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们班上,有三个“小人书迷”,他们几乎一有空就看“小人书”,有时课下没看完。就在上课时偷着看,“神”都被书中的情节牵走了,哪顾得什么听课。有时被老师发现了,虽不敢再看,可也是心神不定,严重地影响了学习。为此,我大伤脑筋,一度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趁他们不备,将小人书没收。满以为这一着会灵,可是,慢慢地我发现他们从公开看转为秘密看了,还由一个人当“小岗哨”,一见我注意了他们,立即就把小人书藏起来。我的“偷袭”也不起作用了。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家里很穷,自己花钱买一本书对我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父亲拿回来的报纸、哥哥的课本、邻居家的小人书、老师拿到课堂里自己看的大部……反正是抓到什么看什么,在我眼里只要是书我都能读.  相似文献   

3.
慧曼 《八小时以外》2014,(11):78-79
有时会听到职场高管抱怨,“我们老板的管理风格就是一味地批评,还不放权,什么事情都干涉,好像对谁都不放心”,或者“什么事情都交给我,也没一个明确的说法,交给我以后就不闻不问了,好像我就是一个打杂的”。抱怨各不相同,但抑郁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4.
与大多数出生在80年代的人一样,我关于阅读的记忆可以追朔到小学之前,虽已记不得第一本阅读的书是什么,但一定不是《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等舶来品,而是那些将故事简化并用图片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小开本的书,我们都统称为"小人书"。也就是通过阅读这些"小人书",我知道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开始了对文学最初的理解,开启了我对浩瀚书海的无边向往。一本书不可能包罗万象,但有些书  相似文献   

5.
前年,我但任六年级班主任兼中队辅导员,这一班的学生天真活泼,惹人喜爱,可就是他们着课外书的事情使我非常苦恼。看课外书也成了坏事吗?可不是!他们弄到一本小人书,课间看,上课在桌缝里看,回家在路上看。有个叫陈洪生的小朋友,经常不知从哪里搞到那么多小人书,自己看了又借给人看,发生在他身上的纠纷最多了,不是人向他要租书的钱,就是他向人要书,几乎没有一天不发生这类事情。面对这个情况,我不能不采取措施了。我先是向他们讲了一番大道理,要他们不看小人书。这样讲了之后,好了两天。第三天,又依然如故了!怎么办呢?我在一怒之下,宣布小人书为“禁书”,申明发现了立即没收。全班没收了几十本书,堆了一堆,过不几天,同一类的书又有了,而且还增加了几本新的。我给一连串  相似文献   

6.
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妈妈都知道;无论我想什么心事,妈妈也总是知道。妈妈怎么会这么神通广大?我想了好多次,可是从来没有想出是什么原因。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终于明白了:我妈妈不是普通的人,她是一个精灵一个真的妖精!她能飞到天花板上;可以偷听人家的家教课,回来教自己的女儿……假如她愿意,她还能够偷看老师出的考卷。书里面还写道:街上真的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看上去和我们没有两样,但他们实际上是精灵。正当我读得津津有味时,我的同桌把书抢走了。他看了一眼书名,说:“哟,赫敏,都是假的!你居然当真。”我就是当真!我扑过去,把书抢了回来。…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的时候,儿媳给我那一岁的小孙子买了一本小人书。我看了之后不禁拍手叫绝,多棒的书!后来得知,这是一本创造了奇迹的小人书:第一,它早在1940年就出版了;第二,从初次出版至今,年年再版,年年畅销,历久不衰;第三,它被评为美国的“Golden Books”系列,也就是金奖图书系列。  相似文献   

8.
范锡林 《小火炬》2014,(1):21-21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那时候的书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书店,也没有这么多的图书馆。但是有一种书却似乎很不少,那就是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小小的,约莫巴掌那么大。  相似文献   

9.
<正>职场就是教科书。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我想说,职场也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地方。我刚入职场的时候只会闷头做事,虽说什么事情都做了,但因为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存在感低,领导会觉得我没有好好做事,只会添乱。而且一发生什么事情,背锅的多数是我。说实话很委屈,但没有办法,你不活泼一点,就没有存在感,就不会有人注意到你(但也不能太活泼、热情)。在职场真实的你是怎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职业要求你是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10.
幼年·图片·第一次亲密接触优秀的书籍,像一个智慧善良的老者,搀扶着我,使我一步步前行,逐渐懂得了世界。还在我跚跚学步的时候,妈妈就开始给我看一些五颜六色的画片,并且指着画片上的火车、大桥、马路、老虎、橘子……告诉我这些都是什么。虽然那时我不能完全听懂妈妈的话,但我却被那些美丽的画片深深地吸引了,沉浸在那色彩缤纷的世界里。这也许就是我印象中的第一本“书”,就是它让我睁开了了解世界的眼睛。童年·古诗·我的伊甸园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了。渐渐地,…  相似文献   

