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迁华 《考试周刊》2009,(5):223-224
退缩行为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障碍,特别是幼儿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表现得尤其明显。本文对幼儿的退缩行为存在的原因,从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幼儿自身及教师对体育活动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四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幼儿教育的实际重点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事件观察法收集到373人次大班幼儿同伴互动行为事件,其中退缩幼儿253人次,普通幼儿120人次.分析结果表明:大班幼儿的同伴互动行为多发生在游戏活动时间;退缩幼儿具有启动同伴互动的愿望;退缩幼儿在同伴互动中比较自我中心;退缩幼儿较少使用语言互动;退缩幼儿施动行为积极性不足,且难以获得积极的反馈;退缩幼儿同伴互动的成功率较低,但主动互动时会有较高的同伴接受和回应.  相似文献   

3.
吴凡 《教育导刊》2007,(8):27-28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缺乏同伴互动经验的儿童发展状况欠佳,具有近期和长期的适应问题。游戏是幼儿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同伴交往活动。因此,如何解决幼儿在游戏中的退缩行为是解决幼儿退缩行为的一个突破口。本文将就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小班幼儿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往往会有明显的退缩行为。我们可以采取新颖多变的游戏形式,提供新颖多变的活动器材与环境创设,以及利用教师新颖多变的组织形式和正确引导来减少幼儿的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5.
社会退缩幼儿与教师互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自然观察法和访谈法,探讨了社会退缩幼儿与教师互动的特征.研究发现:(1)教师对社会退缩幼儿开启的互动事件数量多于一般幼儿.(2)社会退缩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主体地位缺失.(3)社会退缩幼儿拒绝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4)社会退缩幼儿与教师互动模式单一.(5)教师在与社会退缩幼儿的互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负向情感.  相似文献   

6.
<正>一、问题提出幼儿交往退缩行为是一种消极性社会适应表现,其基本特征是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害怕陌生环境,不愿与人交往,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等。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在与老师、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热情,深受老师与同伴的欢迎和喜爱;而有一些孩子则相对安静,常常独处,不乐意与同伴交往,当面对他人主动提出的交往需求时,往往表现出不自在、躲避或不予回应,即产生了交往退缩行为。由于后者常被认为是"乖孩子",不  相似文献   

7.
姚素慧 《幼儿教育》2012,(15):16-20
社会退缩幼儿是幼儿园里常见的特殊群体,他们往往游离于同伴之外。本文根据社会退缩幼儿的种种特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期望能对幼儿园教师有所帮助,从而促进社会退缩幼儿的行为改善乃至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退缩行为泛指社会情境下的独处行为,指在同伴或他人在场的情境下,儿童不参与同伴交往或游戏活动,而这种行为不是暂时的,具有跨时间、情境的一致性,即无论在陌生环境还是熟悉的环境均表现出一贯的孤独行为。本文将从两个幼儿的案例中分析他们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调查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对广州市210名幼儿进行调查,探讨幼儿社会退缩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的消极心理控制与幼儿社会退缩呈正相关,并能预测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父母的内疚感引导、焦虑感引导、监管,与幼儿的沉默害羞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保护儿童与幼儿沉默害羞负相关;内疚感引导、权威控制、贬低儿童与儿童主动退缩呈正相关,情感表达与儿童主动退缩呈负相关;家长独立与儿童被动退缩呈正相关.父母应对幼儿社会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并适度控制,同时应加强亲子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减少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发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邻居家的乐乐最近经常拒绝上幼儿园,害怕与老师、小朋友接触。他在幼儿园整日惶恐不安,可一回到家中,却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到医院对孩子作检查,医生确诊他的表现为“退缩行为”。退缩行为是指幼儿在特殊原因的情况下所表现的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不愿到陌生环境中去,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常一人独处而无精神异常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退缩行为多见于5~7岁的儿童身上。国外有研究指出,约有1/4的儿童会有某种程度的害羞或社会退缩。退缩行为阻碍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影响其社会化和认知的发展。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  相似文献   

