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同学们看到这个标题时,请不要惊讶,如果泛出了些许浪漫之心也请收好,让我们先从下面这条消息看起。2018年11月2日10时10分,"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一声长鸣,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该船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基地,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南极科考征程,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南极科考。这次考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距离南极中山站28千米的冰盖上,建设我国首个南极永久机场。  相似文献   

2.
11月7日,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一片欢腾,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这里启程奔赴南极,执行为期155天的科考任务。而这次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报道称,泰山站将位于我国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同时能  相似文献   

3.
《大众科技》2009,(4):5-5
继“雪龙号”之后的第二条极地科考破冰船和“大洋二号”远洋科考船建造项目有望在今年启动,我国海洋科考两大领域“一船独舞”的局面即将结束。这是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近期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海洋厅局长会议上透露的。  相似文献   

4.
科技动态     
《今日科苑》2011,(7):6-7
"雪龙号"科考船结束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回国 3月30日上午,上海吴淞边检"青年服务突击队"赶赴吴淞锚地,为载誉归来的"雪龙号"134名科考队员和船员登轮办理了入境边防检查手续,标志着"雪龙号"科考船结束第27次南极科考航行正式回到祖国怀抱。  相似文献   

5.
2008年4月18日,"雪龙"号载着119名科考队员安全驶抵上海,他们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凯旋归来。2007年11月12日,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在南极冰天雪地的环境中,"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如何行进?科考队员在船上是否顿顿吃海鲜?考察船会不会遇到海盗船?还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船上发生呢?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6.
科技快讯     
<正>首航南极的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展开综合科考。这是我国在南大洋海域的科考首次拓展至宇航员海。同时,一批大洋科考"重器"亮相,助力我国第三十六次南极考察队获取理想的科考样品,进一步增强对南极的认知。12月15日凌晨,科考队员首次利用22米  相似文献   

7.
历险两极     
他是最早涉足两极科考的中国科学院。他将中国两极科考,从空白推向繁荣,他的事业与风险紧密相连,他命中注定有数不完的风险。他说自己的生命中若是没有惊险,就像足球运动员失去绿荫场一样,黯然失色。他就是中国的极地英雄——位梦华  相似文献   

8.
动态     
<正>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宇航员海展开综合科考12月9日,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完成了南大洋宇航员海首个调查断面的科考,这也是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在这一海域展开综合科考。"雪龙2"号12月7日离开南大洋普里兹湾海域向西航行,开始对宇航员海海域展开科考作业。科考队员沿着本次  相似文献   

9.
科技短波     
正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标志着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历时198天,两艘极地科学考察船行程共7万余海里。考察队圆满完成南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基于LDA主题模型的科技新闻主题分析方法,选取2009—2018年中、澳、英、美4国极地科考新闻数据,从主题类型和主题强度角度进行主题演化分析。在中文新闻中,极地测绘等主题的热度上升,极地冰川科考主题的热度下降;在英文新闻中,热门主题为极地冰川科考与极地海洋科考;其余主题热度相对稳定。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科技新闻主题并揭示其演化趋势,可以有效改善网络环境下科技情报分析的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正宇航员海,人迹罕至的南大洋海域,人类对它的了解并不比月球多多少。近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南大洋普里兹湾开始,一路向西直至宇航员海西部,展开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宇航员海综合调查,探秘南大洋中这片少为人知海域的生态系统。调查显示,尽管环境恶劣,这里依然生机勃发。  相似文献   

12.
8月14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大西洋冰岛附近海域开展以海洋地质学为主的海洋调查。这不仅是我国极地科考史以及海洋调查史上首次在北大西洋开展科学调查,也是我国首次与环北极国家进行古海洋学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科技情报站     
<正>"海洋地质十号"完成远洋科考首秀2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完成中巴印度洋联合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返抵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是"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调查科考航次。"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为我国自主建造的全新一代高精度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  相似文献   

14.
图说科技     
《发明与革新》2014,(9):3-3
8月12日,“蛟龙号”回到江苏江阴的苏南国际码头,完成了中国大洋第35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务,取得各种生物样品116个,富钴结壳样品21块,多金属结核样品24.32公斤等科研样品。验收组专家认为,本航段是我国从事大洋科考以业获取生物成果最丰富的一次。  相似文献   

15.
李婵 《今日科苑》2005,(5):26-26
无论是奇特的自然风景,还是神秘的极地动物,两极给过人们无数的猜测和想象。“科技论坛”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我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队长位梦华的精彩讲述,将我们带入了神奇的南北极。这里的一切,无一不透露着科考的艰辛……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04,(9):i023-i024
作为国际北极科考基地,新奥尔松犹如一个极地科学的国际竞技场。中国在这一竞技场上无疑是个“新手”。新奥尔松其他7国考察站中,德国站的激光雷达堪称新奥尔松的一绝。一台激光雷达能将绿色激光打进电离层,收集粒子的反馈信息,  相似文献   

17.
历经163天.航程2万海里。11月6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搭载我国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潜龙一号”抵达位于珠江口的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这标志着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学考察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大洋航段调查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07,(1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趋严峻,南北极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11月的南极迎来了许多外乡人,这其中不仅包括各国的极地专家、科考队员,还不乏国家元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作为首位访问南极的联合国秘书长抵达南极。11月6日夜间,俄罗斯第53次南极考察队乘船奔赴南极,这是俄罗斯继今年8月北极"圈地"后发起的对南极的又一次行动。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苑》2018,(11):3-3
11月12日,前往南极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航行在澳大利亚东边的太平洋海域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文涛宣布,此次科考期间将在南极中山站安装激光雷达,填补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探测的空白。他表示,本次科考队越冬考察期间,将在中山站进行激光雷达的业务化观测,获取第一手的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温度和风场的观测数据,填补我国极地中高层中性大气观测空白。  相似文献   

20.
动态     
<正>"向阳红18"赴东印度洋南部科考11月20日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获悉,"向阳红18"船近日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起航,执行"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的东印度洋南部水体综合调查冬季航次。此次航次预计为75~80天,是"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的东印度洋南部水体综合调查的第4个航次,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