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代谣谚文化异常丰富。谣谚作者除下层民众外,还有儒士、官吏、学生、大官僚以及谶纬家、政治活动家。其创作动机除民众用谣谚客观地表达所思所想、传播生活经验外,也有一些人比附或伪作谣谚另作他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社会谣谚承担着记录古代社会发展轨迹、彰显人们生活习俗、传播历史文化的重大作用。舆论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语言传播形式,与谣谚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中,笔者将对以上提到的几种传播特征进行详细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吴鹏霄 《兰台世界》2009,(10):59-60
在三国时期,民众利用谣谚表达其对时政大事的关注。这些谣谚表现出了百姓的参政议政意识、对贪官污吏的抨击以及对时人的品评,这对三国时期的政局起到了正得失以修善政的作用,并且在文学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时期,民众利用谣谚表达其对时政大事的关注.这些谣谚表现出了百姓的参政议政意识、对贪官污吏的抨击以及对时人的品评,这对三国时期的政局起到了正得失以修善政的作用,并且在文学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谣谚与其被视作古代社会的新闻,不如被认为是古代社会中内容丰富的社会广告更加恰当.尤其是古代社会中流传着的大量的时政谣谚,在当时往往发挥了政治广告的强大宣传鼓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民间谣谚与社会舆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兴平 《新闻记者》2002,(11):18-20
近年 ,民间谣谚作为一种民间舆论形式 ,在急剧转型的当代社会广为流传。从一开始的口耳相传到见诸报端 ,再到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络 ,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和流传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它反映的是民间社会对复杂、敏感的社会政治现象的群众性评价 ,对它的关注和研究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民间谣谚的界定及其本质这里的民间谣谚 ,并不针对社会上无足轻重的个人私生活或个人事件 ,而是关于社会某些公共事务和突出问题的舆论和评价 ,它反映的是普通民众对转型期社会政治现象的评价和态度。其内容往往与社会政治生…  相似文献   

7.
谣谚,是当时社会上口耳相传的一种通俗的、便于记忆的歌谣、俗谚,是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本文所着重讨论的是政治谣谚。政治谣谚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学形式,更重要的,它具有十分严肃的政治内容,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舆论形态,它不仅有着来自民间的鲜活流传形式,还传达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信息。  相似文献   

8.
王凯旋  李阳 《兰台世界》2012,(21):21-22
本文意从直接反映百姓心声的谣谚入手,从社会生活的下层着眼,自下而上考察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在社会中的影响以及在科举选官制度下民人的社会心理变化,以期对科举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全球网络传播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探讨全球网络传播的理论历史背景、特点和模式,试图揭示网络传播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全球主义”这一当前全球传播中的强势意识形态进行剖析和批判,并对中国网络文化和网络传播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传播虚假化、低俗化、恶俗化成为了一种显性常态,不断地受到诟病与质疑。当人们把批判的目光转向新媒体的弊病之时,媒介素养教育被提上了日程。媒介素养作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刻度与标尺,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新媒体文化传播语境下,开辟媒介  相似文献   

11.
第四代文化——网络文化的兴起给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方便。在全球化语境下,网络文化有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对自我有正确的理解,了解传播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美国传播批判研究存在的张力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关注了美国本土传播批判研究状况,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观点之于美国传播研究的地位与差异,分析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种路径下美国传播批判研究存在的张力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关注了美国本土传播批判研究状况,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观点之于美国传播研究的地位与差异,分析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种路径下美国传播批判研究存在的张力原因。  相似文献   

14.
袁菲 《采.写.编》2021,(5):113-114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网络文化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传播主体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传播策略,抓住全媒体时代为网络文化传播工作带来的机遇.本文在对网络文化及其传播特点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全媒体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促使网络文化传播工作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使网络文化传播成效得以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流言”、“讹言”、“民谣”就被视为重要的民间舆论而纳入了统治者的视野。《古今注》上说,尧的时候,就在路口设“诽谤之木”,让人书写意见;春秋时期,更有“采风之官”收集民间谣谚以备咨询。  相似文献   

16.
赵艺玲 《视听》2016,(6):144-145
网络流行语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是网络世界中流行的语言话语体系。从最初的娱乐恶搞到时下对公共事件的暗讽和批判,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无不是一个流行替代另一个流行。作为一种草根叙事艺术,它明显带有娱乐性、调侃性、批判性以及狂欢性。本文阐释了网络流行语的基本分类和生产方式,探析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以及可能存在的隐性收编。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网络人群逐渐壮大,网络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网络化”日益高涨的发展趋势,高校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凸显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结合网络时代背景,分析了网络语境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于高校网络语境下的红色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路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周宁在其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中延续了萨义德一曼海姆的知识批判进路,在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中剖析了西方在生产、复制和传播特定“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意识形态或乌托邦的思维模式,以及由此体现的西方霸权在垄断和控制全球形象生产和传播网络中的突出作用。在此批判的基础上,周宁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首先是让文化研究与国家权力联姻,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某种特定的国家形象,将这种国家形象变成该国文化战略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表情包是产生于互联网语境下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将语言、图像、动作等元素融合,大大提高了话语表征的传播效果。网络表情包具有丰富的视觉特性,其使用体现了视觉碎微化的特征。用辩证批判的观点看待当前表情包及文化流行行为,表情视图的传播既有积极意义,如表情包的生产与使用能让青年群体不断产生自我情感满足、群体认同、社会安全感等情感能量,同时也要深虑当表情包极度泛滥时所带来的解构主流文化、消费与娱乐至上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哈特的著作基础上,本文重点关注了美国本土传播批判研究状况,分析了法兰克福学派前后期代表人物在传播研究上所持观点的差异,以及文化研究在英国与美国关注视角的区别.总结了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传播批判研究的异同.最后,整体对照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种批判路径的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