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的课堂是不完善的地理教学中老师不能只做“留声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获得更多学习能力的提高。如讲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分布特点时,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但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去留意以下的问题:“海南、台湾的东、西部年降水量的差异;吉林与辽宁东南部(800~1600毫米)、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年降水量的明显差别。南方有不少的局部区域年降水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降水量超过1…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从“如何教给学生知识”向“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应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同时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技能,促进思维发展,使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会、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体验性,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不断尝试与自我体验中获得生命的成长。可以说,教学强调学习个体的“体验”,强调学习过程即是学习者生命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体验”这一教学策略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为“入境——会心——移情——明志”。  相似文献   

4.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通过该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也能体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规律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传统地理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应当把培养学生“能学地理—想学地理—会学地理—坚持学地理”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任务之一,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武装、打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榜样、示范作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的树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习、会学习,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法的重心转移。一、突出教材变化特点,提高学…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自己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学中探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语言表达、情感、意境,还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方法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新地理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此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通过该目标的实现,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也能体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有效教学可以分为2个部分:一是“有效教”,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或是形成更多的技能或能力,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解决好“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易接受或是更让学生能够听懂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如何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和想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目前,由于受传统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困难。“研究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它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了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研究性课题具有专题性、应用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它既是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又对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训练价值。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  相似文献   

10.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学生在参与中建构、在建构中内化的基本教学策略,在地理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目标,提高参与意识教学中要把“质疑”作为学生学习的子目标。教师可通过创设一系列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反应灵敏、思维活跃的学生是教师的“宠儿”,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的“主角”。反应较慢及胆小的学生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成了学习的“配角”。在同一课堂上,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比成绩差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  相似文献   

13.
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做科学”的实践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把教学活动变为在教师的支持下,让学生自己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研究时的类似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精神。这对第一线的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项挑战。为此,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化学教材中一系列有价值的课题和生动的素材,去学习实践这一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纳玉琼 《云南教育》2001,(18):35-36
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动”起来,谈几点体会。一、增强学生“问”的意识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常设疑问,才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激起学生疑问非常重要。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增强质疑的勇气。心…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过多地局限于重视学生具体书本知识的学习,即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具体知识的获得.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令而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有客观的看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这种思维的形成,要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兴趣·方法·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和使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同时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给教学进行自主学习地理的方法,让学生在等同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论,它体现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地理规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当然,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教学,也为学生发现、探索地理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增强学习乐趣。学生感受到地理有用而有趣,就可以极大地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隋守兰 《青海教育》2006,(11):48-48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新的知识当作一个个问题,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让他们在激励的撞击中燃起疑问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疑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  相似文献   

19.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改革的主要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索活动;适当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下面,以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迷思概念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科学知识前存在的错误前概念,它的存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造成地理学习的低效率,对地理教学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学生迷思概念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转变迷思概念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