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玩水     
活动目标1.让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液体。 动的液体。2.了解水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及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节约用水。准备活动大盆、牛奶、小勺、瓶子、杯子、漏斗等玩水工具。活动过程1.让幼儿用手尽情地玩水。2.提问:①小手放在水里感觉怎样?②把手放在水下还能看得见吗?为什么?3.让幼儿用各种玩具再次玩水,并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水的特性:无色无味。4.提问:①看一看,水是什么颜色的?(引导用牛奶和水比较)。②闻一闻,水有什么气味?③用塑料袋装水时,发现了什么?在杯…  相似文献   

2.
物体膨胀     
设计意图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好奇心较强,常常会问一些如太阳为什么是圆的?爆米花是由什么变的?等等问题。针对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设计这一科学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2.学会观察比较的方法。3.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所看到的现象,体验发现的快乐。活动准备1.课前组织幼儿把黄豆放在水中浸泡,在冰箱内放置瓶装水、鸡蛋和饮料。2.准备电炒锅、微波炉、黄豆、虾片、玉米若干、瘪的乒乓球、木耳、茶叶、透明容器等。活动过程1.用变魔术的…  相似文献   

3.
郑蓓 《幼儿教育》2012,(11):6-7
生命教育这么丰富的内容,对幼儿来说可行吗?我们又该如何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呢?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生命有着许多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生病?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人会死掉?死是什么?回想一下小时候,当我们提出类似问题时,家长和老师是如何回答的呢?过去,针对上述问题,大部分家长和老师的回答是:"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或是以一些带有教育目的的善  相似文献   

4.
有趣的广告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他们经常会哼唱一些电视广告的歌曲和广告词。如:“叮叮当,叮叮当,牙齿要健康,叮叮当,叮叮当,立白帮你忙……”;“黄废纸,蓝铝罐,啡胶樽”……有些幼儿甚至能自己改编一些广告歌词。幼儿发现自己身边到处有各种各样的广告,对广告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经常会问老师许多关于广告的问题。如:“为什么电视要播放广告?”“电视广告是怎样拍的呀?”……为满足孩子们对广告知识的求知欲,帮助幼儿了解广告的作用、种类、创作方法,以满足大班幼儿希望参与社会活动的欲望,从而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我们设计了本系列活动《有趣的广告》。  相似文献   

5.
一、设计意图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他们经常会哼唱一些电视广告的歌曲和广告词。如:“叮叮当,叮叮当,牙齿要健康,叮叮当,叮叮当,立白帮你忙……”;“黄废纸,蓝铝罐,啡胶樽”……有些幼儿甚至能自己改编一些广告歌词。幼儿发现自己身边到处有各种各样的广告,对广告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经常会问老师许多关于广告的问题。如:“为什么电视要播放广告?”“电视广告是怎样拍的呀?”……为满足孩子们对广告知识的求知欲,帮助幼儿了解广告的作用、种类、创作方法,以满足大班幼儿希望参  相似文献   

6.
温馨 《家长》2023,(33):174-176
<正>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幼儿来说,了解水的特性和学会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培养幼儿的水文化意识,幼儿园开设了水文化班本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可以深入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学习水的特性和探索水的过滤原理。其中,过滤活动作为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方式。评价是了解过滤活动课程实施情况和效果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文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幼儿园水文化班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同时,也可以发展幼儿好奇心和智力.加涅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数学问题、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适应的问题,都是如此.”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够发现问题,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班幼儿都是年龄处于4岁左右的幼儿,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光想知道事物的秘密.经常会天真地问;“老师,太阳为什么会在白天出现,月亮为什么必须在晚上才能出现呢?”“老师,为什么水可以流动,而土不能流动?”等等,面对这一双双天真无邪、期待的眼神,作为教师更不能把这份真挚的期待不当一回事,而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8.
第一教时教学要求:通过观察,使幼儿知道水是无色、无味、会流动的;通过小实验,使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这一常识;学习词“流动”、“水蒸气”。教学准备: 1.布置观察题:①水有没有颜色?②水有没有味道?③水遇热会怎么样?④水遇冷会怎么样?  相似文献   

9.
有趣的影子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丰富认知经验,发展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自然界是幼儿的探索乐园,幼儿的认知经验与能力是在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逐渐获得和发展的。“影子”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存在于幼儿的生活周围,对于这一熟悉的现象,其中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却使幼儿大为不解,诸如“为什么太阳出来才会有影子?”“房子的影子为什么会在地上?”“人的影子为什么会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等一系列问题塞满了孩子们的脑袋,并由此而产生了求知的…  相似文献   

10.
夏卉茜 《成才之路》2014,(24):45-46
正幼儿对科学是非常好奇的。看见有飞机飞过,幼儿就会问:"为什么飞机后面会拖一条长长尾巴?"看见保育老师给金鱼喂食,幼儿也会问:"喂多了不行吗?"因此,教师需要观察、了解幼儿,从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从幼儿兴趣出发,开展符合幼儿兴趣的科学教育活动,从活泼生动的科学教育中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加强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一、培养幼儿的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发展来自于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教  相似文献   

