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教学 ,初中《几何》教材[1] [2 ] 都是采用举例引入而不予证明的方式编排的 .为什么不给出证明呢 ?据说是因为证明涉及无理数理论、极限思想等 ,学生尚不能接受[3] .下面给出一个无须涉及无理数理论、极限思想的证明 ,供教学时参考 .定理 如图 1 ,△ABC中 ,若DE∥BC ,则 DEBC =ADAB=AEAC=MNMC(其中MN和MC分别是△ADE和△ABC的高 ) .证明 如图 1所示 ,构造 AFBC ,过D作GE∥BC ,过D作HK∥AC ,过C作CM⊥直线FA ,垂足为点M ,而交直线GE于点N .∵S△AFB=S△ABC,S△AHD=S△ADE,S…  相似文献   

2.
一个有趣平几公式的三角证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学数学》(苏州)1996年第9期《一个有趣的平几公式》一文介绍了一个新发现的颇为有趣的平几公式,本文将巧用三角法提供一种别致的证明. 定理 已知△ABC,BC边上的高为h,N为BC边内一点,△ABN与△ANC的内切圆半径分别为r_1,r_2,则△ABC的内切圆半径r满足  相似文献   

3.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测量和绘图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又是学习相似多边形和其他相似形以及三角知识的基础.它是“相似形”这一章书的重点.其中,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又是本章的难点.下面着重谈谈三个判定定理的证明.在教学判定定理前,先复习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即,如图一,只要B_1C_1//BC,那么△AB_1C_1就和△ABC相似.这预备定理是证明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判定定理的基础.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一: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已知:在△A_1B_1C_1和△ABC中,∠A_1=∠A,∠B_1=∠B.(图二)。求证:△A_1B_1C_1∽  相似文献   

4.
<正>1问题的提出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应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高中《数学》选修2-2P85).这个命题不难证明,且反之亦然.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定理1.定理1△ABC是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的三个角成等差数列且对应的三条边成等比数列.若将三角形的角和边的关系作相应的交换,立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介绍归纳抛物线内接三角形当重心与抛物线焦点重合时的几个结论,并予以证明,供参考.定理1 设抛物线y2=2px(p>0)的内接△ABC的重心与抛物线的焦点F重合,则■.证明略.定理2 设抛物线y2=2px(p>0)的内接△ABC的重心与抛物线的焦点F重合,则■.证明略.定理2 设抛物线y2=2px(p>0)的内接△ABC的重心与抛物线的焦点F重合,若DABC三边AB、BC、CA所在直线的斜率分别为k_(AB)、k_(BC)、k_(CA),  相似文献   

6.
题目如图1所示,一次函数y=kx-2(k>0)与双曲线y=k/x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为R,与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P、Q,过点R作RM⊥x轴于肘点,若△OPQ与△MPR的面积相等,则K的值等于多少?这道试题是《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2年第5期毛立武《给三角形全等补充一个判定定理》(简称"毛文①")一文中的一个例题,毛文①中指出:从这道题的解答来看,必须证明△OPQ≌△MPR,这是题中的隐含条件,假如不证明或不利用△OPQ≌△MPR,借助其它条件,是绝对求不出k的值.  相似文献   

7.
《中学数学》1996年第7期“正三角形中的一个不等式”一文证明了下面定理。 定理 设D、E、F分别是正△ABC的边BC、CA、AB上的内点,△DEF、△AEF、△BDF、△CED的周长分别为m_0、m_1、m_2、m_3。则  相似文献   

8.
1.定理证明 定理 如图1,若在△ABC的形外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连接EG,则S△ABC=S△AEG.  相似文献   

9.
贵刊1996年第7期上,宋结根老师在《正三角形中的一个不等式》一文中,证明了如下一个定理。 定理 设D、E、F分别是正△ABC的边BC、CA、AB上的内点,△DEF、△AEF、△BDF、△CED的周长分别记为m_0、m_1、m_2、m_3。则  相似文献   

10.
《数学通报》2003年第4期数学问题1429[1]是: 设O是锐角△ABC的外心,R、1R、2R、3R分别是△ABC、△OBC、△OCA、△OAB的外接圆的半径.求证:1233RRRR?+. 当且仅当△ABC为正三角形时等式成立. 本文将锐角△ABC的外心O换成一般△ABC的内点P,得到如下一个有趣的几何不等式. 定理 设P是△ABC的一个内点,1R、2R、3R分别是△PBC、△PCA、△PAB的外接圆的半径,r是△ABC的内切圆的半径.求证: 1236rRRR?+ 当且仅当△ABC是正三角形且P是其中心时等式成立. 为证明定理,先给出以下几个引理. 引理1 设r正、r分别为面积为定值D的…  相似文献   

