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草木飘香,秋风送爽。中国古老神话传说中“牛郎”与“织女”要在这时刻渡过迢迢银汉,于鹊桥上相会。“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是世界出版界的盛会,出版者与发行商年年岁岁在这里热情相约、相会。“翻阅新书,认识今天的俄罗斯”,这是俄罗斯书展上打出的横幅广告。“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支烛火”,这是俄罗斯新闻官在开展仪式上的演讲。再看那些温馨的童话图书旁边悬挂的广告语“我们期待未来”,不由得对这个古老的民族生法发一种莫名的感动。  相似文献   

2.
10月15日至19日,法兰克福迎来60周年庆典之时,中国出版人也迎来了作为主宾国参展之前的最后一次亮相。早在两年前,新闻出版总署即与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组委会在北京签署协议,中国将以主宾国身份参加2009年10月14日至18日举行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这是中国首次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上担任主宾国——这意味着,中国出版业将登上“国际书业奥运会”的中心舞台。  相似文献   

3.
10月15日至19日,法兰克福迎来60周年庆典之时,中国出版人也迎来了作为主宾国参展之前的最后一次亮相。早在两年前,新闻出版总署即与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组委会在北京签署协议,中国将以主宾国身份参加2009年10月14日至18日举行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这是中国首次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图书博览会上担任主宾国——这意味着,中国出版业将登上国际书业奥运会的中心舞台。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19日,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在德国中部的这个 位于美丽的莱茵河畔的经济中心城市拉开了序幕。 法兰克福拥有“德国最大的书柜”——德意志图书馆,德国法令规定1945年以后出版的德语印 刷物都有义务提交它保存。大约500个出版公司集中此地,称得上是世界图书业的中心。每年世界 最大、最有名的书展在法兰克福举行,吸引了大约800万参展商以及25万参观者。 为什么出版商都对法兰克福书展趋之若鹜,为何一个国家传播自己文化一定要让图书走出去? 刚刚离我们而去的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曾说过,报纸和网络是手枪、机关枪,而图书是高射炮,如果 有没来过中国的外国朋友说起对中国的印象,他们会说,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里面 是如何说的?或者会说,他看过一部什么样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但即使是电影那也基本都是先有小 说,后改编的。图书出版在对外传播与沟通中是如此的重要。 2004年改版之初,《对外大传播》“总编手记”栏目中,我们刊登了题为《外文图书出版向对象 国“靠岸”》一文后,就一直追踪、关注着外宣领域“书刊本土化”的进程,并据此做出了“图书向 对象国靠岸”、“《今日中国》阿文版在埃及落地”等一系列专题。我们力图通过种种探讨,一步步向 中国书刊出版的神经末梢靠近,去帮助大家一起感受图书出版国际市场的脉搏……——编者  相似文献   

5.
2006年8月30日,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大门口人流如潮,大厅内,参观的人们摩肩接踵。四层展示厅林林总总的新闻发布会此起彼伏。这个人气很旺的博览会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书展,并跻身世界五大图书博览会之列。展场面积26800平方米,参展商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俄罗斯人民认识与了解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俄罗斯持续关注并积极出版各种中国主题的图书,从图书种类到发行量都有较大的突破。①2016年,俄罗斯进口图书最多的国家是中国,进口额为2120万美元,中俄在传统出版上的合作为数字出版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阅读世界的“狂欢时代”。中国出版业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世界当代文学被大规模和系统地翻译引进出版,而今天,对世界名著的翻译很难再超越那个时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何让世界通过引进书籍这种最常见、最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中国对外出版人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从法兰克福书展到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还有连续两年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中国外文局”,下文同)主办的出版选题策划会,都可以看到中国出版人对外出版的追求与梦想一直像火一样燃烧。 为此,在2007年7月29日-8月5日,本刊一路追踪“国际出版选题策划会”,亲身感受到外国出版商正在怀着渴望“阅读中国”,而中国出版人也带着追求与梦想,积极了解国际出版界的需求。为此,本刊采访了近十位国际出版业专家和学者,以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以其鲜活的互动内容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8.
我十分赞同2008奥运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追求一脉相承,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说:“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移平,崎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 今天,我们这些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人和他怀有同样的梦想。我们的脚下的这个地球,孕育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理想是敞开心灵,与人沟通,让我们的文化与新闻直击人的心灵。 我作为黑龙江的外宣干部,是让世界了解黑龙江,了解我们的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让世界了解我们黑龙江人正在经历着什么,他们的愿望和期待! 从这些愿望出发,我们让自己走出国门的每一次活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着我们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翻译事业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3日,在芬兰第三大城市坦佩雷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翻译家联盟(简称“国际译联”)正式成员大会上,国际译联会员一致通过中国获得2008年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办权,中国上海将作为这届大会的举办城市;同时,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友义和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协会副会长邱举良再次当选第十七届国际译联理事。 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定于2008年8月4日至7日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翻译与多元文化在中国”。国际译联选择中国作为主办方,表明中国不仅在国际译联的历史上,也在全球翻译事业的发展中直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说明国际社会有强烈愿望了解中国。 世界翻译大会自1954年在巴黎第一次召开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七届,从历次大会的主题来看,“沟通”是其核心。沟通与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常态,只有在互通有无中知民族和国家之间才能达到相互了解和共同进步。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习俗所带来的误解成为沟通过程中的主要障碍,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化解矛盾、消除误解、加强沟通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即将在上海召开之际,为使读者了解翻译事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本刊特推出这组专文,也算是献给世界翻译大会一个小小的礼物吧!  相似文献   

