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不凝聚着周恩来的心血。中苏关系无疑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部分,对此,周恩来更是倾注了极大精力。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80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友好到分裂直至兵戎相见到再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曲折发展过程。周恩来在处理中苏这两个相邻的社会主义大国间的关系时,表现出了坚定的原则性,高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从国际系统因素、国家内部因素和决策者个人因素三个层次对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进行重新分析,避免了传统的历史和经验研究方法常常把各个层次的原因混淆在一起的弊端,使不同层次的原因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得以明确。通过分析,文章在促进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诸多因素中,决策者个人因素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世界法西斯势力的侵略与扩张为中苏两国关系缓和提供了契机,苏联基于自身利益给予中国以较大援助,并在避免中国内战方面发挥了客观上的作用。但苏日两国签订的中立条约损害中国利益,是两国关系的倒退。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中苏关系日渐向好。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中苏两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两国所处国际政治环境的不同,中苏两党在国际形势、工人运动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并反映到各自的发展战略中.发展战略的矛盾导致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关系的范式和准则的非制度化,使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逐渐演变成在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国援助最多,同时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暗中奉行另一手策略,先后与日本及英法美等国私下交易,不惜出卖中国的利益以维护苏联本国的利益,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对苏联的政策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最终中苏关系伴随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走向破裂。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四次出入苏联,他被蒋介石选作使者乃因他同其父孙中山一样有过俄国情结,他并不赞成苏联的意识形态,但为了中国的抗战大局,他主张把民主国家苏联当成中国的朋友,笔者从他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期间的活动,他同苏联党政领导人进行的谈判,为中国抗战争取到3.5亿美元的贷款,或亲自或促成了几个重要条约的签订等方面,分析孙科为维护战时中苏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国际战略分歧是导致中苏从联盟走向破裂的主要原因。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中苏国际战略分歧产生,到1960年苏联撤回援华专家中苏关系基本破裂,这四年多的时间里,1958年是中苏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双方因共同的国际战略利益而结盟。又因重大的国际战略分歧而破裂。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了抗日战争后期的中苏关系。在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在经历一段平淡局面之后,迅速转向矛盾和斗争,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影响,加上中苏双方都以各自的利益为重,尤其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已主义的表现,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中苏关系的发展。抗日战争后期的中苏关系是围绕着雅尔塔会议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翔实的史料,叙述了抗战前期中国政府求援无门的情况下,苏联在政治上声援中国抗日,物质上雪里送炭,还派遣志愿人员来华参战,并促成维护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为了自身的利益与日本订立《苏日中立条约》给中苏关系蒙上了阴影。这种变化对认识当今的国际关系,仍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的中国和俄国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而革命后建立的两个政府却迟迟没有建交。其原因一是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被资本主义国家孤立,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投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怀抱;二是中国由于协约国成员的身份,只得追从西方列强;三是北洋政府在外交上一反忍辱退让的常态,对苏态度强硬;还有如西方列强对中苏关系的严重干涉以及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等。尽管1924年中苏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由于北洋政府对西方列强的依附,最后还是被英美日拉入了反苏俄同盟。  相似文献   

11.
中苏关系恶化是意识形态的分歧、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国际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内因与外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两国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苏联政府的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2.
1958年中国进行的金门炮战是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但中方并未向其盟友苏联方面提前正式通报此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不信任感不断增强所致。金门炮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双方所存在的分歧,加剧了互不信任的态势,对中苏关系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双方很快进入了愉快的“密月”时期,但到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裂变乃至兵戎相见。本文旨在阐释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演变过程并揭示其实质。一苏共二十大是中苏关系出现裂痕的开始从50年代中期起,中苏两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些原则问题及当代世…  相似文献   

14.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苏中两国人民之间建立了新的友好关系。年轻的苏维埃政府首先决定放弃沙皇政府在中国享有的全部特权和利益。1924年五月三十一日签订了苏中协定,这是中国第一次和列强间签订的平等条约。但是,两个鄰国代表之间在个别问题上签订单独的协定,却要早得多。我们在新西伯利亚省国家档案库中所发现的文献证明远在1921年九月苏中两国便在  相似文献   

15.
国际环境是制约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基本特征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妥善处理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中的位置是国家对外关系发展的关键,建立平等互利的原则和机制是维持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保障,领导人的意志和判断直接影响国家外交关系的进程程度。  相似文献   

16.
“我希望,我国被选为第五次世界继续工程大会的东道国的机会,能使与会者从我们的经验中受益。同时,我也希望能向与会者学习。我代表芬兰政府,热烈次迎你们到芬兰来参加第五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可以说是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大体上经历了三大时期:友好期、破裂期、恢复期。我们主要探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一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这一段时期的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探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几年中,中苏关系恶化进而破裂.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推行亲帝反苏的外交政策、收回中东路的国家主权是一因素;更主要的是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外交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已经出版的述看,关于中苏论战的原因,主要有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历史的积怨、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对外战略的不同、领导人之间的好恶、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在与第三国关系上的不协调、在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道路上意见的不同,等等。关于中苏论战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两党在对斯大林体制认识上的分歧,两国关系上的不平等,国内建设道路的不同,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国家利益的冲突,等等,还有人认为是中苏国家利益(包括主权)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主要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等。其中.许多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随着对中苏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学利用最新解秘的档案.开始研究个案与中苏同盟破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