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真实性更多地涉及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报道,而新闻娱乐化专注于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与技术化。在全民狂欢的大众传播时代,电视新闻娱乐化使电视新闻节目渐渐失去了"新闻真实性",如何平衡电视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的泛娱乐化现象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流行起一种"娱乐化包装"的潮流.所谓"娱乐化包装",简单地说就是把大量非娱乐题材的新闻内容,用娱乐或接近于娱乐的手段表现出来,以期达到既传播新闻信息又娱乐观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传播全面繁荣,中国传媒业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催生了泛娱乐化的热潮.当低俗、失真全面渗透到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娱乐新闻逐渐在社会转型中迷失,尤其在对公众人物的报道中呈现出盲目炒作、断章取义的伦理弊病.本文从极具典型意义的"宝马离婚案"入手,浅析当前媒体娱乐新闻报道中公众兴趣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价值博弈,批判其中蕴含的伦理失范现象,并呼吁娱乐新闻的媒体责任,以期为当代娱乐新闻的伦理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闻娱乐化"是指伴随大众化报纸的兴起而在大众媒介中出现的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即为了迎合受众娱乐的需求,一些媒介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过分注重新闻的娱乐功能,形式上追求新闻的故事性、吸引力,以致模糊了新闻与娱乐的界限.它是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也是整个传播环境泛娱乐化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5.
通常来说,大众对于相同的事物的判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对这些判断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种价值判断被大部分人所认同,那么我们就把这种价值判断称为主流价值观。然而,由于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渐渐弱化了新闻传播的深度,致使新闻所承载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受到很大阻碍。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泛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一下如何实现主流价值观在新闻中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通常来说,大众对于相同的事物的判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对这些判断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种价值判断被大部分人所认同,那么我们就把这种价值判断称为主流价值观。然而,由于泛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渐渐弱化了新闻传播的深度,致使新闻传播所承担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受到很大阻碍。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泛娱乐化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以下如何实现主流价值观在新闻中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7.
刘漾波 《今传媒》2016,(1):156-157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日益呈现碎片化趋势,其中,媒体的碎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传播时空环境、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在碎片化媒体环境中,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遭遇一定程度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面临解构、传统文化沦丧、文化泛娱乐化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媒体碎片化特征,进而分析媒体碎片化对民族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最后就这一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旨在引发各方思考.  相似文献   

8.
陈卓 《新闻传播》2023,(18):77-79
本文立足于新媒体传播广泛普及的现实情况,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新媒体传播对新闻价值取向的影响。就积极影响而言,新媒体传播促使普通公众逐步成为新闻价值的判断主体,进一步保证了新闻的时新性,并能够更多元地反映不同利益主体价值诉求。从消极影响来看,新媒体传播也带来了“泛娱乐化”、虚假新闻泛滥及缺乏深度报道等问题。最后,从加大公众关注热点事件报道力度、抵制“泛娱乐化”与虚假新闻及做好深度报道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岑 《新闻传播》2010,(5):118-118
几年前新闻的播报方式逐渐转变为说新闻之后,其轻松、自然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广泛的认可.它开启了新闻娱乐化的先河.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但是.电视新闻的泛娱乐化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降低了观众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将对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娱乐化在媒介的新闻实践中从未停止,"新闻娱乐化"在学者对它的不断批评和指责声中,成了当代新闻实践领域最突出的现象之一,甚至成为了大众传播媒介一种常态化的新闻制作手段。它不仅微观地表现在某个新闻产品中,也催生了新的新闻产品,甚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突出重围,成为一种新闻处理手段和新闻传播策略,在形式上,丰富娱乐化的新闻表现手法;在内容上,增加娱乐性内容在新闻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随着具有快网速、低时延、高稳定性的4G网络时代到来,以及伴随影像成长的一代成为消费者的主流,国内外移动微视频社交应用得以迅速崛起。而基于移动微视频社交应用的个体表达也具有碎片化的内容与传播、去中心化后的开放与自由、生活场景中的草根表达等特征,在移动微视频社交应用激发了用户表达的热情与创造力,提供了娱乐的平台,促成了公民新闻兴起的同时,泛娱乐化、碎片化、琐碎的表达也让其在"娱乐至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2.
尚勤 《东南传播》2011,(12):85-87
微博信息正在以“碎片化”的形式和海量化的规模进入大众传播系统中,微博的社区化更是加强了信息的精准传播。而微博的社区化对新闻讯息的把关控制、传播内容、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和受众都带来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社区的传播结构及机制的分析,从而探讨微博社区新闻信息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影响全球的社会文化思潮,消费主义的影响正日渐渗透到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传播领域正在出现消费主义趋势,表现为新闻传播内容的娱乐化倾向以及传媒经营管理中的拜金主义特征.新闻传播应该是信息的传播者、环境的监测者,社会的守望者,这是新闻的基本法则,但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这种基本法则正在面临危机与挑战.消费主义新闻倾向目前已进入中国的大众传媒,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坚守新闻的守望精神,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张娜 《当代传播》2012,(2):47-48,51
媒介时代,泛娱乐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娱乐与政治这两个力量悬殊的字眼,在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文化的政治经济语境中,在大众传播平台上,权变出种种新的形态。本文对政治传播泛娱乐化的种种表征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发现娱乐民主旗帜并不能掩盖政治经济因素的操纵,政治新闻娱乐化也不过是政治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变通之策,而政治秀的活跃则流露出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博弈中的政治冲动。  相似文献   