10.
金秋的北京迎来了国内外出版商、发行商和广大从事艺术及艺术教育的专业人员的又一次盛会——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主办的、公司下属中国图书进口中心承办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协办的第六届北京国际艺术图书博览会。博览会于9月10日上午在中国人民革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2014,(9):15-15
正8月31日,历时5天的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闭幕。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北京图博会已发展为具有权威性、得到国际出版业认同和参与的图书综合交易平台,成为促进出版业合作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参观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时强调,出版战线要树立世界眼光,弘扬改革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军占领了德国的一座小城——汉诺威,看着满目疮痍的城市,作为战胜国的英国人思考着应该为这个经济受到重创的城市和国度做点什么,于是,他们在占领区举办了“汉诺威国际博览会”。50多年来,“汉诺威国际博览会”已被打造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博览会,它不仅为全世界商业人士和机构提供了一个在经济领域沟通、交流、交易的机会,也给汉诺威带来了滚滚财源。在中国,会展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行业,已成为引领城市经济的风向标和名副其实的集纳财经信息、释放产业能量的反应堆。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会展业”在国际舞台上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响亮的名字和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为此,本刊从2005年1月起开办“会展业”栏目,每期将以现场目击形式对会展业进行追踪报道。  相似文献   

13.
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方针,反映了我国已具备了成熟的开放心态。但由于历史上的封闭和政治、化上的差异,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也存在着许多障碍。如何消除误会乃至冲突,让不同的价值观获得沟通和理解,这是国际传播和化间传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所以说,讲究化策略,具有一  相似文献   

14.
近十几年来,拆墙建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首都北京的一道景观。环城快速路上那一座座雄伟壮观、神态各异的立交桥,正在把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古都北京浓浓地抹上经济色彩。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正无可代替的成为各族人民相互交梳、沟通、联合的“古安桥”。 九州汇建109座“桥” 据统计,今日的北京城已建成各式各样的立交桥109座,堪称全国之冠,然而桥多并非老北京城之风格。据史料记载,元朝建都北京后,开始筑城墙、  相似文献   

15.
《对外大传播》2018,(9):82-82
8月22日至26日,中国外文局参加了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并举办了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合作翻译出版成果展,展出中国外文局局属出版社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的100余种中国主题图书.中国外文局局属7家出版社及中外翻译公司参展图书达40多个文种、2000余册,涵盖领袖著作、当代中国、中国文学、传统文化、汉语教学、中医保健以及儿童读物等类别,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代中国风貌和国家改革发展成就.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参观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并视察外文局展台.局领导方正辉、陆彩荣向黄坤明同志汇报了外文局参展情况和外宣图书出版发行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今天全世界都在注意中国,可以说各种人都在瞪着眼睛看着中国。这里们的朋友,也有一般的群众,也包括我们的敌人。他们都天天看着中国,他们都想知道中国。因此,这是我们对外介绍中国的最好时机。我们常说的让世界了解中国,这的的确确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心任务。了解什么?我看一方面要看世界最想了解我们的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我们最想让世界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中国将以主宾国的身份亮相有出版业的"奥运会"之称的法兰克福书展,这又是一次在世界最大的书展上宣传中国图书、中国文化的机会。在外文社的网页上,"以外文介绍中国用图书沟通世界"十分醒目,这14个字可以看作是对其追求的诠释。外文出版社社长呼宝民,早年学习了七年的俄语,硕士毕业的他从不把翻译当作单纯的工具,他认为翻译和编辑是互通的,这样的专业背景也为他今天从事的对外出版工作带来了一份别样的景致。北京奥运会闭幕不久的一个上午,采访者在呼宝民的办公室,就外文出版社、图书对外出版等话题与呼宝民开始了交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日报》明年将大幅扩版为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增进中国与海外的沟通与互信,满足中外读者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中国唯一的全国性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将于2007年起大幅扩版,以全新的姿态向国际知名媒体行列迈进。这是中国日报总编辑朱灵在2006年5月31日举行的中国日报创刊25周年庆典仪式上透露的。庆典仪式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同志充分肯定了中国日报25年的奋斗历程, 赞誉中国日报架起了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他“衷心希望中国日报的同仁们不辱使命, 把生日庆典作为新的起点,不断进取,奋发有为,使这座金桥更加宽广,更加通畅,让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更有效、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日新月异的伟大中国”。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俄罗斯在国际影响力增强的同时,其国际形象除在中国等少数对其有传统好感的国家之外却遭遇困境:一是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怀疑心理和舆论指责不断升级;二是东欧和原苏联国家接连出现以“去苏联化”、“改写历史”为标志的将俄罗斯“妖魔化”的行动。  相似文献   

20.
正1月9日,第24届世界图书博览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隆重开幕,中国作为主宾国登场。本次主宾国活动以"文明复兴交流互鉴"为主题。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开幕式上表示,这次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新德里图书博览会,是中印两国间的一次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巩固两国传统友谊的重要契机。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说,图书交流是文化合作的重要媒介,中印两国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而且两国人民间互相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