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提到古文,往往唐宋并称。这从散文发展的粗线条看,是非常确切的。因为唐宋古文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了骈文统治文坛的主导地位,从而为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散文的创作出现新的高峰。同时,我们还发现,唐宋古文在风格特色上是很有些不同的。指出不同,揭示其成因,必将有利于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探讨。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义、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这里的“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盛行的散文,它以质朴自然、散行单句为特点,是与魏晋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的。在这场运动中,唐代的柳宗元积极倡导“复古”,并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散文既有古文也有骈文,其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纠正了古文提倡者全盘否定骈文的片面性,又以注重感情和气势改变了骈文过分追求形式美而忽视内容充实的弊病。这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正>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积极地参加了唐代的古文运动,支持和宣传韩愈的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主张。他在创作实践上,创造出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品。在中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对后代散文,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整个骈俪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概念上看,"古文"与"近体文"相对,它不完全是指散行文,还部分地包含了骈文。从影响与效应的角度看,古文与骈文在唐宋以后也一直是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初,在现代白话文的强力打击下,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来,中国散文通史有16部,中国散文通论有7部。分体散文史中.赋史赋论7部,传记史论8部.寓言史3部,骈文史论4部,山水游记研究4部.杂文史2部,尺牍史、日记史、散文美学史、文章学史各一部。断代散文研究中,有关先秦13部.汉代散文3部,汉赋9部。六朝散文3部,六朝赋3部。唐宋共18部.其中合论唐宋古文及八大家者11部。明8部,清代近代12部,其中桐城派9部。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两次规模巨大的古文运动。一次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一次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一次是清代桐城派的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功绩,已成定论;而清代桐城派的古文运动,却一直遭到非议和谴责。桐城派的古文自其产生之日起,便被汉学家讥为“空疏浮浅”,被骈文家目为“谫陋庸  相似文献   

8.
唐宋古文运动是十分曲折而漫长的历程,由韩、柳掀起第一个高潮的中唐至欧、苏掀起第二个高潮的北宋中叶,相距二百多年。以推翻骈文的统治、树立散文正宗地位为主旨的古文运动,何以跨越如此漫长的岁月才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北宋古文运动具备中唐古文运动所不曾拥有的优势。换言之,两代古文运动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荣。之所以求对等,是因为骈文不是齐梁道弊文衰的产物,经史典籍中俪辞已经肇兴,先秦两汉文章中也多对偶,韩愈对骈文的批判根本不能成立;自然事物多为奇偶相生,甚至非偶不成,文章体制自然可以骈散并立,并驾齐驱。而争正统则是在乾嘉骈文繁荣的背景下,有些文士不满足于仅仅和古文求对等,而是彻底颠覆古文文统,将骈文视为文章正统,古文根本不是"文",是子部杂家之"语"。这就大大冲击了唐宋以来的古文文统,颠覆了唐宋以来普遍认同的文章正宗的地位。而主张骈散交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则是嘉庆末以来,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和对骈文、古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后,文士文学思想成熟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对深化清代骈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唐代散文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中唐古文运动之后,至晚唐迎来了骈文的复兴.骈文自身的发展活力是促成晚唐骈文复兴最主要的原因.在整个唐代文学中,骈文自始至终都占有一席之地,从未缺席,且在与古文的较量中不断吸纳新的东西以求得发展,包括向《文选》的借鉴.晚唐崇尚侈靡的社会风气和衰颓的国势是骈文复兴的土壤,而各种批评理论和类书的编纂,则成为骈文复兴的外在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1.
"宫体文"从内容到形式,对此后中国骈体文的发展,无论是唐宋的"四六",还是清代的骈文,都只有负面影响,为后者所摒弃。从"宫体诗"到《上海宝贝》,这种文学精神是违背正确的女权观和恋爱观的。所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还是应该遵循"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论苏赋     
文章分四个部分:首辨伪,认为《苏轼文集》所收苏赋27篇,有两篇非苏轼作品;次编年,考订了前人编年有待商榷之賦;次分体,认为苏賦诸体皆备,他以文赋闻名于賦史, 但他的多数赋仍是骈赋和律赋;最后是苏赋分类,认为苏赋题材十分丰富,含议政、纪游、吊古、咏物,苏轼不善饮酒,而咏酒赋特多。  相似文献   

13.
严格说来,对古人通常称为"骈俪"、"骈四俪六"的骈文性质,学界缺乏一个明确的认识。从骈文的创作演变历史和历代人们的有关论述和文章选集来看,与其说骈文是一种与诗、词、奏等相对的一种体裁,不如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正是作为后者,它广泛地存在于历代各种体裁的文章中:赋、连珠之中有骈俪,令、状之中亦有骈俪。而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这种言说方式的人们被冠之以骈文家,具有浓厚骈俪色彩的文章则被称之为骈文。  相似文献   

14.
《洪平斋四六笺注》是清人撰作的四六文注释之作,有孤本藏于上海图书馆。该书对南宋文学家洪咨夔55篇启文进行了笺注。作为四六文笺注之作,在骈文研究、接受史上颇为独特,特别是笺注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折射出南宋中后期四六文审美的程式化倾向和善于剪裁的特点,具有相当的文章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宋初期,对西昆派的反对形成了北宋的骈散对立。欧阳修为了避免与传统发生直接正面的冲突,通过以文体为四六,即将古文创作的方法技巧运用于四六创作中,创造出一种新颖的四六文章形式。以文体为四六又和以四六为文体相联系在一起,欧阳修的古文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四六句式的整齐对仗,把四六的节奏引入古文之中。欧阳修改变了传统文章中骈散绝对对立的情形,使骈散再度融合,成为新的文章风范。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他的散文创作具有“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特色,在散文创作方面艺术成就独特.对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从苏轼散文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自然天成、闲适旷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完美人格的创作追求等三个方面探索分析了苏轼散文的文化品格,探讨了苏轼散文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品格形成的具体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清代骈文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骈兴盛既是清代的政治环境和化环境的原因所致,也是清代学术化的氛围——重实证的乾嘉考据学派影响的结果,同时也与清人打通骈散的骈观念和对骈偶的爱好有关,更是骈散的消长轮回学发展大势之必然。清代骈艺术的时代特点表现在:句式的丰富;语言的纯净;骈散的汇融;风格的平和。清代骈在学史上的地位表现在:它是骈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骈理论最自觉的时期、骈风格最纯熟的时期、骈散交融最和谐的时期。清代骈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作家个案研究尚未展开;骈作品研究尚未铺开;骈理论研究缺乏关注,但清代骈的化史层面的研究潜力广阔。  相似文献   

18.
中唐时期,随着山东士族的复兴,古文运动蓬勃发展。在骈文盛行的中古时期,山东士族有不废古文的优良传统。古文运动的精神实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相契合,同样具备宗经的传统、反佛的立场以及尚功用、重实际,反对浮华风气的特点。山东士族对古文的勃兴居功甚伟,参与并引领了古文运动。  相似文献   

19.
王十朋不仅是南宋著名政治家,其文学成就亦卓然成家,是南宋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散文体式多样,内容丰赡,思想深刻,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至今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现对王十朋的散文思想及创作成就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骈文三题     
骈文的对仗在字的意义、词性甚至声调上都有讲究,它不同于散文的对仗和修辞意义上的排比。骈赋同时具备骈文和赋的文体特征,除押韵外,具备骈文的一切要素。曹魏时期,追求骈偶已成为普遍的审美追求,应视为骈文的初起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