述了黑人女性所受到的双重压迫,指出黑人女性要找到出路就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才能真正地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3.
艾丽斯·沃克在其代表作《紫色》中真实再现了父权制背景下黑人妇女的种种生活境遇.在男性的压迫下,以西莉为代表的女性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意识,最终沦为家庭的奴隶及父权制的帮凶.在西莉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与探索的过程中,身边女性的榜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开始了反抗男权压迫、寻求自我的征程.女性不仅依靠自己的才能获得了经济独立,还赢得了男性的尊重,在与男性的和谐相处中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这不仅展示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也表达了她对男女两性从对峙走向理解、从而实现和谐生存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14.
借鞋     
那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街上每个来去匆匆的行人似乎都在寻找阴凉的歇脚地,所以街角的那间冰激凌店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下午3点左右,一个叫珍妮的小女孩手中攥着硬币走进店里,她只想买一个最便宜的甜筒。可是还没来得及走近柜台就被侍者拦住了,侍者示意她看一看门上挂着的告示牌。珍妮的脸一下子红了,她感到店里那些衣冠楚楚的顾客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缀着补丁的衣服上。于是她转过身,想赶快走出去。但是她并没有发现,店里有位高个子先生悄悄起身,跟在她的后面走出店门。高个子先生看到,珍妮凝视着的那块牌子上写着:“赤足免进。”他看见这个贫穷的小姑娘眼睛里噙满泪水。他叫住正要离开的珍妮,她吃惊地看着高个子先生脱下脚上那双12号(相当于中国的46号)大的皮鞋放到她面前。“哦,孩子,”他轻松地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它们,它们的确又大又笨。可是,它们却能带你去吃美味的冰激凌。”他弯下腰帮珍妮穿上大皮鞋,“快去买冰激凌,好让我的脚凉快凉快。我就坐在这里等你。你走路一定要小心。”珍妮感激得说不出话来,她红扑扑的笑脸似骄阳下灿烂而甜美的花朵。她穿着那双特大号的皮鞋,摇摇晃晃地、一步一步走向冰激凌柜台。店堂里突然安静下来。一辈子,珍妮都会记得那位始终不愿...  相似文献   

15.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哈姆莱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作为第一个描写黑人女性身份诉求的女性作家,赫斯顿曾经被历史无情的遗忘。今年是黑人民权运动50周年,赫斯顿的作品因展现黑人文化和超越时代的民族意识,重新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她的文章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的具体解读,揭示了赫斯顿对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起到的启示作用,并探讨了赫斯顿独特的创作特色及其文章中表达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斥着各种二元对立,其中白人/黑人、男性/女性这两组对立尤为突出。从解构主义视角,结合美国历史文化,可以看出,莫里森在解构这些二元对立的同时,重构了它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指明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要想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以及父权制的压迫下保持身份独立,必须坚守民族文化和传统,坚定对黑人种族身份的信念。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之作。本文认为,这部反映黑人社会的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其"寻根"主线故事背后构建的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女性角色争取权力的形象诠释有重要的联系,文化传统与女性主义成为建构小说经典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她的作品以描写乡村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爱情和婚姻为主。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五桩婚姻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女性伦理和家庭伦理。在传统的资产阶级婚姻道德中,金钱和门第是爱情和婚姻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女性没有权利拥有和继承财产,她们不得不将物质作为爱情和婚姻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反映出的婚姻观,并挖掘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社会根源,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9.
多嘴的莉达     
珍妮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小姑娘,她懂道理讲礼貌,又聪明活泼,小朋友们都爱和她在一起玩。可是,从星期三开始,小朋友们都突然不理她了,谁也不找她玩,珍妮一点儿也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她伤心极了,一个人躲在教室里流眼泪。  相似文献   

20.
居主导地位的基督教思想为西方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提供了理论依据。艾丽丝·沃克在其创作实践中对基督教思想的质疑和解构彻底颠覆了上帝创造人,上帝是白种人的观念。沃克的创作思想契合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认为万物皆上帝,黑人和白人平等,万事万物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