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未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继承史传学讲究“实录”的传统,崇尚真实。表达方式多为直陈其事,较少描写,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善于即事见人,通过典型的细节刻划及对比手法等突现人物性格。人物语言简洁生动,较少用典。比喻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诗文小说"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出现的一些羼入大量韵的言小说被孙楷第先生命名为“诗小说”。“诗小说”这种形式的出现与言小说的内部发展有关,也与一定的审美接受心理有关。小说中夹杂作为“第二语言”的韵来抒情、言志而不是写景状物的传统,可追溯到史传学和唐前小说中,才子佳人题咏、唱酬的模式受《莺莺传》以至《西厢记》、《娇红记》的影响甚大。这些小说中的韵的水平虽然低下,但它们仍是迎合了这样一种心理:既辑录了才子佳人的诗词与其本事,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雅的心理需求;又因写风月之事,具有相当的传奇性,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以农村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在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不同的质疑,从乡土小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乡土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的区别,并以二十世纪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为例,进一步印证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另外,本还兼及论述了优秀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5.
六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古代小说的形成期,此时小说已经取得了文体上的独立.小说作者虽然是为"明神道之不诬"或品评人物言行,但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以及<笑林>等笑话类小说,客观上均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娱乐功能,并呈现出一种由雅渐俗、由隐渐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庞金殿 《德州学院学报》2003,19(5):80-82,86
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形成并兴盛繁荣,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重要地位和价值。而一些中国文学史教材中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艺术特征却重视不够,论述有失偏颇。本文结合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品,从三方面简要论述了志怪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并对其进行辨证,说明志怪小说的艺术特征标志着我国古代文言笔记体小说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方面已臻成熟,它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书商与文人是古代戏曲小说文本传播的两大主体。书商以"射利"为传播目的,其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推销"意味,如精刻图像、名家评点和降低书价等等。书商传播策略注重文本之"外",文人传播策略则以文本之"内"为中心,如提升俗文学地位的尊体意识,阐发文本的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传播策略对认识古代戏曲小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琼瑶小说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就文学体裁来看,琼瑶小说首先是小说,但其与词这一文学体裁的关系更为密切。除了在文本层面以词句命名小说题目和为表达需要而引用和仿写词之外,琼瑶小说更在深层的人物形象、叙述视角、内容风格等方面具备了词体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和可读性,形成了独特的琼瑶式风格;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琼瑶小说内容单一、风格单调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冯永朝 《现代语文》2006,(11):90-91
“新写实小说”是在新时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阶段出现的重要创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轰动文坛,但随即或因对现实和社会的疏远,或因过于注重形式和语言技巧的玩弄被读者冷落,开始走向沉寂。正当文学似乎已陷入困境之际,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新兵连》等一大批“新写实小说”相继问世,似一股春风给文坛带来了新的转机,引起了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尽管人们对“新写实小说”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笔者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关键在与它的“新”,而这“新”又是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照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本文拟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取材、叙事态度、结构方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入手,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池莉的小说创作为例,阐述了新写实小说主要的学特征-注重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本色的真实,把注意力倾注在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的表现上;着力于对生活原色的精确描述,而不强调作品的倾向性,在表现方法上,具有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世俗化的人物语言以及用俚俗之语写凡俗场景等特征,并指出,新写实小说表达了一种社会意识和时代情绪,更是一种对艺术大众化的张扬,实践探索和开拓。  相似文献   

11.
从创作角度看,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活动,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而现代影视的制作,是一种集体行为,遵循文化工业生产的法则。小说要趋附于影视,就意味着小说创作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某些特征。“趋影视体”小说是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为影视艺术而小说”,意味着小说家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营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要考虑到未来的影视改编,其深层动机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小说创作异彩纷呈。在体上的实验或说创新成为小说创作形态与艺术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都市新历史、新体验、女性写作等新的体接连出现,使中国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争芒斗艳的态势,体样式上的多元化构成了十年小说一道亮丽的学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学者多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封闭性和宗法性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社会,这两种特征使得中国喜剧精神先天不足。从中古谐谑小说的独立盛行来看,"谐谑"一体能够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与人们娱乐的天性和追求快乐的现实生活需要是密不可分的。从人类早期游戏或娱乐生活中诞生的娱乐意识虽然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汉代儒家正统话语的制约和规范,但至魏晋,随着人们娱乐天性的醒觉和文学意识的自觉独立,谐谑小说异军突起,小说就是在变古开新的新兴娱乐审美观的关照下,重新调节、变异,发生成为一种自觉的新兴文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文言小说和小说评点的分别界定,对文言小说评点定义如下:文言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批评的主要样式,它的评点对象是我国古代以文言创作的、与白话小说相对而吉的小说,其形式主要序跋类、评注类和符号类三大类,功能是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贯穿于沈从作品中的一个总的思想基调是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对人性复归的渴望,沈从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其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体形式多姿多彩,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本意图从心理透视、意境创设、体革新等三个方面探析沈从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丽琴 《现代语文》2007,(4):100-101
抒情小说是在小说的基础上吸收了抒情散文、诗等抒情文类的特征综合而成,与传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因研究界过分注重其文体特征的研究,出现了对抒情概念提法繁多混乱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整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多重功能,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又具有对小说功能进行评价的责任,因此,中国小说评点派诸家对古代小说的功能问题多有议论,且不乏真知灼见。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是古代小说的两种重要功能,对此,古代小说批评者们作出了种种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女性成长小说”概念的清理与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有着诸多的概念界定,但是这些界定和阐释基本上是建立在以男性主人公为成长主体的小说文本之上。真正的"女性成长小说"是在"五四"之后开始出现的,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理想。通过对于女性成长历程中"他者"境遇的揭示以及对造成这一性别境遇根本原因的细致厘清,并在两性成长内涵与两性成长叙事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得出"女性成长小说"的概念界定。同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要注意到女性成长的艰难、女性性别自我、女性主体性生成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依体而教"已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共识。但"依体而教"的前提是各类文本符合清晰而规范的文本体式,这才有小说有小说的教法、散文有散文的教法一说。然而,有些文本偏偏兼有两种甚至多种文体特征,不是清晰而规范的某种单一的文本体式,我们姑且把这种文本称为"跨体文本"。跨体文本是存在于文学花圃中的一大类奇葩,从"散文诗""散文化小说"等名称即可见一斑。那么对这类跨体文本该如何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先抓突出特征披文以入情,再抓文体属性沿波以溯源,然后辨析同类文本鞭辟以入里。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文体学意义的小说概念,此时期的小说是儒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在目录学上反映为属隶子部末流的分类概念,而在形式上则是以拉杂辑录"丛残小语"为主的"大杂烩"式的著作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