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引导、训练、实践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北京16所高校中因心理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大量资料表明,因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坚持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校加…  相似文献   

2.
一、大学生呼唤心理咨询1989年初,在一次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抽样调查中,有心理疾病者占20.3%;湖南医科大学对8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1%~35%的学生存在中等痛苦以上的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强迫症等心理障碍;据北京医科大学1998年的调查表明,北京16所大学的本科生在近10年间,因心理障碍而休、退学的人数在诸种休学原因中排第一位,占休、退学总人数的40%,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连市对14所高等学校的4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81%的学生呼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  相似文献   

3.
周凯 《河南教育》2009,(8):28-29
一、中专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调查.中专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中专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中专生大多数是中招考试的“失败者”、普通高中的“淘汰者”.致使有的学生患上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中专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在我市6所中专的调查表明.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和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本文参考心理健康标准,在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及以后的工作中才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原因而被迫休学、退学、甚至走上轻生或犯罪的道路。北京16所高校的联合调查表明,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这些学校休学、退学人数的37.5%和64.4%。其中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该校因精神疾病休学、死亡的人数分别占总的休学、死亡人数的51.2%和50%。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对策柯韵徽(合肥工业大学)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因各种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退学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各种神经衰弱、焦虑、孤独、抑郁、社交紧张、性变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自杀、他杀现象,在大...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高校学生中患有神经衰弱、焦虑不安、强迫症等心理障碍者日益增多,学生因各种心理问题,实施暴力、休学退学等事件也时有发生,引起了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为此,高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此项工作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对加强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提出如下建议:1.加大重视力度。政府和高校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下拨适当经费,落实心理咨询机构的构建和  相似文献   

8.
董天新  艾楠 《陕西教育》2007,(7):125-125,128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大学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而大学生由于自卑、失恋、受挫等心理因素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而他们的大学生活多以休学、退学告终.文章从大学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的意义出发,探讨高校为保护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受教育权利可以提供的便利.  相似文献   

10.
《成才之路》2009,(18):92-92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近日向外界透露,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在很多人眼里,得抑郁症的人往往都是脆弱、意志力薄弱的人。实际上,抑郁症最容易摧毁的,往往是那些有理想、有抱负、认真努力的人,在校大学生就成为了易被抑郁症击中的人群。  相似文献   

11.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分析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了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严峻的课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切实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针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早的干预和引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要完整且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提倡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作为教师,心理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情感不在是一种单一的私人感受,而是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对教师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要求就要稍高一些。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及身心健康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心理是否健康应引起重视,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13.
高职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恋爱和就业等方面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到传统观念、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心理咨询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构建心理咨询机制,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浅议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资源匮乏、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认识存在偏差等问题,通过构建三级防御体系,完善由学长、心理健康委员、心理协会骨干组成的朋辈辅导队伍,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承载着来自家庭、学校、就业、感情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高校应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广泛地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活动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况、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焦点。语文新《课标》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学,正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自觉适应时代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之符合教学要求。以下从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一、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引起学生的共鸣。二、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三、给予适当的激励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欣赏意识。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速的社会节奏让大学生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一方面增强了当代大学生奋斗拼搏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抗压抗挫能力弱,很多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出现了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甚至引发暴力事件刑事案件等.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及危害,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是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更多的是集中在经济扶贫上,而忽略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扶贫,需要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摆正其心态;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增强其自信;拓展社会勤工助学渠道,培养其能力。  相似文献   

20.
左蔚琳 《科教导刊》2020,(2):170-173
新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应充分发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将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新时代背景下应采用"医学+德育"混合双模式;心理发展和心理补救两手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做好心理危机干预、跟踪以及监控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工作者队伍建设;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工作的方式来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