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材提出了"世界文化"的概念,并分别从"整体性"和"共性"角度来诠释文化的世界性。从"整体性"角度出发,教材提出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两个概念,并由此得出结论:"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这种整体与部分构成关系下的世界文化,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世界文化只是各个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古今二谈罗福惠关键词民族文化;族类意识;天下主义;自尊;自省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来说,文化的发展演进,不外受到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取向的制约。而在民族性问题上,又取决于族类的自我意识和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中国人较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族类意识,既...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共存,这些少数民族被华夏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文章以《诗经》为窗口,并结合其它文献分析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各民族的生存状态,从而进一步厘清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由战争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生存与繁衍是中国的本原哲学,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孟子说“食色性也”,讲的就是通过吃饭达到生存、繁衍,或通过性而实现繁衍、延续生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福、禄、寿、禧、全、圆、顺、安……汉族十二生肖的排序就是这种本原哲学的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广大人民千百年来生存与繁衍要求的最形象表达,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延续传承、薪火不息的最坚韧纽带。  相似文献   

5.
从学术史回顾、研究取向的差异、外债与经济关系判断的差距探讨民族本位意识在史学研究中的潜在影响,指出这种民族本位意识既是现实政治环境的产物,同时也与历史上的民族主义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6.
民族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政治发展是指特定的民族政治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结构渐趋区分化、政治文化渐趋世俗化、政治参与渐趋扩大化以及政治能力渐趋增强的过程。民族政治发展描述的是民族政治系统变革和调整的这种过程与状态。各民族在政治发展目标的选择问题上,应该结合本民族具体的历史、地理、文化状况以及政治、经济环境,选择适合本民族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政治发展目标及其道路。  相似文献   

7.
苏轼与佛禅     
苏轼是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宋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培育出来的民族文化精英。本文着重探讨苏轼与佛禅的关系,即苏轼学禅的原因、历史,佛禅对苏轼的影响以及在其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探讨民族文化是怎样影响和造就文化名人的,而文化名人又是怎样发展民族文化,从而显示民族文化承传的。  相似文献   

8.
伊利里亚人在古代巴尔干地区的历史上一度留有显著的印痕,并与当时的周边世界始终保持着多方面的交往.在与外部世界主要民族、尤其是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持续接触和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伊利里亚民族文化与个性,同时正是通过这种交流和吸纳,伊利里亚人的民族发展过程也在寻求着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建筑人类学是研究少数民族建筑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对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的研究,能找到一个民族的原思维方式、生命意识、生存法则、文化模式和民族精神。干阑建筑的鸳鸯榫、龙舌榫和狗鞭挂等连接体,通过"类比取象"思维,唤醒了人的"类生命意识",这种榫卯间架结构逻辑深度阐述了干阑建筑文化逻辑和人类生命逻辑,使干阑建筑榫卯间结构与文化功能完美地统一。"干阑式"既是一种"宇宙观范式",又是一种"本土认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预言作为先民认识世界、掌握世界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左传》预言作为反映历史的重要手段,与西方希腊神话中的预言在神人关系、预测依据、物象择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同处于"轴心时代"的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上,曾居住过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发展着自己的原始文化,并不断地与先进而又悠久的中原文化相互碰撞.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冼礼,通过自身的变革,把本民族文化的个性融入汉族文化的生命洪流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使他们的原始部落文化进人文明的境界,同时又给汉民族注入了  相似文献   

12.
在"三言"中多次出现了苏轼的形象,冯梦龙笔下的苏轼更世俗,更像一个普通人。这种形象的变化及选择,既与时代风尚、政治文化环境影响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喜好和价值取向相关。作品中的苏轼是明代文人的一个缩影,也是冯梦龙在作品中的替身。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族群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多元文化区域,历代中央政权一直努力建构一种中央与地方、主体族群与边疆各族群能够和谐发展的结构体系,这种关系结构正是现代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这种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中央政权边疆政策带来的结果,其成果和模式就是中国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边疆行政政策,它所呈现出的中国政治的智慧,中国的文化兼容以及边疆族群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回应和文化回应,即大一统之下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族群认同有机结合的二元模式,它保障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中央与边疆地方的关系和情感连接。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多重攻击下依然保持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土司制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  相似文献   

15.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将各个人物置于一系列的博弈关系中,从藏民族文化的传统性与汉族文化的碰撞,藏文化中的两性关系,以及土司制度下各阶层的人物之间的竞争等多方面,追问了自由与规范,自我与社会,个人与系统的对立关系中如何达成生命的自由与本真。这种生命中心的特质,让藏文化具有了较强的文化包容性,同时展示出了藏文化中生命个体的博弈特征,在各种对抗和博弈中,生命自身才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那达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具有浓郁草原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有的反映了民族的自然观,有的反映了民族的宗教观和历史观,有的折射出民族的战争观,那达慕是蒙古族特有的体育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为蒙古族那达慕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时代精神的注入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那达慕"发生了深刻的历时性变化。思想意识的转变、价值观念的转型、文化意识的树立、民族精神的升华、审美观念的增强等极富时代性,"那达慕"更受人民欢迎。特定任务的需要和民族的迁移使"那达慕"发生了广泛的共时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社区中的传播及其特点,考察了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演变.我们发现: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是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良好发展的结果,同时这种传播本身对屯堡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沛 《语文知识》2010,(1):36-38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关于鄂温克民族生存历史的作品。不同于一般史诗性作品的书写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和民族生存进行了多方位书写。从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审视元文明的失落,以日常生活叙事介入历史书写,在"人与自然"视角下观察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韧性,构成了鄂温克族生存历史的书写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实质所谓传统文化,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一方面通过历史继续发展、积累和传递,同时,另一方面又用潜移默化的不同方式加以继承和发展。在世界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