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2002年高考全国卷一第17题诗歌鉴赏题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是这样的“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当年很多学生对这道题答得并不好,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折柳”的寓意。其实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相似文献   

2.
今年高考的文学鉴赏题独辟蹊径,设计新颖,颇具特色。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2002年全国高考语试卷第17题和北京试卷的第16题考查了初步鉴赏学作品的能力。两卷的共同特点是增强了主观题的分量和作答的开放性,指示我们今后应该加强做学鉴赏主观试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2002年全高考诗词鉴赏中给出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学生回答“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个试题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用典技艺的鉴赏,学生是否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是关系到这道试题答案正确与否的关键。用典,即在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人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进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考生要正确…  相似文献   

5.
自 2 0 0 2年起 ,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简析题。 2 0 0 2年是阅读李白的《春色洛城闻笛》 ,要求考生理解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是否同意是“关键”之说 ,为什么 ?2 0 0 3年是阅读王维的《过积香寺》 ,要求考生从诗歌第三联的两句中找出“诗眼” ,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 ,“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 ,“诗眼”是“咽”和“冷”一般都做得较准确。而在回答“为什么”和“作简要分析”时难住了不少考生。普遍感觉有点理解却又不知从何下笔 ,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这说明学生缺少诗歌鉴赏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一、试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在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言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去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题,使用的材料是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折柳”这一典故。因“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  相似文献   

8.
一、切实把握鉴赏点的内在关系古诗鉴赏高考要求几年来基本保持一致。仔细分析高考考查要求,实际上可将其归纳为四个考查点,而且考查点之间有其内在联系,即“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技巧”。遵循这一鉴赏规律,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为正确地全面地鉴赏提供了一种可能。二、从语言入手,品味内蕴诗意诗是一门语言艺术,要鉴赏它,必须理解诗的语言含义。事实上,近两年高考试题的设题,都是从语言入手的。2002年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从“折柳”寓意入手,进一步考查折柳同故园情的联系;2003年王维《过…  相似文献   

9.
一、引子:且看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闻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由此,不难看出:考题设问的关键是“折柳”,因此,弄清该词在古诗词中的含义及作用,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故此,笔者就以“折柳”为引子,漫话“柳俗”。二、柳俗:1.“折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相似文献   

10.
高考古诗词题的考查重点是放在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能力上。去年用作考查的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和表达技巧,命题从诗中的"折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高考语文也要求学生有鉴赏诗歌的能力,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一、考点明晰《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即内容上考查形象、思想、观点;形式上考查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考纲我们具体分析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四大题第17小题诗词赏析给的是常见诗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虽不难,而试题却颇不平常。一小题分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2003年高考全国卷则选用王维的《过香积寺》,从诗歌语言赏析方面出题…  相似文献   

12.
鉴赏古诗词,不能只就题做题,应该在审清题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从诗题入手,联系全诗内容及与诗词相关的内容来进行鉴赏。请先看一个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相似文献   

13.
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从一个“影”字联系诗行贯通诗意来想像诗人的形象,揣摩诗人的情感。“影”关联的是“月”,诗人应该是站在船上面朝半轮秋月,流淌的江水中拖着他长长的身影;联系第四句“思君”来看,诗人是在对月怀人。“影”随江水流,思念也如江水绵绵不绝汩汩滔滔,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情之真,思之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虽然含有古代重要文化常识(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留”),但“折柳”既然是“关键”,就必然与上下诗句有密切联系。纵向联系,贯通诗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低沉的笛声,随春风散满洛城,“暗”字暗示着夜深人静笛声低沉;“此夜曲中闻折柳”点明所吹乐曲为《折柳曲》,“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折柳曲》引发的情思是思乡之情。我们能不能利用知识积累来横向联系,触类旁通,理解诗意呢?回顾含有“杨柳”一词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岸,晚风残月”……...  相似文献   

14.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增加了古诗鉴赏主观表达题。古诗鉴赏试题的目标,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和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对诗歌作品既能“意会”,又能“言传”。  相似文献   

15.
诗歌语言鉴赏题有一个重要的考查角度,即品评某一字眼或某一诗句的意蕴和艺术效果,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炼字”题。在2008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四套试卷考查到了“炼字”这一知识点,分别是全国卷I中的“拳”和“退”,全国卷Ⅱ中的“网”,天津卷中的“遍”,安徽卷中的“孤”。  相似文献   

16.
审视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文学鉴赏题,我们在两方面得到启示:一、高考“文学鉴赏”题,考查的重点是什么?我们认为,考查仍以“前鉴赏”为主,也就是说仍停留在理解词句的层面上。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节录试卷的两道“文学鉴赏”题,略作说明。8.对杜甫《漫成一首》...  相似文献   

17.
审读2010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的古诗词鉴赏题,笔者以为,这18套题凸显了《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的总体要求,继续坚持“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原则.考查学生鉴赏古诗内容、技法和语言的能力。下面以其为例,分析所含考点的常考题型。从设题角度、试题考查重点等方面总结规律.并对明年该考点可能出现的形势作出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8.
每年的高考试卷总会出现一些设计精巧的“原创性”试题,如2003年全国理综第31题(考查碳酸盐与盐酸反应)、2004年全国理综第28题(考查电解反应和萃取的综合问题)。何谓“原创性”?笔者认为,试题的原创性是借助特定的学习元素(如数据、图表和模型等),创造性地考查学生能力。知识背景新颖,能力考查灵活是这类试题的显著特点。加大对经典原创试题的研究已成为高考备考的“风向标”。下面谈谈有关化学原创试题的选材,以期得到更多师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一、回首10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 古诗词考查列入全国高考试卷,至今已经有10年了,纵观这10年的试题,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发展规律,以及命题特点。  相似文献   

20.
2003年高考语文第Ⅱ卷知识题命题大体延袭了去年命题的套路,三道大题分别是文言文考查、现代文阅读考查与语言综合能力考查,未出现新的考试形式,但在不变之中亦出现了某些新变。关于文言文考查,出现了三种新动向:一是文言实词的考查成为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二是古代诗歌鉴赏明确提出“诗眼”的概念,三是名句默写超出课本范围。今年第Ⅱ卷第16题对“庭折”、“面从”二词的考查相当严格。对“庭”与“面”,考生失分并不多。此题中失分最多的是“庭折”的“折”,绝大多数考生对此词甚为陌生。在“佞”的词义考查上,考生失分亦甚多。今年的古代诗歌鉴赏明确提出了“诗眼”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