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物感"说,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为哲学基础,包容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主客体的对待关系,在创作上通于"比兴"手法,而在创作主体条件上,则要求做到"虚静"和"静观",保持创作心态对现实的超越性。在文学理论上,"物感"说具有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内容。艺术直觉是其思维的形式,作家感物生情,具有悲感和喜感两种趋向,但艺术情感常以悲为美,抒发悲愤情感的作品,常常更具有美感魅力。  相似文献   

2.
"道"在老子、庄子哲学中都是绝对的本体和本原,是化生万物、决定万物的不可捉摸的抽象实在。老子、庄子强调"道"的至上性,主张具体对象和人类社会都应顺从"道"的法则——无为,这就间接否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进而导致了对现实社会存在价值及合理性的否定。《淮南子》以"气"解"道",以"因"解"无为",将老子"塞而无为"的"无为"思想改造为"因物之所为",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关注和强烈忧患,体现了道家立论方向由天道尊崇到人间关爱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道家之"道"的真正意涵一直众说纷纭。"道"本身的模糊性和解释视角的多样化不仅带来理解的歧异,而且还引发意识形态的纠缠。其实,"道"作为道家形上之思的突出表征,乃在其为我们敞开了一个超越一切"有限"而又不离一切"有限"的"自然世界"。"道"物不二,天人本一,道家"道"的形上学不是一种本体论兴趣的形上学,而是一种生存论兴趣的形上学,一种实践论兴趣的形上学。  相似文献   

5.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谐之道,主要体现在"归根曰静"的心理和谐指导原则,"无为"至天下治的心理和谐通达之道,返朴归真的心理和谐价值旨归,心无所待的精神绝对逍遥境界以及心理和谐理想人格化身——"至人"。这些宝贵的心理和谐之道对于我们培养心理和谐人格,实现心理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是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怛“道”的含义在儒道哲学中有很大的差异。从“道”的明晰性与模糊性、主体性与本体性、人文性与超越性等方面对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进行比较辨析,以便准确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问题、深刻把握整个儒道哲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言语分析和逻辑认知看《庄子》内篇,相对主义的"齐万物"的言语同类与否之辩,寻求大道和言语的同一性,又作相似性的说明,是先秦语言哲学。绝对自由的"逍遥"圣人的确立多寓言故事,"名者,实之宾"之说是先秦语言哲学逻辑,它的语境外延成了近代启蒙逻辑;"大宗师"以宇宙大道为师,真人的确立允有十论。以生命信息内容、以天道知识为精神的"养生主"及其环比论文,皆一如"齐物"和"逍遥",系于人和人性论,不仅其内在逻辑、名理思想一致,且出于天道而入于人生,处处人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8.
"道"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既是宇宙本根,又是价值本源;既属于精神,又具有物质属性。《文子》承袭《老子》之道论,明确指出"道"即"一",更为清晰地揭示了"道"和"一"作为空间的中心与时间的起点这一含义;同时《文子》援"气"入"道",有效解释了"道"生万物的疑问,对《淮南子》最终解决矛盾的"道始于一"的思路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文子》之道论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翻开人类的文明史,我们便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它的民族文化精神几乎都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对现实的执著性和超越性.唯有对现实的执著精神一个民族才能生存,而一个民族要发展则离不开对现实的超越精神.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拥有崇尚现实、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和富有浪漫气息、追求精神超越的道家精神.  相似文献   

10.
休闲的第三个境界表现为"陶醉与超脱",或称超越性境界,是审美境界的最高层次。儒家倡导的"乐以忘忧,超越世俗",道家追求的"逍遥豁达,相忘于江湖",禅宗训诫的"不离不染,来去自由",都是追求精神的自由超脱,自觉实现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它们与西方在实现个体主义、人道主义、快乐主义和多元主义之下追求的"超脱"截然不同。儒、道、禅对休闲第三个境界的审美观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创造和谐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逍遥游"无疑是庄子的毕生追求.笔者以为悟得"物化"之意,才可达于"逍遥"之境,故"物化"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既涉及"万物与我为一"的内涵,又涉及庄子的生死观问题,深究其思想来源,可追溯到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思想.总之,"物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12.
信息平台     
道家哲学是一种以“道”为本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课程改革的现代意义在于“:精神”为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从道家看来,教育培养的人应是不为外在功名所累的人,反而将人的精神从“囿于物”、“物蔽”的境域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一种逍遥的自由境界“;布白”是课程设计的应然向  相似文献   

