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各领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成为我国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具体到"一带一路"对音乐学术研究的影响,丰富多彩的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音乐活动拉开了音乐文化国际交流的新序幕.就现状来讲,目前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界定尚未达成国际共识,在众多的学术研究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普遍,甚至是以地方利益为主导的狭隘之思,严重制约了"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健康发展.对此,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在成功出版《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一书后,再次出版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一书,成为"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的"双珠",全面记录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之魅.  相似文献   

2.
以档案展览为抓手,做好海上丝绸之路特色档案的建设及开发利用,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展览网络信息资源,探析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存在的问题,阐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特色档案展览工作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及应主要抓好的五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3.
广州亚运会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的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为广州文化产业的开发策略建立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其主旨是从视觉文化产业的角度,以亚运会为契机,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在充分认识时尚文化消费规律的基础上,倚赖现代传播手段,推动"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宝贵历史资源更有效地进入体育竞赛、区域旅游、图书出版、影视制作、动漫产业、城市营销等产业,并以此促进各行业资源的改革、竞争与整合。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赋予了古老海上丝绸之路以新的意义与生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地民众宝贵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也是广播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广大广播影视创作者应抓住国家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等优势,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广播影视创作工作,有效推动"海洋强国"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决策,陕西广播电视台借助资源和区位优势,联合中省级媒体,策划实施了大型文化历史穿越全媒体活动《丝绸之路万里行》,以活动矩阵带动节目集群,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探索了"文化先行"的路径,推动了"媒体外交"的突破,创新了"全媒体融合"报道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福建被确定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传播福建的优秀文化,促进世界人文交流显得尤为重要。VR技术的出现使福建优秀文化的传播有了一条新途径,"浸入式"体验的传播方式使得福建优秀文化更加具备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具有起始年代早、时代跨度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存较好等特点。本文在明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时间框架和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划分为港航遗存、外销品生产基地、文化交流遗存、海神信仰建筑、海防设施等六类,并在文化线线的视角下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整体价值、功能价值和交流价值进行了扼要概括。  相似文献   

8.
"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趣由来已久。1913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首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他在其所著《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1954年,我完成了个人的首个研究成果——《南海贸易:南中国海华人早期贸易史研究》。由于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丝绸之路"更多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学界对"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档案工作者应积极作为,全方位、多形式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探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特色档案的意义、内容及其特点,以广东湛江为例,对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特色档案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指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特色档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者,城市将厚重的文化积淀成无形的内涵,博物馆又通过有形的遗存传递具有城市内涵的博物馆表达。伴随博物馆公共性的加强,博物馆通过展览在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品牌化推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常州博物馆在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以"中国龙文化特展"为媒介,通过对展品价值的多元化解读、对城市历史的延续性阐释、对城市内涵的多角度赋值,对文化品牌的认可度考量,为打响龙城常州城市文化品牌贡献了助推之力。  相似文献   

11.
于钦密 《传媒》2017,(24):70-71
当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连接中外、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宏伟构想,承载了一众国家繁荣昌盛的梦想.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一带一路"纪录片充分彰显了这一时代主题,并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化载体、文艺形式和传播媒介,逐步形成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文化传播.同时,纪录片内涵丰厚、生动形象、诉求鲜明等优势,能够吸引全球受众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可以说,"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强化国际话语权、弘扬民族文化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 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本书基于《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有关"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传奇式的交流史,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权威之作。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展现了东西方文明以两条丝绸之路为纽带碰撞、融合的宏阔场景,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影响,对习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对丝绸之路这个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历史概念与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关系,做出了学理性阐释。  相似文献   

14.
促进两岸经济文化全面对接融合是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区正是文化、社会及经济交流融合的重要平台,社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新生长点。鉴于此,文章以闽台为研究视角,具体分析了福建和台湾的社区文创产业发展状况和差异,进而总结了两地社区文创产业合作现状和局限性,以此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中两岸社区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结合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的推进,陕西又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图书馆将丝绸之路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开发建设成融文字、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资源库。  相似文献   

16.
"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渊源,为石狮注入了源远流长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17.
特别推荐     
《档案时空》2016,(12):1-1
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和东盟国家时提出,为加强中国与欧亚国家、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顺应世界潮流、繁荣地区经济、促进文明交流的重大国家战略。这条文明走廊上汇集着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明古国的各种形式的档案资源。《国际视野下的"一带一路"档案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从经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文物展"是目前中国博物馆界很响亮的一个品牌。处在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以"丝绸之路"为特色的文物资源内容十分丰富。近几年甘肃省博物馆以专委会为平台,竭力打造"丝绸之路文物展"的品牌效应,为推动甘肃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利用大型节事活动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手段,可采取以下策略:主题事件的战略目标和城市发展品牌战略要统一,大型活动与城市文化的协调与渗透,通过公众人物与热点事件吸引注意力,借助多元化媒体手段进行传播.近年来厦门会展节庆活动众多,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厦门的大型节事活动可以运用结合城市发展战略、凸显地域资源、传播城市文化、借助媒介事件等策略来提升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20.
蔡梦虹 《青年记者》2017,(17):123-125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东盟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10月底,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并明确强调要加强人文交流.在当今世界形势下,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到达一个新的转折点,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未来人类新的文明将是由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携手共创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将为中国以及丝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传播和世界人类文明的重构带来历史性的机遇.历史上,中国优秀的茶文化、丝绸文化、陶瓷文化等曾一度领先于世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将推动中华文明在丝路沿线各国乃至全世界的再传播,进一步推进世界人类文明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