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周祥 《青年记者》2016,(20):70-71
青年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主体与消费主体,而青春则生动地点缀着人生的色调与艺术的主题.伴随着电影导演对青春的反思回望、坚守蜕变、消费茫然,青春电影彰显着时代底色并踏寻着文化的足迹,了解当代中国青春电影的文化母题与价值审视,是窥视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及挖掘其价值的重要密码.  相似文献   

2.
郝君 《今传媒》2016,(5):98-99
河南作为中原大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河南本土电影也在影视文化产业中不断地寻求着创新与探索.其中,河南轻喜剧电影作为一脉极具特色的本土化影片,一直活跃在荧幕之上.其在创作过程中对故事素材的探索与尝试,以及对于河南本土幽默的独特解读与运用,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河南轻喜剧电影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如何突出重围一技独秀,是河南轻喜剧电影当前创作改革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二十年间,中国新生代电影人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他们的艺术风范、文化态度和市场探索都是中国当代电影弥足珍贵的经验。从早期形成时期的基本价值倾向来说,新生代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后第五代"电影,二是"新主流"电影。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的巨大发展,新生代电影的创作走向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呈现出一种主流化的态势,即重视主流文化的导向和市场因素的考量,向主流市场挺进,并在与市场和主流文化的协商中进行着多元化的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一份庄严的与人民的"世纪承诺".在这个极为特殊的年份,电影艺术家用镜头展现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用创作激情讴歌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创作出许多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文艺精品,《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其重要代表之一.基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分析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仪式化、符号化呈现以及现实意义,从"构建共识"到"集体认同",在此变化中对传播主旋律电影实现社会意义最大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一种用摄影机“观看”的艺术,因此电影展现了摄影机“眼中”“窥看”到的世界.看电影行为本身满足了人们的窥视欲,这使电影创作中“窥视”题材层出不穷, “窥”这一特殊视角往往也被赋以特殊摄影技法.笔者就“窥”这一话题,剖析“窥”电影行为的审美价值导向并结合实例分析电影“窥”视角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7.
陈曦 《今传媒》2014,(7):75-76,96
中国译制片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而如今,伴随着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后期技术和电影画面的重视,电影的语言和配音被逐渐"冷落",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便利下载和资源点供应促使人们对"原音原版"的追求,把译制片这个"没落贵族"逼到了墙角。学者们对此分执对立观点,有认为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译制片不会消失;有认为译制片必死,即使作为特殊门类保留也会失去市场价值。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今日,网络涌起了一批译制新秀,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草根",且不同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单一的译制电影模式。笔者试图从"网配"这个角度,对中国译制片的生存价值加以思考,寻求译制艺术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化为新主流电影.在商业类型、剧作主题、视听呈现、文化视野等方面,新主流电影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传承、突破与创新.新时代,电影创作始终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新主流电影始终在为走向更多元的文化与最广大的人民,做着自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董莉 《今传媒》2015,(1):87-89
电影自诞生起,就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世界各国都对电影艺术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中国作为电影艺术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的国家,在电影领域的生产创作中,一直都在学习吸收和借鉴欧美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受到了多种外国电影流派的影响更甚,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段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王静 《视听》2016,(11):6-8
伴随着影像生产的历史,故事片与非故事片的边界问题始终是电影理论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艺术的自由创造性与作品的社会指向性两个核心价值闪烁其间。在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的影响之下,其理论路径从本体论层面的虚构立场逐渐转移到了哲学层面的真实性逻辑。本文从影像的修辞性出发,探讨了影像艺术对类型区分的功能需求,继而提出区分的界线在于创作的艺术主张和传播语境;以故事片《饮食男女》与非故事片《家常》为例,本文在对比分析中阐释了从"修辞性"虚构到"真实性"所指的影像哲学发展与其在现实创作中和对于接受鉴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欢 《新闻世界》2011,(5):201-202
2010年,女性导演的创作格外引人注目。她们在逐步扩大创作视野的同时,关注情感与社会现实,更多地走向生活,融入宏大的社会,追求更加丰富深刻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生命的关系,其电影语言也极具个性,感性而鲜明地折射出女性导演充满张力的文化姿态和艺术个性。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女性导演继续保持着活跃的姿态,证明着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邓霄 《东南传播》2020,(1):66-68
"独立电影"的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新好莱坞"运动与美国杂志首次提出的"独立电影"概念影响着90年代以后的创作,同时深受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由于独立电影导演徐浩峰个人对武侠文化有着深厚情怀与极高追求,在故事设置、人物建构、镜像风格等方面形成独立的"作者化"表达;这种新的电影模式不仅体现了徐浩峰的个人化表达,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电影观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经过鲍特、格里菲斯等的探索铺垫,美国遵照现代工业模式建立起来的电影体系快速发展,其日趋类型化的电影逐渐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而欧洲则利用其悠久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试图开始探索一条与商业化气息浓厚的美国电影不同的艺术道路,电影艺术家们在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哲学、美术及自由与荒诞等相关美学的结合交融,意欲将电影改造提升为一种可以与传统艺术相提并论的艺术形式。本论文试以德国1920年拍摄并上映的表现主义风格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例,以电影为中心,将其置于表现主义艺术的整体范围中,探讨其哲学、艺术、美学体现,力求表现时代背景下以综合性著称的动态影像更为丰富的意蕴和更加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分别从不同的路径传入大陆与台湾,尽管日后发展道路不同,但彼此文化根基的相连与血脉的相融让两岸电影互相影响。在台湾的日殖时期,无论是在影人之间的互动来往上,还是在电影的创作、发行与放映上,大陆电影与台湾电影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产生着关联。  相似文献   

