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的走红引发大陆电视综艺节目的魔术潮。一时之间,电视荧屏出现了许多魔术类综艺节目。本文试对现阶段的这些节目加以分析,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解释这一最新电视现象。  相似文献   

2.
当电视遭遇魔术——剖析2009年魔术类电视节目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纵观近十几年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从2009年魔术类电视节目热的现象入手,分析魔术类电视节目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求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继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带起收视狂潮之后,目前电视上又掀起了新的收视热门现象,即"跨界"类综艺节目。这类综艺节目中以非专业人士与专业人士搭档,共同完成某一专项工作,其中以明星跨界最为普遍。各大卫视都陆续推出了此类节目。然而,满屏的"跨界"类综艺节目在带来希望与创新的同时,其发展的稳定性与长远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2013年起,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呈现出了爆发式井喷的景观,这也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以展示软性欢愉的综艺节目之林中,最近两年,三类别样的"硬"主题综艺节目异军突起,不少代表性节目颇具现象级节目的资质,这不仅使得中国电视综艺的性格更为完整,也深刻地建构了社会文化生态。由是,呈现强健的军旅类综艺节目、探问神性的科学类综艺节目、记录现实的医患类综艺节目,成为中国电视综艺大时代的注脚。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电视荧屏上,选秀类综艺节目、明星访谈类综艺节目、益智类综艺节目、生活服务型综艺节目、生活体验型综艺节目……可谓类型众多、喧闹非凡,这些节目在本文中,会根据参加节目的嘉宾身份不同而被分为"明星秀"节目与"造星秀"节目,实际上都属于真人秀节目.  相似文献   

6.
蒋晓平  房澄 《视听界》2004,(4):45-47
情感类电视节目是电视综艺节目本土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它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与民众基本人性之中,代表了一种正面、客观、积极地反映并弘扬社会现实、社会文化、道德人伦及基本人性中真、善、美的电视综艺节目制作理念,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大众生活、关怀大众心灵的电视综艺节目,满足了社会转型期民众的内在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其体现的真实电视原则和民众性特征为电视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预示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自从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魔术节目<魔手神采>走红后,电视上的魔术热潮正在全国蔓延.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不同类型的魔术类综艺节目,如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团>、东南卫视的<全民大魔竞>、安徽卫视的<星光魔范生>、贵州卫视的<魔术空间>、浙江卫视的<更生更有戏>等,给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8.
数十几年间,以"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为代表的综艺节目逐渐占据了中国媒体的黄金时段。对于国内的这些电视综艺节目成功的原因可归结为其敢于借鉴美国和韩国等国的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与内容,敢于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石丹 《传媒》2018,(9):41-42
近几年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数量全面爆发,传媒领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唱衰电视"的大背景下,2017年中国电视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做了强有力的回应,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节目同步发力,各大卫视与视频网站制作无论在体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骄人成绩,制作出了一批具有"综艺+"模式的优秀节目,并且在慢综艺、文化类等类型中寻找新的节奏,承担起作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因此,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视角下,梳理2017年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脉络,并分析目前电视综艺节目在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传播与引导过程中的文化转向,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体系逐步成熟和受众对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认同,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过晚,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与国外的同类节目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笔者通过对天津地方台播出的地域特色的电视综艺节目以及我国当前电视综艺节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办好电视综艺节目得出一些启示,仅供同行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1.
王鑫 《新闻传播》2023,(16):149-151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不断出现在电视荧屏之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收获了观众的大量好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节目制作和创新时紧紧围绕融媒体时代传播的话题性、多元性与适应性有关。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特征及效果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2.
从“表演”(晚会)类到“游戏”类再到“益智”类,直至“真人秀”的大行其道、内地电视综艺节目的演变历程,是对大众文化不断靠近的进程.是大众传媒和资本市场相互作用日益加强的过程。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作加剧.规模复制和商业因素不断渗透到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与内容中.汇成电视节目的消费性内涵。娱乐性、审美性以及受众的情感表达也在不断突破传统文化的限制。媚俗化倾向明显。  相似文献   

