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舞末与副末     
唐宋宫廷队舞中的舞末与宋杂剧中的副末有着不少相近之处,比如名称中都带有“末”字,其出场次序都在各自表演形式的末尾,他们又都是各自表演形式中的主角等等。因此,宋杂剧脚色副末应当是从唐宋宫廷队舞中的舞末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宋、元、明、清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中一笔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学与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关于杂剧的孕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原因,文学与戏剧史学界多有猜臆与争论.其中较为敏感与核心的论题是如何正确评价外族文化的输入.在客观事实上,历史所遗存的大量的杂剧作品确实杂糅与容纳着不胜枚举的外国、外民族的宗教与世俗文化成分.这些所谓"神仙道化"或"神头鬼面"的"胡风"杂剧形式,只能雄辩地证实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对外族文化所拥有的巨大的广征博采与兼容并蓄之能力.  相似文献   

3.
略谈南戏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是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戏文,简称南戏。它和北杂剧相对称,却比北杂剧产生要早,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正式戏曲。 南戏原为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种,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开始萌芽,南渡时(约一一二七——一一三○左右)始为盛行,当时叫“温州杂剧”。明祝允明《猥谈》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一九○——一一九四)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完整的戏剧形式,产生了比较成熟的《赵贞女》、《王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明徐渭《南词叙录》把《赵贞女》、《王魁》作为南戏之祖,并称之为“永嘉杂剧”。温州又名永嘉,亦即指的“温州杂剧”,也就是说的最早起源于温州的南戏。  相似文献   

4.
宋杂剧是继承唐代参军戏的传统,又广泛吸收了许多表演、歌唱、舞蹈的伎艺;并把它们进一步综合而形成的一种戏剧样式。它与无杂剧尽管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彼此的联系又是非常紧密的。本文拟就宋杂剧对元杂剧的形成,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粗浅的看法,敬请前辈和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5.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选择题部分的第8小题是: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B.曹禺、夏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C.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著有《鲁滨逊漂流记》;D.《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给定的答案是C。但A中的表述也有错误。因为汤显祖不是杂剧家,而是明清传奇作家;《牡丹事》是明清传奇戏的代表作,不是杂剧的代表作。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谈谈杂剧和传奇的区别。 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但其特点各有不同,晚唐已有杂剧之名,但如何演出,情况不详。其后历代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亦称南戏)  相似文献   

6.
宋大曲以歌舞演故事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大曲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就现存资料看,唐大曲和宋大曲在表现的内容和具体的艺术形式上都存在差异.其中,宋代大曲中,以歌舞的形式,演述故事的特征,尤为明显.本文试图描述宋大曲演述故事的种种情形,并注意这种以成套曲子演述故事的方式,与北杂剧套曲以歌舞演故事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萧德祥与元末明初杂剧的“改编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杂剧家萧德祥杂剧存目有五种,皆为改编剧。其剧目和题材与关汉卿、王实甫、无名氏的作品多相同,内容主要改编宋、金公案故事。萧德祥杂剧改编与杂剧史上“次本”、“二本”现象有关联,典型地反映了元末明初杂剧承续了以前杂剧二度创作的传统,与当时较为流行的改编之风有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戏曲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有名的城市之一就是山西,这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汉代时期,该城市就已经有木偶与皮影形式的表演,到了北宋时期,"诸宫调"形式出现,之后还有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等形式的艺术,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对于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山西戏曲音乐的发展之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南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其成熟实际上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一般认为 ,宋杂剧是南戏的母体。该文从南戏的源流演变中揭示出南方的民间说唱艺术和歌舞小戏在南戏的形成发展中具有不亚于宋杂剧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剖析其特点 ,进一步拓展说明南戏的兴盛繁荣对今天中国戏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元人戏曲意识探王汉民元代戏曲在宋金杂剧、南戏的基础上发展成熟,以严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成为元代代表性文学,形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高峰。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誉之甚高,认为元曲是最自然之文学,杂剧中的《窦娥冤》、《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  相似文献   

11.
杂剧是我国最早定型的戏剧形式,在元代一经破土而出,很快茁壮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使元代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早就孕育了各种戏剧因素的黄河流域,一时作家如林,作品如潮,从元至清,不绝如缕,为杂剧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元蒙贵族统治者定都北京,促使了北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为杂剧的定型、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2.
南戏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其成熟实际上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一般认为,宋杂剧是南戏的母体。该文从南戏的源流演变中揭示出南方的民间说唱艺术和歌舞小戏在南戏的形成发展中具有不亚于宋杂剧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剖析其特点,进一步拓展说明南戏的兴盛繁荣对今天中国戏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不论是其社会结构还是文化艺术形式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元杂剧即是特指这一时期,也就是蒙古灭金前后,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样式。杂剧这种艺术形式经过前代的积累,在元代臻于成熟,已经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在表现形式上,唱、念、做、舞结合得相当紧密,体制和结构也自成一套。它和话本小说共同开发了文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特指在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1234)前后,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说唱、音乐、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样式。它是元代文学艺术的翘楚,也堪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散乐源于周代,不同历史时期表演内容各有差异。金之宫廷散乐因袭辽、宋体制,以宋尤甚。演奏任务由教坊承担,内容不仅包括歌舞、杂戏、器乐合奏、杂剧等百戏形式,亦有杂技、角抵、戏马、筑球等竞技类活动,应用于元旦朝会、肆赦仪、民俗节日、曲宴使者等场合,且杂剧在散乐表演中成为主流。萨满舞、回旋舞等女真族元素的使用,阶官制度的施行,乐官地位的提高以及伶人构成的多样性等是其有别于辽、宋散乐的显著特征。一方面,金代宫廷散乐遣怀享乐、悦耳娱心,通过宏大的歌舞场面烘托祥和、喜庆的氛围,助“礼”的同时更助“兴”;另一方面,与酒礼盏制的配合,使散乐的仪式功能大于娱乐功能,所蕴含的政治意义更为突出,成为金代宫廷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金教坊考     
金代教坊艺人在内部组织方面模仿宋制颇多,如官分品阶,设立诸部色;又有与宋教坊不同处,如分若干教坊。教坊职司方面与宋似,仍是宫廷承应乐舞的不可或缺的机构。金教坊仍是宫廷杂剧演出的承应机构。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中的“杂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杂剧经常是与其他百戏伎艺同台相间演出的,元杂剧则从戏剧整体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在演出过程中却杂入了诸种伎艺,又有类似于宋金杂剧之处。  相似文献   

18.
宋金杂剧上承唐戏传统,下开元明清戏曲高潮,是公元10世纪中叶到13世纪后期宋、辽、金统治下的戏剧代表形式。宋金时期的戏曲砖雕文物数量很多,尤以平阳戏剧圈出土的戏曲砖雕文物最为典型。通过分析这些砖雕的内容、特点及其繁盛的原因,可以间接地了解当时戏曲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伍光辉 《文教资料》2007,(31):10-12
元代杂剧演出走向社会化、商业化。戏剧演出与观看成为一种商业活动,勾栏经营者按照商品交换规律运作杂剧创作与演出,元杂剧演出表现出商业文化的特征。这一方面带来了杂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勾栏建筑的改进,培养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演员,有利于元杂剧的传播;另一方面,导致了杂剧创作的粗制滥造,杂剧创作和演出中迎合低级趣味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青楼集》是元末一部记述歌妓的著作,其中反映了几个元杂剧史的重要问题,即元中后期杂剧中心是否南移、元杂剧与其他通俗伎艺的关系、元杂剧繁盛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及演员在杂剧发展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