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的外在形式因素,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二是对审美对象所蕴藏的情感表现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审美体验,是对音乐自身的把握,是感受音乐的形式美,是通过联觉和想象引起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语文美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教学,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二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通过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体验,相互交流,相互激发,感受、理解阅读对象中思想、情感、意趣和表达形式的美,培养和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4.
崔美艳 《新疆教育》2012,(14):90-90
1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学习,让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传统教学中通过精心准备导语或范读课文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无疑会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求精神。2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首先,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其次,运用多媒体的文本功还能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生活的构思、加工、提练、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并通过自己的口或笔表达出来,这也是语文教学读写训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是主体调动自身的各种心理能力观察、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进而产生审美快感的过程。在语文课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教师应注意把握好这些特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文学作品陶冶自身情感,净化自身思想,完善自身品格。  相似文献   

6.
审美距离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空间距离,视觉距离和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之间是审美关系,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在分析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中如何把握翻译距离,建构审美空间作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译者审美心理的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学作品的欣赏,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因素的感知能力;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感知能力)、审美鉴别能力(包括对关丑的分辨能力和对美的类型的识别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巧用多媒体,理解词句,品味语言美美学研究表明,整个审美感受的基础是审美感觉,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各种感性状况的反映。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只有巧用电教手段,使教材...  相似文献   

9.
电化教学与小学语文美育□福建莆田市实验小学高云琴一、借助声像感知,引导整体美美学研究表明,整个审美感受的基础是审美感觉,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各种感性状况的反映。那么,在审美阅读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  相似文献   

10.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感受、审美情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审美感受方式的训练侧重于对鉴赏方式的培养。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感受,主要通过对语言文学的感受理解来完成的。语文教学的审美感受训练可分为形式感受—内容感受—形式感受。审美感受是表层的,而审美情感是深层的,这是因为审美感受主要偏重于对作者所创造美的体会、理解,而审美情感则主要偏重于学生内在美的激发,从而唤起他们对美的创造。审美情感训练固然可以使人得到愉悦,但更重要的是净化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与审美     
对章进行审美,应从章的语言中品味美、从情感中把握美、从形象中分析美、从意境中领悟美、从结构中发现美、从而达到审美效果。审美能力是一种以感受和体验为基础,以情绪和情感为动力,以想象和幻想为主要方式的,直观的,而又不无理性制约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在学生对审美内容经过充分感受和鉴赏的基础上,利用想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一条提向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两种我在教学中以想象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做法。一、启迪想象创造美的意境。教材中一般体现自然美的课文,均以其美的意境而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中,凭借这类课文,在学生对课文中美的因素有了充分的感受后,可以启迪他们的再现性想  相似文献   

14.
张建国 《现代教育》2003,(17):89-89
体育审美过程,其实质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过程。这一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来完成的。其心理活动的基本路线是: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美感享受。一般地说,通过感知,把握审美对象的完整形象;通过理解,更深刻地感受审美对象;通过想象,活化和丰富审美对象,体验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通过情感,  相似文献   

15.
赵荷华 《课外阅读》2011,(11):118-119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根据美学的审美距离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要获得最佳审美感受,必须把握好审美的时间距离,主要是处理好审美时间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的关系。“久居之处无美景”、“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就是由于审美时间过长而影响审美效果。但学校教育教学却恰恰相反,距离只能产生疏远和无知。  相似文献   

16.
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提高对音响的聆听能力,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培养审美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 ,心地纯洁 ,情感和信念端正。”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道出了美育的重要性。语文课有得天独厚实施美育的条件。高中语文课本里经过精心选编的优秀篇章 ,无论是小说、散文 ,还是诗歌、戏曲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以及课外文学活动 ,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一、通过范读、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审美感受必须通过审美感知的过程 ,它离不开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 ,因此 ,美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对美的事物及属性的感受能力。   1.在范读…  相似文献   

18.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首先从感知客观对象的外在形式开始的。审美主体只有借助“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首先感知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形式,才可能产生审美感受。在文学欣赏中,最早地映象在审美主体头脑中的,也是作品中的语言、场景、情节、人物等感性形式因素,这些形式因素如果是美的,并与审美主体的人生经验所提供的知觉表象相对应,它就会引起审美主体的极大兴趣,给他们以快感。如果这些  相似文献   

19.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影响个体审美效果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人们对音乐在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感受、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时人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能牵动人心,引起共鸣,本文从阐述音乐审美教育的意义与对个体影响发展来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美学、美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工作者的关注。事实上,现代语文与美育有着天然的联系。美育体现着语文自身的价值。因此,审美化教学是现代语文的必然选择。在此,笔者就初中语文审美化教学做些初步的探讨。一、审美化教学的含义审美感受力指的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课文审美感知,从形式到内容整体地、直接地把握领悟,从而发生审美愉悦的一种能力。它的核心是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