11.
贵刊2002年第9期《中线长定理的证明与妙用》一文,给出了中线长定理证明过程,并巧妙地应用于一道作图题.其实,平面几何中带有中线的问题,一般都可用中线长定理解决,尤其在处理比较复杂的证明题时,更是所向披靡.游刃有余. 中线长定理若AO是△ABC的一条中线,那么  相似文献   

12.
定理 设△DEF为锐角△ABC的垂足三角形 ,BC =a ,CA =b ,AB =c,△AEF、△BDF、△CDE的外接圆分别为⊙O1(R1)、⊙O2 (R2 )、⊙O3(R3) ,则有aR1 bR2 cR3≥ 63 .证明 :由于B、C、E、F共圆 ,∠AEF =∠B ,∠AFE =∠C ,从而△AEF∽△ABC(如图 ) . ∴ EFBC=AEAB=cosA , ∴EF =acosA .同理 DF =bcosB ,DE =ccosC .由正弦定理得EF =2R1sinA .∴acosA =2R1sinA ,从而aR1=2tanA .同理 bR2=2tanB ,cR3=2tanC .由于△ABC为锐角三角形 ,tanA >0 ,tanB >0 ,tanC >0 ,∴ tanA tanB tanC33≥tanAtanBtanC=tanA ta…  相似文献   

13.
一元二次方程ax~2 bx c=0(a≠0)是初中代数的重点内容,除了求根公式和韦达定理(根与系数关系)外,我们可进一步推得如下有用定理设x_1、x_1是方程ax~2 bx C=0(C≠0)的两根,则有|x_1-x_2|=△~(1/△)|a|(△=b~2-4ac)(*) (*)式的证明很简单,利用求根公式即可.但它的作用却不可小看,特别是用它求二次函数y=ax~2 bx C与x轴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较为简捷.  相似文献   

14.
数学通报八○年二期《浅谈正弦定理应用》一文例6的证明是错误的。原文证明如下(在△ABC 中):证明:先证明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15.
《证明(三)》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公理和已有的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条件,并运用由此得到的定理去证明其它相关结论和习题.现谈谈三点学习建议.一、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和方法,以开阔视野,提高证题能力.在学习证明的过程中,应大胆尝试用不同思路和方法证明同一命题,并进行适当的比较与讨论,以提高推理证明的水平.下面举课本习题图13.2的第2题(略改)为例来说明.例1如图1,BD是ABCD的对角线,且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证明思路一证明Rt△ABE≌Rt△CDF(AAS),得AE=C…  相似文献   

16.
定理设D、E、F分别是△ABC的三边BC、CA、AB上的点,并且AD、BE、CF相交于一点,若记△ABC、△DEF、△AEF、△BDF、△CDE的外接圆半径分别为R、R0、R1、R2和R3,则R≥2(R1R2R3/R0)1/2.等号当且仅当D、E、F分别为BC、CA、AB的中点时成立.证明:如图,在△AEF和△ABC中分  相似文献   

17.
设A、B、C表示△ABC的三个内角,s、R、r分别表示△ABC的半周长、外接圆半径和内切圆半径,表示循环和.定理1在△ABC中,有33sincos2224sABR澹,(1)当且仅当△ABC为正三角形时等号成立.证明不失一般性,无妨设,ABC#由A、B、C为△ABC的三个内角,则,,(0,)2222ABCp.由于在区间(0,/2)p内  相似文献   

18.
《中学数学月刊》1997年第1期上,陈宽乎同志在《涉及四个三角形面积的一个不等式》一文中,证明了如下一个定理。 定理 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内点,△ABC、△AEF、△BDF、△CED的面积分别记为△、△_1、△_2、△_3、n≥2,n∈N,则  相似文献   

19.
从《一堂没有结束语的课例 :三角形的内角和》可看出 ,东江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独立思考、自由发表意见的课堂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智力参与 .但由于教师对教材研究的不够深入细致 ,导致了对几个问题的处理不够完善 .下面就此谈点意见 ,与广大同仁商榷 .1.当学生提出 :“作∠ACE =∠B ,证不出定理”时 ,东江老师承认“我也证不了 .”事实上 ,作∠ACE =∠B也能证出定理 .证明如下 :在△ABC的外部作∠ACE=∠B ,在CA或CA的延长线上截取CM =…  相似文献   

20.
题目:设a、b、c是△ABC的三边长,此题是江苏《中学数学》93年第9期中学生课外基本练习题中的一题,原文用函数的单调性给予了证明,显得比较繁,下面用课本一例的变形给出简洁的证明.0时取等号.此定理是现行高中《代数(必修)》下册P12例7的变形,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先用此定理证明上面一题,然后再举几例供参考.证:由a、b、c是△ABC的三边长,用上述方法易证下面几题:例1设x、y∈R,且0≤x≤1,0≤y≤1,求证:y/(1 x) x/(1 y)≤1(1988年列宁格勒数求证y/(1 x) x/(1 y)≤1(1988年列宁格勒数学奥林匹克试题的第25题).证由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