15.
郑琳 《报刊之友》2014,(3):140-141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观中蕴含着十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乌托邦精神”与导演的电影创作存在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如他所竭力推崇的真实就主要表现为虚幻与现实交织的结构模式,大量象征蒙太奇影像的使用等等。本文的研究将以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创作观念为基点,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征为途径,将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思想与电影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把他放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分析乌托邦精神与其电影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电影理论的研究就是这样一个逐步发现的"进化"史,由"电影是一门艺术"到"电影是一种媒介手段",或者各自成为一种研究视角,即分为电影作为艺术、电影作为媒介、电影作为文化等.总之,电影已经被当作是艺术、媒介、文化角色全然分开的肢解物.其实,这并不符合电影发展的实际.作为唯一依赖高科技以及高投入的艺术,在创作之初就必须考虑商业回报,所以,传播事实上就是考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浩轩 《东南传播》2012,(12):144-146
在我国现阶段的文化活动中,不同文化样式之间的融合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交融尤为引人注目。一方面,文学作为古老的文化艺术,不断地为电影创作的繁荣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创作素材。另一方面,电影作为试听兼备的新型文化艺术,其综合化、大众化的性质和日趋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文学的存在形态和审美价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文学和影视又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材料和符号系统建构的,因此,文学改编与电影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文化现象,已经涵盖了审美观念、价值立场、精神意蕴、表现方式等极其广泛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电影作品的实例分析,阐述了在电影创作中,一部原创性的作品出现后,在后续的跟进式的既有模仿又有创造的作品的艺术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种多重人生呈现,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生命力的创作模式,从而探索一种独特的艺术传播范例.  相似文献   

19.
自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以来,暴力元素就作为它的先天基因之一自然而然地嵌入在电影的各类型影像表达中。经过沉淀与提炼,含有暴力元素的电影中,发展出了一种能将暴力运用到极致,并将影片触角伸向各大类型片的电影类型——暴力电影。本文主要通过界定暴力电影的电影类型定义,梳理暴力电影的发展脉络,总结暴力电影的美学特征,结合经典暴力电影创作背景、文化环境的简要分析,探索暴力电影这一亚电影类型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挖掘中国发展这一类型电影的可能性与潜在作者。  相似文献   

20.
国际电影资料馆联会与电影艺术档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艺术档案是指在电影创作、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影片素材和标准拷贝.电影艺术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艺术档案也是研究和编写电影事业史的重要依据.对电影艺术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是电影艺术档案管理活动中"重中之重"的工作[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