11.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每天最喜欢看的就是小人书,什么《人参娃娃》《铁道游击队》《三国演义》《水浒传》……有的小人书一套就是几十本,自己没有的就向小伙伴借着看。互相交换“小人书”是儿时的一大乐趣。现在  相似文献   

12.
读书养气     
张娥 《青少年日记》2006,(11):38-38
人究竟为什么读书?或换一个角度设问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童年时读书,只知见着就读,反复地读,饥不择食。尤其是那些小人书,没头没尾的古今小说和漫画书,但由于生在穷乡僻壤,没有多少书可读,就愈觉得书之宝贵了。什么“三六九日王登殿,武大臣摆两边,一旁闪出个白虎官……”之类的旧书,当时之于我,简直是奇书美、精神大餐。  相似文献   

13.
<正>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不一定成就名师,但读书一定能够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读书的教师内心是平和而幸福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喜欢阅读,一天不看书就感到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在我看来,闲暇时光还真找不到比翻书更有意义的事情。回眸自身的读写经历,昨日仿佛就在眼前。儿时,图书匮乏,除了课本,难见课外书。记忆最深的就是巴掌大的图画书,我们又称"连环画""小人书",上面配图下面文字,一本  相似文献   

14.
<正>30多年前,我的老家只有一家新华书店。靠墙的书架很高,小人书封面朝外,雁翅般排开。柜台很低,我的个头也就比它略高,透过玻璃可以近距离看到最新的小人书。但也只是书的封面,绝对看不到内容。我买小人书,得先掏出散碎银两,待店员大妈验明正身,方可翻翻。怎奈想买的书太多,银子有限,没等翻看第三本,大妈便"嗖"的一声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非常安于现状的小姑娘,从来不去争取什么,也没想过应追求什么。只信奉:属于你的总会来到,只需安心享受就是。所以,从小到大,所有事情都交给妈妈,妈妈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在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我想干什么”或“我应干什么”,邻居们都夸我乖虽然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可也从没想过去改变什么。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这本书,这本可以影响我成长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文中的小老鼠和小矮人一同去寻找食物,历经千辛万苦,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大的奶酪房于是,小矮人坐享其成,再也不肯劳动,只…  相似文献   

16.
我小时侯最迷恋两样东西:一是电影,二是小人书。那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还没有电视,电影也不是想看就能看的,即便看也是翻来覆去的几部老片子。小人书便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我的童年就是看小人书度过的。看小人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借,二是买。县城的新华书店离我家十多里路。每到星期天,我和伙伴们都要步行赶到那里去看一下。也仅仅是“看一下”,买书对我们这些穷孩子来说是很奢侈的。书店的格局是柜台式的,售货员们站在柜台里面,一边守着那些书一边扯闲篇儿。记得有个麻脸男售货员总有讲不完的笑话,直惹得那几个女售货员整天唧唧咯咯地笑…  相似文献   

17.
偷读     
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我回忆自己小时候读课外书的经历,大都竟来源于——偷读。小学四年级时,我突然对课外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的小学生书包里,除了语数两本教科书,就很难再找到别的什么书。偶尔有一本小人书,同学们  相似文献   

18.
我的阅读史     
我读书经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或者说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见书就读,什么书都读。我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都是这样,很少有我不读的书,凡是我见到的、感兴趣的,我统统去读它。不加鉴别没有太多选择。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搂梦》,而且全是古文的。我半懂不懂,连蒙带猜地读完了它们,有些地方还配合小人书看。这样看起来就更好懂一些了。此外还有大量的童话就记不得了,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应该都是那个时候读的。而不删节的《金瓶梅》,是到了大学时代才读完的。中学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It's me     
《小学生》2006,(Z1)
写点什么呢?就写写我吧! 本人自称本世纪大才女。唉!其实我跟武则天比,人家是一代女皇;跟冰心比,人家是大作家;就是跟秋瑾比,人家也留过洋。而且,我这个人,一见到奥数就头痛,眼皮打架。不过,我对书倒是挺感兴趣的,什么书我都爱看。  相似文献   

20.
从上学的时候起,我便喜欢读书,开始迷恋书中那泛着淡淡清香的油墨味。刚上一年级,我的书柜里便排满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书。每天写完作业,我就趴在书桌上读书。我经常是埋头读完一本书后,又缠着妈妈去书店买新书。什么故事书哇、科技书哇……我都能在一两天里一口气读完,并且书中的具体内容和情节,到现在我还能记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