11.
一、教师是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一)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探究性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把知识呈现给幼儿或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答案更重要。但幼儿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限制,在探索过程中往往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要探究什么。因此教师在幼儿探究性活动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幼儿在进行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时必然会遇到一些想探索或需要解决的问硒。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明确问题。例如:幼儿对车非常感兴趣,但只停留在喜欢的层面上,并不能进一步地探索。这时。教师就可以帮助幼儿从研究轮子开始,引导幼儿思考:轮子是什么样的?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 如何将“认识雨的形成”这一传统教学内容教出新意?本次活动做了一些尝试。首先,我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如“天卒为何会下雨?”“最近经常下雨,为什么池塘的里水小会溢出来?水到哪里去啦?”入手进行教学设计,整合科学和语言两大领域教育内容,引导幼儿通过科学小实验感知水和蒸汽的互变现象等,并通过排图讲述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言和智力的发展,幼儿逐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每天都接触到许多对他们来说很陌生、很新鲜的东西,并努力想去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于是,各式各样的疑问便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的。 幼儿大约自两岁以后,逐渐出现发问的现象,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标志,也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幼儿最初的问题大多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到三、四岁,幼儿常常会问:“蚂蚁是好的还是坏的?”、“动物中谁最大、谁最厉害?”;五、六岁的幼儿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总喜欢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天上有太阳?”,“天上的月亮是不是跟我一样,不爱吃芹菜变瘦了?”等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在接触周围生活的过程中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了新的兴趣才能够提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与家长应十分重视幼儿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科学地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幼儿通过提问获得新知识,是发展幼儿智力、激发幼儿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如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个性、能力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同时教师也可从中观察、了解幼儿,可及早发现人才。  相似文献   

15.
当幼儿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常常会问一些“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这种随机产生的对科学的好奇现象我认为是偶发性科学活动信息。如何让幼儿偶发的科学兴趣成为有效的科学探索活动呢?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一、状况分析 黄埔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幼儿对黄埔的一些名胜和建设如黄埔军校、黄埔港等都有一些零碎的认识。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黄埔,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设计了“我是黄埔小主人”这个主题活动。 二、活动目标 1.组织幼儿参观黄埔军校、黄埔港码头等,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黄埔,在此基础上萌发幼儿热爱黄埔、做黄埔小主人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17.
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常常向老师提出诸如“宝宝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人会有肚脐眼”等问题。回顾过去的常识教育,较多的是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而忽略了对人自身奥秘的认识,因此幼儿对自己是如何生下来的、如何长大的还不了解,甚至有许多不正确的理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设计了这个教育活动。 内容与要求 1.让幼儿知道宝宝是怎么来的,宝宝是如何长大的,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秘的好奇心。 2.让幼儿知道父母、阿姨、老师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劳动,培养幼儿热爱他们的情感。 活动一:认识母腹中的和刚出生的宝宝 活动准备 1.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一幅。 2.录有宝宝出生过程的录像带一盒。  相似文献   

18.
一、主题来源有一天小朋友们去户外活动,他们看到了一只蜜蜂,有一位小朋友用手去抓,不小心手被蜜蜂蜇了一下。不一会儿手上就起了一个大包,又痛又痒。于是大家纷纷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引起了幼儿对蜜蜂极大的兴趣,他们争着要研究蜜蜂,于是就产生了这一主题。二、主题活动预设目标在这一主题的探索中,幼儿对蜜蜂的兴趣很浓,他们迫切地想要了解蜜蜂为什么蜇了人就会死掉?蜜蜂是怎样采花蜜的?蜜蜂住的房子是怎样的等等。刚开始遇到一些问题时,孩子们会想到让老师从书中寻找答案。后来,小朋友自己懂得从书里找答案了,他们带来了许多关于“昆虫”的书籍,一有空就会一起研究一些问题。他们在投影仪中观察蜜蜂,去大操场的花园中观察蜜蜂是如何采蜜的,还将蜜蜂采蜜的情形用彩笔画出来,还观看了有关蜜蜂知识的VCD……三、与幼儿一起开发各种资源主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图表:四、活动反思小朋友在接触探索性活动的过程中有了许多变化。例如幼儿开始喜欢看书,懂得从书中寻找答案,并且互相回答问题。他们学会了怎么找问题,怎么回答问题,怎么看书,怎么看有意义的书。更加可喜的变化就是,小朋友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做了许多头饰来进行故事表演,这种方式他们更喜欢,更乐意参与。小...  相似文献   

19.
【设计意图】 本班近阶段开展了“苏州园林”主题活动,幼儿收集了很多有关苏州园林的照片。幼儿在欣赏苏州园林里的亭子、。假山、小桥、长廊的同时,对园林里的漏窗格外关注,他们经常会问“怎么有各种不同的形状”、“为什么园林里都有这种窗”、“为什么是漏空的”等问题。漏窗千姿百态,是苏州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透过漏窗,游人可感受到移步换景的美妙。  相似文献   

20.
一、幼儿不合群现象普遍存在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许多幼儿有不合群现象: 1.不积极投身集体活动。有些幼儿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有的甚至不肯参加,他们情愿站在一旁观看,也不愿投身其中。有个幼儿在入园初期对班里组织的活动很冷淡,哄他不听,拉他不去,说他不睬。问他为什么,他冷冷地说了两个字:“没劲”。 2.不喜欢争论。幼儿的天性一般是好动好说,遇到一些事情喜欢争论。这种争论是一种交往形式,并不是坏事。一些幼儿却从不与别人争论,别的幼儿想与他争论都不搭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