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传播媒介有着紧密而深刻的关系,电视媒介中的音乐选秀节目对流行音乐的发展与传播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将着力探寻音乐选秀节目中流行音乐的传播特征,并为流行音乐在媒介融合时代音乐选秀节目中的传播提出建议,以期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媒体传播的本质是文化传播。本文从新媒体的角度对中国的流行音乐传播进行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音乐文化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文视野中的电视谈话节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霆 《新闻界》2008,(3):125-126
让节目内容回归生活真实,将人际交流的意趣与大众传播手段巧妙结合,贴近受众生活以及以主持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的节目特质,是电视谈话节目吸引受众的重要人文内核。  相似文献   

4.
刘彬娜  张楠 《传媒》2016,(22):42-43
2005年,成都电台文化休闲广播正式上线,成为国内首家24小时滚动播出的城市电台,由此开启了中国音乐类型广播的发展之路。类型化广播是指频道不再分时段去打造不同栏目,而是集中频率阐释节目定位、传播节目文化、维护特定受众群。简单来讲,就是受众在任何时段打开该频道,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同一类别的,无需为了接收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在固定时间锁定某个固定频率,这就极大地拓宽了受众对整个频道的接受程度。据调查显示,在所有类型化频率中,音乐类广播最受听众喜爱。2015年8月赛立信常规收听市场风云榜显示,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41个城市当中,至少有一个到两个音乐频道入围各地区排行榜前五位。其中,北京音乐广播排在北京收听榜第三位,市场份额为10.4%;上海流行音乐广播动感101和上海流行音乐广播Love Radio分列上海收听榜第一位和第四位,合计市场份额23.3%;天津电台音乐广播排在天津榜单第二位,市场份额高达21.6%。探究音乐广播电台的品牌创建之路,有利于更好地推动音乐广播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可为我国其他类型化广播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工业的大背景下,商业化的主流流行音乐无法满足受众对于情感的表达。而独立音乐因其小众、个性以及多元的音乐风格,通过Livehouse、音乐节及网络传播等相对地下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独立音乐受众。本文以存在主义心理学相关理论对独立音乐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认为独立音乐创造的安全自由受保护的演出空间,开放的音乐内容及地域文化特点,使受众能够通过独立音乐的自我选择,充分表达自我情感,保持自我核心。  相似文献   

6.
刘飚 《声屏世界》2000,(12):26-27
近年来.全国各地兴办的音乐台,尽管名称各异,本质上多为流行音乐台。在广播音乐的播出种类上,流行音乐无一例外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可否认.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极具信息化、多元化、高效化的世界,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时尚、快节奏的音乐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青睐。流行音乐成为当今音乐文化的主流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广播传媒应该怎样为大众宣传高雅音乐?如何让更多的听众喜欢高雅音乐?  相似文献   

7.
姜乐虹 《青年记者》2017,(14):59-60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音乐类型繁多,形式多样,各省区市地方传统音乐都各有特色,展现形式、内容等都有差别,这些不同类型的音乐都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文化宝藏.电视媒体由于受众面广、能传播图文声音等特点,成为传播音乐文化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近几年来,从中央电视台至地方台都兴起了音乐选秀、歌手比赛等声乐节目,很多声乐节目都被打造成了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收视率高的节目多为流行音乐类的,如央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台的节目,很多地方台的声乐节目表现一般,无法很好地传承地方音乐.  相似文献   

