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从何处寻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这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相似文献   

2.
<正>看了高晨涵的文章,文字有些跳跃,但不妨碍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清欢,就好像午后一盏香茗,带来几缕与世无争的气息。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孩子,他说自己不太爱读"四书五经",但言谈中却对《老子》《庄子》如数家珍。他还是一个爱读诗词的孩子,接触的范围很广,无论是隽永深奥的禅道偈诗,还是清美婉约的晨涵往往可以轻松地感知经典的文字中蕴含着的美,  相似文献   

3.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  相似文献   

4.
<正>读书是把人带向远方的过程。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读书当然可以为了眼前和当下,但不能仅为了眼前和当下,而没有"诗和远方"。张越也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读书为何或者说怎样把人"带向远方"或"放飞灵魂"呢?第一,读书是求"道"铸魂的过程。道是什么?"道"一个"首",加一个"走之",是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新解释闻一多"诗言志"三义回忆、记录、怀抱.指出诗乃"止于心上"即记录,与拍拉图"诗言回忆"同一命题;诗即"誌",是诗人以记忆为源,用语言记录审美意象,使诗美摇曳生姿;诗即"志",乃"心之所之",诗人的心态是诗的内在形式.呼唤把蕴藏在人民群众生活矿藏的诗美挖掘出来,记忆诗美、记录诗美、弘扬高尚诗美,表现崇高理想,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6.
品味     
正"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多。觉得一个人很美,一片风景很美,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乐曲,心里感动,也都可能说"很美"。《说文解字》从字源上批注"美",把"美"上下拆开,解释成"羊大为美"。有研究美学的学者认为"羊大为美",指的是人类最初吃羊肉的快乐。"美"这个字,因此应该起源于味觉。但这一理论,并未在美学领域获得一致的同意。一般人也以为,  相似文献   

7.
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以禅喻道",认为"诗道亦在妙悟",重在阐明诗歌创作之道也同样在于"妙悟",即对于诗歌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这个"道"的心解、觉悟。这样诗人就会有一通百通的创作自由。学生个性化习作亦如此。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感悟、自由的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自己对周围环境、周围事物、周围人的独特认识,通过自己的灵性颖悟才能写出有个性的习作,才能让其感悟透彻。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全诗文字平易,情感真挚,奇境迭出,珠玑纷呈,真可谓妙不可言.怎样引导学生品其妙处,悟其妙道呢?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赏读"三部曲",即序诗对读、"诗眼"悟读、美点品读.  相似文献   

9.
一首《题焚经台》的七言律诗,被《洛阳市志.白马寺志》和《释源白马寺》二书说成是唐太宗游览洛阳白马寺时的作品。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其一,唐太宗时期没有七律。其二,诗句说"白马亲从印土来",唐太宗巡幸洛阳期间尚无"印度"这一译名。其三,这是一首嘲笑道教的诗,自称道教祖后裔的唐太宗不可能作诗嘲笑道教。《全唐诗》卷786中的这首诗,题目下署为"无名氏",根本不是唐太宗。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死水》一诗的经典性早已得到公认,但对其意蕴的解读却众说纷纭。本文从文本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该诗并非"以丑为美",也不是常见的"以美衬丑",而是"扮美而行"。"死水"这一意象,高度概括抽象,使该诗具有指涉丰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魅力     
有首歌唱道"人字是相互的支撑",毛泽东说,"毛字是个反手,说明打倒蒋介石易如反掌",一个只有三岁多的孩子,看到一个汉字"明",就懂得"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这些美妙而大胆的联想好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绚丽的大花园。其实,汉字真的奥妙无穷,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汉字的形体美观,通过巧解别释,用上修  相似文献   

12.
王维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性本清净、万法虚空和常心是道是禅宗思想的不同层面,由此结合三首诗歌的不同翻译文本比较,评析王维诗歌中禅文化的传译视角、方法与效果,提出禅诗翻译应着眼于禅宗思想的"意美"传递,为此要注重意象与意境的移植。  相似文献   

13.
一、现代诗的情感性及其教学中的解读现状诗歌最本质的属性是抒情性。古今诗人和评论家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认为情感是比诗的音节这一"外在的质素"更为重要的"质素",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咱1暂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也曾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潜意识,在诗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中,描写秋山新雨后的景色的《山居秋暝》,无疑是精品中的精品。王维的诗被后人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独特的画面美、诗意美,而这首诗可以说是王维诗歌特点的集中反映。本文就从三个角度:"语言、景色、境界"出发,探讨和发掘《山居秋暝》所蕴含的典雅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千古绝唱。它既写尽了个人的孤独之感,也展现了一种"相看两不厌"的静默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一开头看似写景,实写自己伤心之感。群鸟高飞远去,寥廓的长空一片白云也越飘越远,诗人觉得世间万物好像都在厌弃他,"只有敬亭山"静默无语,任凭人观赏、玩味;  相似文献   

16.
初唐陈子昂所引领出来的古诗运动,确实影响到古文运动的发展,这是因为初唐文人继承汉儒经学传统,重视《诗经》导扬讽谕的功能,且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从陈子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一脉相承的《诗》学观念看来,他们将美刺讽谕、反映现实的"比兴"手法,视为儒家诗教的主流思想,并具体落实在创作中,成为一股改革文风、功不可没的力量。柳宗元比韩愈更能运用比兴观以从事古文讽谕写作。他肯定"文有二道",其中之一是"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因而大量创作讽谏当世的《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等文章,他所谓"本之《诗》以求其恒"的"恒",正是来自《诗经》的传统而后创作出具有永恒感染力的古文作品。  相似文献   

17.
<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一书,是提倡"中和之法"的书;是开创舜文化研究--中和之学研究--这一崭新领域的奠基性作品;他们所探索的"道",是一条"和而不同"的"中和之道";他们所追求的"美",是一种"上善若水"般的"中和之美".  相似文献   

18.
<正>能给人以诗一样美感的意境,便是"诗意",具体一点说,诗意是和"美""美感"连在一起的,是一种像诗所描绘的那种形象化的意境。诗意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有一双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的慧眼,或依据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来营造一种情调,一种浪漫,那就可以称得上是"诗意地栖息"了。19世纪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充满劳绩,但还应该诗  相似文献   

19.
怪诗辑录     
舞文弄墨是文人墨客的共同雅好。其实,文人们在遣词造句之间,也给世人留下了足可开颜的"文趣"。闲来翻书,发现有很多文人创作的"怪诗",读来颇有情趣。减法诗《乐府》中载有一首《懊侬歌》的诗,全诗20字,读起来居然是道减法:"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3300一1300=2000。一首诗,一道减法题,诗作者期盼与心上人相会的迫切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0.
在《诗经》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博采众长,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明确提出"废《序》言《诗》",主张"以《诗》说《诗》",求《诗经》的"本文本意",为后人从文学地理视域解读《诗经》文本打开了巨大的空间.他抛弃小序和《诗谱》比附政教、以美刺言《诗》的做法,在《诗集传》中用"地域界定+风俗考察"的方法解读《国风》,将地理视角贯穿于对具体诗篇、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中,并在《诗集传序》中提出文学与地理之间"物-人心-诗"的关系链条,直接影响了宋末的王应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