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论述了《左传》中的否定词“未”的语法功能和袁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的表义问题。“未”不是只能对过去表示否定,而是对过去以至现在表示否定,对将来表愿望或可能,强调动作行为的可变性;而且“未”没有“不”的含义,当“未”后跟助动词,没有动态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时,“未”袁静态否定,但仍有动态意味.表示“还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课文《溪鳗》所在专题的名称《小说怎样“说”》入手,从“说”的角度指导学生从“叙述者”和“叙述的方式”两个方面品读文章。试图寻找能够将知识随文而教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小说“谁在说”以及“说什么”的前提下,学习鉴赏小说的叙述方式并探究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阿Q籍贯“未庄”解马进德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关于阿Q的籍贯,小说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这段似乎含糊、模...  相似文献   

4.
“未确认融资费用”、“未实现融资收益”两账户的性质判定和运用是财务会计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以大家熟知的生活小例切入,对两“未”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5.
1 未 未,否定词,音读bue~(11),副词,经常修饰动词、形容词,也可以修饰数量词语。经常与“未”同现的有“还”、“且”两个词,根据这两个词,我们把“未”分成两组讨论。 1.1 还 未 “还”表示本来某种动作、行为、状态、情况应该结束现状但事实上却仍在继续这样的语气。“未”表达对动作、行为、状态、情况等的发展变化到达现实点的否定。由于两者意义上的相关,所以用了“还”就加强了“未”的语义强度。如:  相似文献   

6.
叙述视角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文章以《百合花》和《哦,香雪》比较阅读为例,围绕《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一致性”,结合小说文本,借助分类表,从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活动创设、教学评价检测等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总结“教-学-评一致性”达成路径的实践经验,借此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对叙述视角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八卷一号发生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日益在其中激荡。鲁迅的《风波》就出现在这个著名杂志发生变动“风波”的此时此地。小说以张勋复辟为背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干预和叙述角度的调整,突显普通民众的精神状态,从一方面展示了中国社会“共和”危机所在,隐含地表达了鲁迅对《新青年》“政治”的价值取向的呼应。  相似文献   

8.
自古咏“芭蕉”的文学作品涌现不断,而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唐代钱翊的《未展芭蕉》算得上是较为出色的.关于《未展芭蕉》在古书中的记载,不同的典籍在用字上略有出入.试图通过对“芭蕉”题材和意象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梳理,来领略“芭蕉”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形态美、意境美、情思美;并通过对《未展芭蕉》的简单分析,从格律和整体诗意上把握“坼”和“拆”在此诗中的运用,以此来体会全诗的朦胧意境和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词尾“了”表示完成。本文提出“未来时V了”。第一部分探讨“未来时V了”句型及其特点。第二、三部分分析词尾“了”的误用。本文还对能愿动词后面的动词到底能不能带“了”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萧山方言属于昊方言区,它内部保留了许多中古的词汇。本文主要谈谈方言中“未”和“眯”这两个词的用法及意义,从而通过历史文献与其进行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1.
薛舒的《成人记》以婚姻和爱情为外壳,书写了女性的“生存黑洞”,具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特征。小说借助女性叙述眼光、内心透视和自由间接/直接引语等叙述手法彰显了女性的声音,同时通过设置重复情节、典型意象、极限境遇等来推动女性主体的突围与重构。但是,这些叙事并没有给身处时空裂缝中的女性带来本质性的解脱,她们依然被“生存黑洞”深深裹挟。薛舒通过《成人记》再次向世人警示女性普遍面临着的循环困境——走出牢笼之后仍然是戴着镣铐的生活囚徒。  相似文献   

12.
一“未庄”———意义深远的命名关于“未庄”的命名,一般的理解是:从小说中的环境看,它是江南某处一个偏僻的小村,只有一条弯曲的水路通到县城,至于名字则因为平凡渺小而被忽略了,故以“未庄”代之,即没有名字的村庄。其实并非如此简单。1934年,《中华日报》副刊之一《戏》创刊号上,由袁牧之改编的《阿Q正传》剧本开始连载,编辑部写信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信说:“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着某处的却少得很,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脾气。那时我想,假如写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处的罢,那么某处…  相似文献   

13.
蒋抱玄(听雨楼诗话,录有“郑板桥未刻诗”十五题、十六首。但其“字体”、诗风以及诗中所反映的家世、生平、思想等,均与郑氏实际情况不符。“郑板桥未刻诗”一册,当属伪造无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繁花》带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通过对小说叙述语言的江南语态、语言本身附着的历史内涵、小说形构的特征分析,本文认为,《繁花》使用了一种带有异质性因素的传统语言形式,它的成功在于通过这种语言形式唤醒一种旧语体和与旧语体有关的日常生活观、历史观与美学观,进而使整部小说具有了一种先锋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和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基于洞察人性、批判政府、揭露社会黑暗的基础之上记叙了“三一八”事件,但三者借助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达出不同的写作意图:鲁迅以片段式的叙述纪念刘和珍,抑制不住内心对执政府的愤恨,同时又讽刺“流言家”的冷漠;周作人也以片段式叙述吊唁刘和珍、杨德群二人,抒发内心对死者的真挚情感,通过“感想”之事侧面表达对政府的无望;朱自清以全景式自叙来呈现“三一八”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16.
罗伯-格里耶作为法国“新小说教父”,以极富个性化与客观冷静的风格颠覆传统小说创作手法,积极实践反常规写作,引领“新小说”流派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派系中崛起。其代表作《橡皮》《窥视者》与《嫉妒》的理念实践都展现出强烈的先锋性与反叛性,为小说艺术发展增添了不可忽视的新可能。“窥视”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眼光成就了罗伯-格里耶小说典型鲜明的冷肃文风,同时作为重要的叙事角度参与承担进作品的人物描绘、空间建构与结构交织。本文拟从以上三方面具体考察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窥视”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17.
英特尔未来教育”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中心,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大的特点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并将这些方法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活动之中。本文结合案例探讨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小说地理的绘制想象与小说的空间创作有着重要的关联,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被掩盖的东西,以及空间是怎样引起故事与小说中的情节的。在“圆形”的空间运动中,“此刻”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生存意义及价值的探索。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不仅借助克里斯默斯的“圆形”空间实践展现了他对南方和美国种族冲突的戏仿;而且他还借助克里斯默斯在“圆形”空间实践中的内心自我在种族身份认同上的矛盾与冲突,艺术地展现了在20世纪美国国家民族化与一体化的发展与形成的背景下,不同肤色的人种在现实生存空间下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八月之光》的创作中,福克纳借助人物的空间移动展现了他对南方问题的探索和对艺术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哦,香雪》是一篇值得反复重读的小说。小说中对“火车”“鸡蛋”“文具盒”等事物的叙述,表征了年轻的香雪们对“现代化”的到来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欣喜。尤其体现在叙事方式上,小说在叙述香雪“出走”时极尽笔墨,而在香雪出走之后的“回归”叙事却极尽简化。作者用“叙事落差”的叙述技巧传达了小说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将香雪出走的叙事性质转变为一种回返时个体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20.
美国廿世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W·C布斯在其被称为“廿世纪小说美学的里程碑”的理论名著《小说修辞学》中,把布落审美距离的概念引入小说分析,提出了“距离控制”的问题。布斯引进这个概念,意在说明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之间在不同方面的差距、区别等,是由作家选择指定的叙述技巧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造成一些不同的文学阅读效果。本文的意图在于通过分析“距离控制”在菲茨杰拉德的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