8.
《让世界听见》是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开发的一档原生态音乐体验栏目。本文把常规收视分析与跨媒体受众研究相结合,对该节目的收视特征、节目特色、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针对节目内容生产和宣传推广提出比较实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景伟 《中国广播》2008,(10):30-32
音乐之声作为国家电台开办的大陆首家流行音乐频率,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立足时尚流行的频率特色,有效结合奥运歌曲、奥运特色栏目、奥运资讯及节目与受众互动全天直播的频率优势,明确责任、严把奥运报道的宣传口径,本着“用歌声为奥运加油,用音乐为奥运喝彩”的报道理念,实施“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0.
李猛 《传媒》2016,(6):65-66
音乐电视节目就是音乐通过电视媒体加以表达和传播,可以让受众获得视听双重享受的节目形态。在韩国,KBS、SBS和MBC三大电视台,以及许多小规模电视台,是韩国音乐节目最主要的生产和传播平台。目前,越来越多的韩国音乐电视节目被引进到国内,并受到了受众广泛的喜爱与认可,如《show champion》《Music bank》和《M!Countdown》等。2014年,央视音乐频道也开始展开国外优秀节目的引进与创新,并创办了《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等打榜类音乐节目,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以韩国电视真人秀音乐和打榜类音乐节目为例,从节目编排、现场拍摄和叙事结构三方面入手,探讨韩国音乐电视节目的特色与模式,以期为我国的音乐电视节目提供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通过对传播方式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在对农传播的实践中有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一是话语权由"媒介代言"向"受众发言"转变,在受众中产生舆论领袖。二是传播的信息直接作用于受众,让传播方式和语言与普通受众平起平坐。三是受众通过节目自我实现,用受众自己的经历代替单纯的说教。四是平衡议程设置,通过设置议程兼顾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将要走过风雨十年路,虽是遍地开花,却始终难逃千台一面、同质化竞争的魔咒,其生存空间也愈渐狭小。本文力求从理念回归、环节创新以及受众参与三个方面,分析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之所以能从众多同质节目中异军突起的原因,旨在揭示步入"全民皆星"时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广播音乐节目大部分是以流行音乐为主,主要是由专业的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来传播流行音乐,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听众歌迷,由此可见,流行音乐广播节目对广大听众的影响力跟覆盖面都是很大的。在大家收听广播节目调节身心的时候,它的传承文化的功能也慢慢地被业界人员所重视,学术界对此提出了"文化殖民"等问题,对此,大家进行了理性探讨:如何使流行音乐节目顺利运行,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主要的问题。本文主要讲的是如何在音乐广播节目中体现出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主持人的风格魅力,是指他具有的较高学识、修养等优秀的品行,加上他通晓并掌握有声语言的发声特性、表达技巧,以及对节目的把控能力,由此产生的一种为受众认可的、有别于他人的、符合主持人职业需求的一种气质和力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用音乐社会学的方法,分析流行音乐与社会观念变革的双向关系,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行音乐商品化的本质和利弊.其中着重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和阿多诺的音乐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16.
《视听界》2002,(Z1)
【出《华人音乐世界》题头各位好,欢迎收听《华人音乐世界》,请听音乐专题《新世纪,新民歌》。【出斯琴格日乐歌曲《新世纪》片段,然后压混……节目开始想声明一点,我不是一个民歌节目主持人,相反,我做了整整九年的中文流行音乐节目。我很想把今天这档专题节目做得更像一档常规节目,所以我们不会在节目中研讨“民歌的推广”或是“流行音乐的民族性”,我只想和  相似文献   

17.
一、广播古典音乐节目的三大功能 多年来,我国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一直在普及古典音乐知识、提高全民音乐欣赏水平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来,由于收听率日渐不敌流行音乐节目,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有些音乐电台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时间被大幅压缩,而播出的时间段也越来越偏。整段的黄金时间被流行音乐节目占据。是什么原因导致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收听率下降呢?  相似文献   

18.
在广播频率日趋专业化的今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依靠独特专业的频率风格,轻松时尚的节目内容,专业、高素质的主持人团队,成为音乐广播专业频率中的第一品牌。音乐之声的节目定位与其目标受众的契合,是其节目成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韩国综艺近年发展迅速,在我国也颇具影响力。《新婚日记》作为一档新创的综艺节目,是对当前生活情景类真人秀节目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众多同质化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本文将基于受众心理与视听语言,以《新婚日记》为例,分析当前综艺节目制作中的创新路径,无论基于内容或形式,创新的一点便是结合受众需求;论述镜头语言和音乐在整体上提高节目质量,形成节目特点的作用;探讨将现实性、文化性、娱乐性融合的节目趣味性,让受众愉悦身心的同时感受健康向上的精神导向。结合受众需求打开创新思维,将娱乐性和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有效平衡,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这是提高我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关键元素,也是真正有利于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20.
钟翘楚 《声屏世界》2022,(2):108-110
《再次出发韩国篇》是韩国电视台JTBC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制作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以"音乐治愈"作为节目主旨,开播以来获得广泛好评.文章旨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通过分析该节目对受众心情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和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满足,分析其成功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