11.
社会退缩作为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较常出现的问题,它不仅仅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进程,而且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文章在描述社会退缩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并指出了其发展规律,且针对原因及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以长春市一所公立幼儿园316名幼儿为被试,运用问卷法和自然观察法考察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检出率和人口学变量差异。结果发现:社会退缩幼儿的检出率是44.3%。在社会退缩总分上,性别、年龄和家庭经济地位的差异显著;在安静退缩得分上,性别、年龄、独生状况的差异显著。在抑制行为得分上;独生状况的差异显著;在活跃退缩得分上,...  相似文献   

13.
社会退缩作为幼儿社会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较常出现的问题,其不仅仅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进程等问题,而且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描述社会退缩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原因并指出了其发展规律,且针对原因及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一、社会退缩行为概念  相似文献   

14.
幼儿退缩行为是幼儿期一种常见的无精神异常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家长及幼教工作者必须及早察觉幼儿的退缩行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幼儿的行为反映了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及个性特征。行为有正常和不正常之分,不正常行为即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智能发展的行为。 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的,即攻击型行为。其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学习无兴趣,不遵守纪律,不能跟同伴友好相处,严重者还会发生欺骗、盗窃、逃学、弃家出走等。一类是内向性的,即退缩型行为。表现为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独离群,不易适应新环境;或者性情温顺,但神经过敏,烦躁不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严重的会发展成情绪性问题行为。 造成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包括:1.父母的精神障碍,如酗酒、神经症。2.母亲分娩不顺利,导致幼儿轻度脑功能障碍。3.家庭环境不良,如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婚,经常打骂、训斥孩子;或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放纵。4.学校教育不当,如教师态度冷淡,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处理问题不公正等。5.社会  相似文献   

16.
宇宇的这些不良行为表现往往是因为情绪困扰所致。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因为有内在的冲突,问题、焦虑和症状才会出现。所以如果能让情绪困扰幼儿将内在的冲突呈现并得以释放,那么其不良情绪和问题行为都会有所改善。情绪困扰儿童普遍具有回避、退缩的特点,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沟通工具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选择用绘画等表征性的美术活动来对情绪困扰幼儿进行干预,记录分析情绪困扰幼儿在活动中的变化历程,解读情绪困扰幼儿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在生态化的环境中,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由幼儿教师编制并实施幼儿集体游戏,通过改善人际关系和提升退缩幼儿自我效能感来消除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的可能性。结果显示,游戏干预不仅改变了退缩幼儿的交往质量,而且提高了其适应水平。最后,文章从角色游戏和退缩幼儿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上阐迷了游戏干预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三岁左右的幼儿入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有一部分幼儿表现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他们适应能力强,喜欢和老师交谈,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发言积极大胆。而有一小部分幼儿不主动与同伴交流,不回答问题,沉默寡言,性格内向。跟一些调皮、活泼、积极主动的幼儿在一起时表现较为被动,常常采取忍让、退缩的态度。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将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发展,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一般而言,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期出现的种种偏异行为会自行消失。但是,这并不是说矫正幼儿的偏异行为不重要,因为这些行为阻碍着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及时矫正幼儿的偏异行为,就好比是清除幼儿心理发展中的种种障碍。在家庭和幼儿园中,有各种行为问题的幼儿通常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表现,例如,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表现过分胆怯(退缩、沉默不言、动辄哭泣等),对批评过分敏感或冷漠,攻击性行为过多(威吓其他幼儿、经常争吵斗殴、行为粗暴、有破坏性等),在各种竞赛中屡遭挫折,对任何事缺乏兴趣和动机,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抑郁,病态说谎,人际关系差,清洁成癖,在家庭生活中过分依赖成人或过分霸道,在家庭与幼儿园中的行为截然相反等等。教师和家长比任何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注意和观察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些行  相似文献   

20.
幼儿在到了大班之后,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能力的提高,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更多、更强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家长和老师对幼儿要求的日益提高,大班幼儿面临的实际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我们班级,仅仅参加钢琴、电子琴等乐器学习的幼儿就占了全班的30%,而其他也基本上都参加了美术、拼音、英语等各类课外学习班。这样,由于自身能力的相对有限和外界要求的不断增强,许多幼儿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产生不少情绪、行为问题,如部分孩子行为退缩、胆小、任性等。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十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