15.
娱乐性新闻是社会信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片面地将娱乐新闻传播形式套用到更广泛的新闻传播中.则违背了新闻的传播规律。新闻泛娱乐化现象既限制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多样性.也妨碍了大众媒介的其他社会功能的发挥.即使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一定范围和数量的接受群体,这种结果也只能是暂时的.并有害于媒介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殷力 《新闻窗》2010,(2):85-86
广播电视最大的社会功能为新闻功能和娱乐功能,而媒体娱乐经济商业化的市场运作为其带来了比传统新闻更大的利润,于是中国的电视界纷纷将娱乐作为其最大的生存发展支柱。眼下,娱乐在电视媒体大行其道,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中,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危险的,乃是电视新闻泛娱乐化的潮流。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应如何发展,如何避免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走向庸俗化?是摆在电视新闻人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泽琪 《新闻世界》2010,(8):221-222
近年来,娱乐新闻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娱乐新闻满足了受众的精神需求,为受众提供娱乐、缓解压力。同时娱乐新闻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社会观,影响先进文化的传播和社会氛围的营造。因此,娱乐新闻必须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国银 《新闻界》2005,(3):110-110,132
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众传播领域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传媒内容却越来越“软”,娱乐化成了席卷全球的传播潮流。日本著名传播学家竹内郁郎曾言,大多数传媒信息的90%为娱乐信息,①而威尔伯·施拉姆也看到了娱乐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份额,“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②而我国大陆自从90年代以来在市场化浪潮的推动下,媒介传播的大部分内容都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倾向,在传播的形式上注重传受双方的交互性,…  相似文献   

19.
刘希阳 《新闻传播》2009,(11):109-109
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媒体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新闻改革的一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增加了受众对报纸和电视节目的关注度。但是,在新闻娱乐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表现为泛娱乐化使新闻失真,与新闻的严肃性、权威性相悖:把娱乐化等同于庸俗化,降低主流媒体的格调,影响了新闻的公信力。如何做好新闻娱乐化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在新闻娱乐化的实践中,应当把握好几个原则.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使其发挥正面效应,尽量克服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连接网络,我们都能发现新闻的传播型式、传播内容、以及传播环境都有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新闻国际化、新闻地方化、新闻大量化、新闻多元化、新闻及时化、新闻深度化等。社会在进步、受众群在提升、媒介科技在创新,但是载体承载的内容质量却在下降。这个有趣的现象到底是压力社会的娱乐需求还是新闻人和受众对新闻的认知误差?新闻娱乐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驱使力和影响力?我们从台湾新闻文娱乐化的现象来了解这样的扭曲现象会带来什么社会效应,再反观中国大陆的新闻媒体现状,反思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