13.
休闲是"成为"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休闲哲学强调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文章从主体性、日常性、勿执性、有时性四个维度探讨禅宗的休闲哲学。禅宗指出,"本性即佛"、"自净其心",使个人通过对生命本性的认识,以自我对生活目标的设定与行为方式的选择为途径实现身心的解脱;"平常心是道",将理想与追求外化于人的日常生活,实现随缘人生;"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处于日常事务之中又不执著于妄念、杂念;"日日是好日",瞬间即永恒,全心于当下,在生命的分秒中感受休闲。  相似文献   

14.
道家文化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曹植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情况等原因,内心对现实生活充满忧虑,"立德"、"立功"的抱负又无法实现,于是便想借道家思想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他希望获得生命的永恒,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希望挣脱世俗的困扰,把功名置之度外。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只好自觉地向庄子靠拢,追求道家式的逍遥,以此来获得心理的暂时平衡。本文拟就道家思想对曹植诗歌的影响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5.
以老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之"无为"的社会治理方式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政治智慧,其根本在于实现社会教化:一方面,"无为"之道要求为政之人循自然之道教化万民,维持其自然之性,保持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无为"之所以"无不为",乃是为政之人以其表率作用实现教化。老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启发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避免"追求显绩"的急功近利心态,具有"兼容并包"的呵护个性雅量,具备"辅助万物"的顺应自然智慧,练就"以己为教"的化民成俗境界。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7.
乱之由即为治之要,关闭乱之门,也便实现了不治之治,这是无为思想的逻辑基础,也是其要义所在。而"上志"为天下纷乱之门,因此,上欲治则须自治其志,因此,老子立"道"以为德旨,提出了"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的无为主张。守"道恒无名"即守道性本恒的空无状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壮其骨",由"有名"而"无名",使内境空无,无分别心(名),无是非观(名),乃至无志(名),纯任百姓自然。"无志"即无为之旨的实质,体现的是"法自然"思想。"名"非"名称"义(否"名称说"),当是事物自命之名——"性","无名"即性之空无。如此,"道恒无名"与人性之情志观念相对立,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性之空无存在,以其无我身、无我识而能纯任万物自然,成为人德性回归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庄子把道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毕生都致力于追求道的超越境界。庄子笔下的道具有超越性、无限性和普遍性;庄子的道是混沌的道,万物为一,没有差别;在庄子的世界里,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庄子以自己独特的道的视角,来审视当时主流的礼乐文化。在阐释自己的礼乐观时,庄子将其道家化,赋予礼乐更多"道"的特征。庄子的礼在道统治之下,面对现实社会中礼治的无道和失序,他提出了道治下的理想秩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是以超越性为本质属性的哲学,实践、自由和信仰构成了马克思哲学超越性思想的核心理念。哲学的超越性并非马克思哲学所独有的属性和特质,但是马克思哲学超越性思想具有以往哲学所不具有的现实性和科学性,从而使人的超越不再以对自我的否定和幻化为代价,更获得了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有效保障。因此,加强马克思哲学超越性思想研究一方面可以完善对马克思哲学及其本人的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超越性思想有助于人类解决生存和生活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道家哲学的天道论不仅从本体论的意义上阐述了"道"的本质属性,而且从方法论以及目的论等角度描述了"道"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本文正是立足于于此,用"天道"、"天下"以及"天地"即三天喻道的形式回归道家哲学文本当中,论述了道家哲学理论的博大精深,更从细节中阐发了文本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所谓三天喻道,即以"天"的现实意义论述"道"的抽象理论,这亦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