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6,(12)
实时传播技术让"用时间消灭空间"已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信条","时间完胜空间"的背后反映出传播技术演化过程中时间逻辑的胜出。然而,从空间的视角考察,实时传播技术消灭的恰是"时间"自身,"空间"不仅没有没消灭,反而更加凸显。本文从传播学对传播技术演化时间逻辑的"偏好"、"空间"维度审视传播技术演化的正当性、传播技术演化史中媒介对空间的依赖、实时传播技术与"空间"维度的"复活"等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全面、客观地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理论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播学自20世纪初创立以来,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本文从传播技术与传播理论的关系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历史考察。研究发现,伴随传播技术发展演变的传播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印刷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开端——大众社会理论;电子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发展——有限效果范式和传播文化理论;数字传播技术与现代传播理论的趋势——媒介融合理论。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标志着现代传播理论的一次范式转移,而每一个新的范式都与传播技术的演进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国际化、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突出表征。强有力的对外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根据传播学理论,文化的差异越大,就越需要多样化的传播空间,越需要准确、完整、理智的传播载体呈现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丁未  张国良 《现代传播》2001,34(6):11-16
"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 gap 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5.
当今,国际化、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突出表征。强有力的对外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根据传播学理论,文化的差异越大,就越需要多样化的传播空间,越需要准确、完整、理智的传播载体呈现文化的多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传媒消费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现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媒体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可以从社会学、传播学、法学等多学科背景去评估传媒消费主义概念,从历史发展、社会经济、心理学、人性论、媒体功能、传播理论和法的维度去考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2019年刊载于两岸四地学术期刊中的传播学研究,由八位研究者共同参与文章的收集与筛选,筛选标准主要是文章的问题意识、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发现与创新等,兼顾主题聚类,最终将遴选出的文章分类整合成以下十个专题并简要论述,分别为:传播思想史与传播学在中国、重新理解"媒介"、媒介考古与知识革命、传播的空间实践、自我表露与数字隐私、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数字劳动、经典效果理论研究、政治传播的情感维度、听觉文化研究、互联网历史与记忆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长松 《编辑之友》2016,(11):58-63
文章认为空间是传播技术演化的一个重要维度,运用文献分析与思辨推理的论证方法,从“空间”的“原初地位”,传播学的时间“偏好”,媒介对空间依赖的历史表征,以及当下移动传播技术对“空间”维度的“复活”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深入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传播学在我国的兴起和网络传播的日益复杂化,社会网络分析在传播学中的应用也逐渐丰富。目前,社会网络分析在新媒体传播、国际传播、政治传播、复杂网络、网络舆情、社会资本等传播学维度中都有着广泛应用。总体来看,社会网络分析在我国传播学的应用呈现出研究领域较为集中、研究同质化相对明显、语义研究比重增长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鲁从阳 《新闻知识》2001,(12):14-15
10月18日到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研讨范围为传播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创新;传播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播与全球化;WTO与中国传媒;网络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新世纪新闻传播大趋势等重要课题。大会提交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几乎涵盖了当今传播学所有领域,并且集中探讨了时下许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下笔者将从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传媒战略三个层面来对本次大会进行述评。一、传播理论研究:务实和转型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的…  相似文献   

11.
媒介化社会是人人皆有的生活体验,是从媒介研究视角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一种宏观概括。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作为一个预设前提,社会的媒介化是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媒介化社会的内涵,也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构成挑战。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人类传播活动当作仪式纳入到研究视野,启发我们寻找新的研究路径,这可能最终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2.
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微信是由互动而引发的扩散传播,藉由人际传播的链条实现传者身份的变换,同时形成个体对个体传播的"微"渠道,但其传播效果是否受到了人际关系的局限?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传统的集中传播方式渐渐地被分散,新兴的微信是否分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共同体,家庭既是一种关系也包含着空间结构。家庭关系是个体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家庭空间是个体走向社会前最早接触的传播空间,家庭与传播有着天然的勾连。传播是日常生活实践的主要内容,它贯穿了家庭从建构到消解的全过程。但就家庭成员个体而言,发生在家庭中的传播活动是个体走向社会化的预演,对个体的社会生存至关重要。研究家庭传播是研究家庭的新路径,也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李涛 《新闻界》2012,(3):36-41,64
传播学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正由"学科意识"转向"问题意识",打破学科"老死不相往来"的分界而走向以研究问题为主旨的跨学科、统一的社会科学研究。本文回溯了19世纪欧洲进化论思想对当代传播学的影响,通过强调个体、群体和传播网络系统之间的动态互动,从人类社会进化的视角来确立传播学在"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中可能的研究路径和学术位置。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播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中,媒介理论和实践所信奉的是“以时间消灭空间”,空间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空间性的视角梳理传播学研究中的思想资源,从文化身份、传播语境、权力结构、媒介技术以及后现代空间等五个方面探讨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的关系,找寻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发现空间背后的隐喻。文章在最后提出,在全球化时代里,传播学研究和媒介实践面临的是时间压力与空间抵抗两种力量并存的局面,能否保持对空间的想象力将成为深刻地把握当前各种媒介现象复杂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周巍 《青年记者》2016,(14):15-16
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为个体的传播权利进行了技术赋权,使每一个个体不仅拥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更拥有了“一呼百应”的能量.个体传播能力的快速爆发扩展了舆论空间的容量,同时使舆论的形态更复杂.在复杂的微博舆论中如何找到其发展规律?在多发的舆情事件中如何找到爆发点和转折点?本文以舆论学和传播学为视角,试对当下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传播情境下非物质文化的流变和生存呈现新的样貌。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读解典型区域民俗文化样式"花馍"在遭遇现代审美和消费诉求时的传播偏向问题,认为集体价值身份与个体审美价值的二元对立是其传播机理的实践症结。基于此,建立区域文化传播的保护机制,尊重文化传播的根本规律,拓展丰富的媒介传播方式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8.
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传递的过程。传播学是随着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报刊、电影、广播、电视、通讯卫星、电子计算机等传播媒体在网络通讯系统中已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活动,特别是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体进行大规模、远距离的教学活动,更需要传播学理论的直接应用和指导。因此,传播学与远距离教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传播学的理论也成为现代远距离教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彭兰 《当代传播》2013,(2):13-16,33
Web2.0将普通个体在媒介活动和媒介空间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出来,每一个独立个体对信息传播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变得更为直接和显著,而个体受到的来自传播活动的影响也更为深远。本文讨论在Web2.0及未来技术推动下个体存在意义发生的一些关键变化。其一,自我的数据化将是新媒体时代个体的普遍行为,数据化是个体的自我痕迹的记录,也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表演,而个体数据化也是大数据技术的重要基础。其二,个体已经变成互联网上巨大的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成为影响网民行为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在两个方向上作用于个人:既可能放大个体的影响,又可能对个体施加更多的社会影响。其三,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新媒体平台中的传播中心。这样一种"个体中心"对传统大众传播机制的冲击是明显的。其四,人与终端的融合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终端成为人体的延伸,而人体也成为终端的延伸,越来越有可能成为"人肉终端",当人与终端日益融合时,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体自身功能方面可能出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微”传播“巨”影响——网络微传播特点及效果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芙蓉 《今传媒》2012,(1):89-91
以现在流行的网络传播现象"微"为出发点,对网络微传播过程的特征及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主要从它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与方式、传播对象切入逐一研究分析,概括出每一个构成要素中"微"的含义、特点及其社会影响力,最后从浅层面上总结了微传播对每一个"社会个体"以及整个"社会传播体系"所形成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