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副文本作为翻译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递着多样化信息,对译本研究具有启示意义。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中,副文本担当着重要角色,但相关研究屈指可数。本研究聚焦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构成要素及其功能,以期揭橥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的价值。研究发现,陈荣捷英译《传习录》的副文本在阐释译者翻译观和翻译动机、重现源语语境、弥合文化差异、建构中国古代哲人形象与促进译本接受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为中国哲学典籍“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与译者、与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和接受机制、与伪翻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林译小说研究的有很多,但却很少有人从副文本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将重点从序跋角度来窥探林译小说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语言以及文学比较。  相似文献   

3.
翻译副文本包括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是作者、译者、读者与文本相互联系的纽带。在《文心雕龙》的英译中,副文本有助于客观、清晰、精确、全面地揭示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规范以及翻译边缘领域所包含的翻译现象等各种丰富的信息,为我们研究译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借鉴副文本理论,比较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文心雕龙》英译本,可以发现副文本发挥着折射原作价值、彰显翻译思想,满足读者期待、阐释文化价值,提供背景知识,凸显文化语境的作用,引导和影响着译文读者感悟《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旅游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旅游宣传文本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将其与旅游宣传文本翻译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了旅游宣传文本翻译行为人的特点以及其翻译要求,提出了适于旅游宣传文本翻译的三种翻译方法,即减译、增译、改译,以期为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许渊冲英译唐诗常进行再创作,传统翻译研究多认为这是对原文的"不忠实"。然而,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为这一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历史性的,因而许渊冲对唐诗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是可以理解和提倡的;要达到视界融合,译者必然要依据个人的主观意识进行再创作;唐诗文本是开放的,意义永不穷尽,效果历史原则自然会引导译者对其进行精益求精的重译。  相似文献   

6.
功能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一种目的性行为,其核心理论"目的论"为文本翻译中的变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将变译方法应用于文本翻译,能够更好实现文本的最高翻译目的。本文将以旅游文本为例,研究目的论和变译对文本翻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某些程度上,针对不同唐诗具体的文本功能,采用符合原诗语言功能要求的翻译策略,不失为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妙处之一。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美学策略体现了纽马克文本功能理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为唐诗英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使唐诗英译过程中的语言表达问题得到相对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李铮  刘瑄传 《培训与研究》2007,24(6):130-132
近年来,国内译界非常重视对译者这个翻译主体的探讨和研究,并凸显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译作的决定性作用,译者作为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译者的主体地位以及文本的开放性为理解文学作品的复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本文从译者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复译现象,认为复译是译者以原文本为基础而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副文本对于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在揭示译者翻译思想、提供译者与读者交流平台、探究译本生成和传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鲁迅译作中的副文本因素,从内文本和外围文本方面探讨鲁迅译作传播的原因,指出鲁迅撰写的大量序、跋等文字材料,大量和翻译相关的杂文,出版商的推介,鲁迅本人的崇高地位等要素对鲁迅译作和鲁迅翻译思想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文学翻译理论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研究许渊冲先生在李清照词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多篇李清照词为例,从翻译选材、译者的阐释和理解及语言的艺术再创造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可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作为译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副文本对于读者如何理解译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副文本的研究能够揭示出原作未完全说明的东西,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婧 《考试周刊》2012,(62):28-29
影视字幕英译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不仅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需要关注中文到英文的转换过程中文化词汇的翻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离不开平行文本的借鉴和使用。本文将讨论结合平行文本进行字幕英译的策略,说明平行文本对译者模仿目的语读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文化词汇时运用平行文本提升译文质量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学者对显化现象的研究成果为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法律文本汉英翻译中常用的显化处理方法有连接词显化、动词名词化、修饰显化、语序调整、古语显化等。对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法律文本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结合湖南省旅游景点英译文本翻译实例进行探析,阐述译者应在英译过程中进行"多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此获得"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提高旅游外宣文本英译质量。  相似文献   

15.
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被奉为标准版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含或涉及了相当丰富的副文本内容,这也是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的一大特色。在译本数次修订再版过程中,其副文本也随之变化和发展。这些副文本能提供原文背景知识,构建作者身份,反映译者翻译思想,有助于学者进行研究,起到了丰富正文本、引导读者、推动异质文化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翻译理论在译者文体建构的过程中起到宏观把控作用,给译者提供多种释义的渠道,体现译者临时应变的能力并增加转译的速度,深化译本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属性。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论”,其内涵表征文学翻译文本所透视出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翻译实践以此为理论基础融合,以诗歌为课堂翻译实践的案例,探索许渊冲先生“三美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义文化诠释即词语文化内涵的微观解读,是文化典籍外译的中心,但相关翻译研究并不多见。从语义文化诠释角度审视典籍翻译,并从文化历史关照、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互文观照和人文互证四个维度探讨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的翻译技巧,有助于丰富此领域的研究视角,促进译者对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理雅各《大学》英译本中,注释占据了译本的大量篇幅。该译本在形式上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大多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直译,对于原文中的中国特色词语和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译者主要通过注释的形式加以补充呈现。这些注释就是译文之外的副文本,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译者的翻译观,同时也能为读者清扫阅读障碍。本文从厚重翻译的视角出发,研读理雅各《大学》英译本中的副文本,总结其内容和特点,期望能为《大学》英译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9.
翻译文本中的副文本是翻译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健版和刘炳善版《伊利亚随笔选》中丰富的副文本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翻译家高健和刘炳善的翻译观和读者观。副文本的评价是翻译作品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两版本中副文本因素的研究也使我们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角色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副文本是指用于呈现作品、协调作品和读者关系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材料,是读者进入文本的门槛,在翻译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论述译者、出版商与读者的三角关系,检验副文本对译文的操纵性影响,本文以华裔文学《喜福会》为例,从译者序言、书名和封面三个副文本因素说明副文本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进行翻译重构,并结合译文,探究其所传递和凸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