13.
潘平 《声屏世界》2003,(12):33-34
对于电视的传播而言,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娱乐和社会教化的需要。随着电视综艺节目制作技术和制作水平的提高,目前综艺节目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娱乐性与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传真性、纪实性、国际性的多元并重。综艺节目这一发展潮流十分明显地体现着大众传播的流通功能,使电视文艺在整个大众传播体系中日益具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电视综艺节目传播过程是大众传播中一种良性循环的交流过程世界上任何一种实物都处于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之中,由此达到一种平衡。从电视综艺节目的流通过程来看,它是一个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  相似文献   

14.
缘起 《视听界》2009,(3):11-11
2009年央视春晚火了刘谦,还带火了一个行业。各电视台纷纷推出魔术类综艺节目,湖南卫视、安徽卫视、东南卫视先后推出魔术真人秀节目,之后,央视也加入了魔术大战,推出了《魔法奇迹》。一时间,处处演魔术,台台播魔术,继“选秀潮”、“K歌潮”、“明星跳舞潮”之后,内地荧屏一窝蜂进入“魔术时代”。  相似文献   

15.
电视综艺节目是当今电视媒体非常重要的节目类型,其发展已进入瓶颈时期,克隆化、同质化成为电视媒体人必须解决的问题。2011年5月,深圳卫视一档全新的怀旧类综艺节目《年代秀》的开播,无疑让电视受众、电视媒体人眼前一亮,在栏目的策划中通过对代际元素的合理运用,可以让不同年龄阶段的电视受众在节目中找到各自的情感共鸣,有效解决了电视综艺节目仅为年轻人制作的问题,扩大了受众范围。它的开播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新的节目形态,有效地解决了电视综艺类节目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邹欢芳 《出版广角》2016,(19):85-87
从2014年开始,电视喜剧综艺就成为电视节目创作以及喜剧创作的新常态.喜剧综艺作为喜剧艺术与综艺节目相结合的产物,其首要特性是电视性,当下综艺节目中所广泛使用的制作模式、纪实片的拍摄方法以及与观众互动等因素都体现了这种电视性.与电视媒介的结合促使多种喜剧类型得以展现,使创作力量多元化,并推动了喜剧艺术商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媛 《传媒》2017,(21)
一部文艺作品是否为优秀作品,取决于其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电视综艺节目要践行这一标准,必须在服务人民、发挥公益功能上有所建树,将公益引入综艺,让综艺变得更有意义.中央电视台《等着我》、安徽卫视《全星全益》、江苏卫视《远方的爸爸》、东方卫视《妈妈咪呀》、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等五档电视综艺节目(以下简称"五档节目"),于2016年2月在央视《新闻联播》中受到褒奖,被冠以"电视综艺节目开启公益模式"的美誉."五档节目"弘扬优秀传统以守正,开拓发展有创新,是近年来迅速涌现出的大量具有公益属性的电视综艺节目的杰出代表,为日趋同质化的电视综艺节目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如何使电视综艺节目在公益情怀中生辉,将其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出来,"五档节目"提供了多方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歌唱类综艺节目是电视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节目制作水平和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优质的原创节目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和支持.文章以北京卫视推出的原创音乐综艺节目《跨界歌王》为例,从节目形式、选手选择以及受众心理等方面剖析了其成功的原因,并对我国歌唱类综艺节目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每一档失败的电视综艺节目一定存在着属于这档节目独有的失败之处,但是每一档成功的电视综艺节目在节目即使内容上不相同但在电视节目形态上一定或多或少存在着相类似之处。因为节目的根基与起源点是一致的,通过对中外优秀谈话类节目和真人秀节目中成功案例的简要论述与分析,浅析中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一脉相承"和"各具千秋"的形态特色。  相似文献   

20.
董蕾 《采.写.编》2023,(12):96-98
近些年,我国电视荧屏上涌现了大量优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也契合现代受众的文化审美需求。现如今,我国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发展中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一定挑战,因此有必要对文化类综艺节目进一步创新。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特点,然后从制作和传播两个层面出发,探究具体可行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