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不是专业化的传媒组织,但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博物馆的传播类型以大众传播为主,是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等因素相互作用的集合,传播各环节都受到不同的社会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传播者和受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双向(乃至多向)的信息传播,传播效果也作为这些要素和环节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受众反馈"是体现传播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从传播学的理念与过程入手,强调受众反馈在博物馆传播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让学者更加注重观众接触展览媒介的"使用"动机与"满足"过程的学习体验,据此提供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博物馆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超越了馆舍的局限,更多地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目前,国内对博物馆功能的探讨集中于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实践层面集中于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宣传功能等的研究,而对于博物馆传播效果和模式的分析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功能在社会层面的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模式和效果的研究,以受众、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跨文化的交流等作为思考博物馆功能之时的核心问题,探索博物馆作为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沟通的媒介;在理论层面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探索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模式,探求社会文化的因果关系,在社会实践层面探讨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与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之间的解释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应当在文化养老的进程中被赋予更重要的角色。相较于将老年群体视为博物馆的“服务对象”,选择“服务者”的视角,围绕着老年志愿者这一群体,探讨博物馆志愿者身份对老年群体带来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山东博物馆为例,对长期在馆内提供服务的老年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通过扎根理论的编码逻辑开展质性文本分析。结果显示,受访者分别从动机、行为、体验和反馈四个维度来塑造她们对博物馆志愿者身份的认知。这一结果为拓展博物馆服务老年群体的方式提供了来自实证层面的证据,有助于重新思考博物馆在老龄化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出现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已是必然之势。新型的社交网络媒体微博,因其具有传播迅速、受众范围广泛、即时互动性强等优势,成为现代博物馆展示自身形象、吸引游客的重要平台。本文选取了我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为研究对象,对其当前在新浪微博中的页面设置、微博内容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力求得出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策略,为其他博物馆的微博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向来被视作是进行文化、历史、科学方面教育的极佳场所.同时,作为新闻与传播研究的一个分支,博物馆和展览传播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开放地接纳传播领域的相关理论.本研究以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园林"特展为研究对象,采用个体采访的质化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受众对展览的观感和理解,从而揭示在博物馆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以及促进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和听众、观众是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正是这对矛盾运动推动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受众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环流中的半环。受众对广播电视的信息反馈,是对传播活动的最有效的支持。没有这种反馈,或者广播电台、电视台不能通过科学的方式获得这种反馈,其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广播电台、电视台不理睬受众的反馈,那么正常的传播活动就会终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受众是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不断地满足变化着的受众需求,是广播电视的天职;满足受众需求的程度如何,是考察广播电…  相似文献   

8.
作为电视媒介主要节目类型的社教节目意在向受众传播和提供各个方面、不同领域的系统化知识信息,完成对受众的校外再教育,实现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历史延续。因此,最大范围受众综合素质、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判断社教节目传播效果的硬性指标。本文拟以第十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综合素质的考核情况为反馈和参照系,对时下电视社教节目的传播行为进行考量和批判,指出现实工作中的失误与偏差,以求“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相似文献   

9.
媒介技术的变革创造了多样的文化形态,让博物馆成为不局限于实体空间的文化景观。当展示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参观"博物馆。这种文化的"远距离影响",让展览的观众群体变得无限大,使博物馆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与特征。对博物馆传播效果的考察是观众研究的核心,属于典型的媒介效果研究范畴,用以证明博物馆是否夸大了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如何认识这些媒介的影响对象?传播学的"受众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观众研究历史与研究方法的回顾,概括出不断发展变化的博物馆观众研究领域和视角;在大众传播学经典范式的指导下,为考察特定环境和媒介供应方式下的博物馆传播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用受众概念指代一般意义的观众,关注他们对意义的主动获取与积极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受众导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春梅 《传媒》2018,(7):90-91
传统媒体时代,音乐传播受媒介性质所限,存在诸多缺陷.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为音乐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受众反馈、受众参与变得更加简单,这也提升了音乐传播的效果.本文认为,在新媒体时代,需要建立以受众为导向的音乐传播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博物馆传播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根据受众对于传播媒介、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需求的分析,本文提出:多元化传播是当代博物馆自身功能变革与发展的内涵要求,更是博物馆应对外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于博物馆传播特征、受众需求和博物馆多元化传播案例的分析,探讨了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传播的多元化需求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传播是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和影响的双向过程,反馈是受众参与传播活动的主要方式,凸显了受众的主动性的一面.新闻传播在中国是充满政治宣传意味的严肃活动,而在当代新闻传播之中却出现了富有博彩意味的一个新现象:新闻反馈与有奖参与、抽奖等博彩活动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博物馆》2023,(S1):86-87
<正>潍坊市博物馆“1423多位一体”志愿者公益思政课服务,将“尽善服务尽美潍博”作为服务主旨,以人民为中心,牢记使命担当,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能,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围绕重大时间节点,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强,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受众增强文化自信,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陆敏 《新闻界》2012,(21):31-35
本文将关注点放在以电影为介质的跨文化传播中。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展开分析并阐述了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的"谁在说","怎样说",以及"说了什么";进而深入到电影的受众反馈中,进行受众文化心理分析,探究有限样本所能呈现的传播效果。研究最后探讨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电影如何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是文化机构,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社会发展和文明发展的程度,是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符号,也是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平台和沟通渠道。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器物仿真等先进科技层层迭起之时,如何使博物馆将更多有效信息传递给受众且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值得持续研究探索的议题。城市景观与电影叙事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影像素材对于社会空间的刻画和想象,常常成为现实物理空间中实物的未来发展方向。文章聚焦于深嵌技术与社会环境变革中的博物馆场域,梳理相关"情景化"理论的同时,也结合影像文本进行路径和策略分析,为博物馆情景化的思想观念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为前提,体现出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主阵地开展志愿服务的特殊性。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需要推进博物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进程。博物馆志愿服务在专业化上具有其他领域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博物馆具有资源的丰富性和社会教育的特殊性。为此,需要在结合志愿者专业背景与博物馆特色,引进专业管理方法,聚焦博物馆主业开展志愿服务等方面探索博物馆志愿服务专业化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决定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我们可能已经明显地感受到,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影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影视媒介消费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业余时间,成为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决定其文化消费的方式。受众的文化素质不同,其选择文化消费的方式也不同。受众素质直接决定着影视艺术传播的效果。受众素质是构成影视艺术传播环境的特殊要素。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范围、传播的场景等,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素质,尤其是影视艺术传播,受众素质是决定影视艺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凤全 《记者摇篮》2009,(7):116-116
一档好的栏目离不开观众的积极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是传播活动的“上帝”,他们的认可和反馈是实现传播活动价值并获得宣传收益的基础。受众的评价和对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检验传播效应的主要尺度。因此,主持人应该看到观众的需求,保证他们在传播中享有一定的主动权和表达权,从而使二者的互动达到优化状态,从整体上提高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受众与传播者这两个概念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主体而存在,两者之间是“共生现象”,而不是传者主宰受众。随着“反馈”概念的引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因此,对受众的研究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理论,旨在强调受众本位的回归,并在传播实践中尊重和保护受众权利。  相似文献   

20.
杨琳  陈燕 《现代传播》2018,(4):130-134
运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大众传媒对于关天经济区信息传播及区域内受众反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媒体对关天经济区信息传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从传播效果、实际影响、受众反馈等方面来看,传播效果不理想,传播有效率低,需要进一步顺畅传播通道、整合传播,利用媒介信息传播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塑造区域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