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发明与创新》2009,(10):18-18
在人体十二指肠旁边,有一条长形的器官,那就是胰腺.胰腺中,散布着许许多多的细胞群,叫做胰岛.当胰岛中的β细胞受到比如葡萄糖、乳糖、胰高血糖素等刺激,就会分泌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  相似文献   

2.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胰岛β细胞损伤,导致内源性的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从而引起血糖升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急骤,近年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认为 T1DM 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的基础上,外界环境因素的诱导作用下,引起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病。近年来,国内外以胰岛素及衍生物对T1DM的免疫预防研究为多,而忽略了其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和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的治疗作用,理论上也许免疫预防有一定效果,但是有关预防用药时间、剂量和途径等因素仍无定论。因此,目前T1DM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早期大剂量胰岛素来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和促进β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3.
颈糖综合症     
《中国科技信息》2002,(7):76-77
颈病与糖尿病同时并见,颈部病变会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症状,糖尿病反过来影响颈部病理变化为特征的病证.张必清教授研究认为:颈部病变刺激了交感神经,引起交感神经末梢兴奋,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索亢进,进而出现疲劳,直至β细胞萎缩,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再者颈病压迫了神经,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和、胰岛β细胞微循环障碍,全身脏器对胰岛素不敏感,使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出现一系列糖尿病症状.使得血糖高、血液粘稠度高、血流不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血管硬化,从而加重颈部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颈糖综合症     
颈病与糖尿病同时并见,颈部病变会诱发或加重糖尿病症状,糖尿病反过来影响颈部病理变化为特征的病证.张必清教授研究认为:颈部病变刺激了交感神经,引起交感神经末梢兴奋,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索亢进,进而出现疲劳,直至β细胞萎缩,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再者颈病压迫了神经,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和、胰岛β细胞微循环障碍,全身脏器对胰岛素不敏感,使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出现一系列糖尿病症状.使得血糖高、血液粘稠度高、血流不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血管硬化,从而加重颈部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往认为,使用60年的经典降糖老药磺脲类药物作用于体内的胰岛素"开关",即胰岛β细胞去极化钾通道KATP,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我们的研究发现,体内胰岛素分泌还受胰岛β细胞复极化钾通道KCNH6的调节。本项目从一个大型四代糖尿病家系入手,发现该家系同时存在新生儿低血糖与成年糖尿病。该家系KCNH6钾通道基因突变与新生儿低血糖与成年糖尿病共分离。有趣的是,KCNH6基因敲除(KO)或点突变人源化敲入(KI)小鼠的糖尿病表型特征与该家系糖尿病人一致。经过近10年的研究,揭示了KCNH6对胰岛素分泌至关重要,提出了胰岛素分泌"双开关"控制理论。研究成果发表在2018年末的Cell子刊Cell Reports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体外建立方便可靠的肝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和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方法。方法:3T3-L1小鼠前脂肪细胞、C2C12小鼠成肌细胞分别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和肌细胞。采用地塞米松(EDX)诱导人肝细胞Hep G2以及分化成熟的Hep G2、C2C12细胞,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情况。结果:1μmol/L DEX作用24 h和48 h均能抑制细胞葡萄糖消耗,撤掉DEX,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在48 h内维持稳定。对于Hep G2和C2C12细胞,DEX造模48 h优于24 h;但对于3T3-L1细胞,DEX造模24 h和48 h对细胞葡萄糖消耗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EX可诱导3T3-L1、Hep G2、C2C12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这种细胞模型简便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综合症,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作用机制各异,而二甲双胍降糖药独树一帜,本文总结其优势。结果与结论:二甲双胍降糖药并非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受累与胰岛功能与细胞作用,可降低糖和血红蛋白,降低血脂,减少诱发心肌梗塞的风险,可作为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者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8.
纳米氧化锌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纳米氧化锌(ZnO)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生物学效应。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纳米ZnO颗粒物的理化性质。然后,使用0mmol/L、0.1mmol/L、0.5mmol/L、1mmol/L、5mmol/L、10mmol/L的纳米ZnO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MTT 法测定细胞生长活性。并且测定1mmol/L 纳米ZnO染毒24h后细胞培养液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使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荧光染色检测细胞产生活性氧(ROS)的生成。实验所用的ZnO纳米颗粒为长75 nm、直径20nm的针状纤锌矿晶体。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纳米ZnO颗粒对A549细胞的生长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培养液上清中LDH活性显著升高(P < 0.05),胞内CAT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P < 0.01),但SOD活性下降不明显。荧光染色检测发现染毒后A549细胞出现细胞凋亡,而且细胞内ROS的生成与纳米ZnO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是纳米氧化锌诱导人肺腺癌A549细胞产生活性氧,引发细胞凋亡,并产生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9.
β-淀粉样蛋白(Aβ)的聚集及纤维生成与阿尔茨海默病(AD)存在密切的关系,大量证据表明,老年斑中含有高浓度的过渡金属离子如Zn2、Cu2+和Fe3+.本文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UV)研究金属离子与Aβ16以及Aβ28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Zn2+、Cu2+和Fe3+都可以与Aβ发生相互作用,但Cu2+可以诱导Aβ16的聚集生成低聚体而Zn2+不能.Zn2+和Fe3+都可以诱导Aβ28生成低聚体,但聚集的速率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百草枯诱导HK-2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K-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未采用任何药物干预培养24h;模型组:以800μmol/L百草枯培养24h;氯沙坦预治疗组:先以75μmol/L氯沙坦培养1h,再以75μmol/L氯沙坦+800μmol/L百草枯培养24h。观察各组细胞TLR-4、NF-?B、TNF-α、IL-6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LR-4、NF-?B、TNF-α、IL-6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氯沙坦预治疗组TLR-4、NF-?B、TNF-α、IL-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氯沙坦预处理能够抵抗百草枯诱导的HK-2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B信号通路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于香烟烟雾提取物(CSE)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炎症因子及TGF-β1表达的影响及HSYA缓解气道重塑的机制。方法:用CSE刺激MRC-5细胞建立损伤模型,细胞分七组:单纯HSYA组、Sham组、CSE模型组、CSE+低剂量HSYA组、CSE+中剂量HSYA组、CSE+高剂量HSYA组、CSE+阳性对照药红霉素组。以Real-time-PCR技术检测TNF-α、IL-1β及IL-6和TGF-β1m RN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38MAPK磷酸化的水平。结果:加入CSE刺激12h后,MRC-5细胞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及TGF-β1m RNA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HSYA能够明显抑制CSE诱发的TNF-α、IL-1β、IL-6及TGF-β1m RNA水平的升高。结论:HSYA可抑制CSE诱导MRC-5的炎症因子及TGF-β1的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2.
采集并检测北京市玉泉路地区2008年冬季和夏季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中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A549细胞暴露于颗粒物后的细胞活力及活性氧(ROS)生成.用线性回归统计分析颗粒物中过渡金属元素含量与其细胞毒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PM10和PM2.5均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细胞活力,导致ROS生成升高.颗粒物细胞毒性夏季大于冬季;除Cr、Ni外,各金属元素与颗粒物导致的细胞毒性正相关.冬季和夏季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是导致其细胞毒性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浓度钙离子对人成骨样细胞MG-63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5.0mmol/L Ca2+促进 CaSR、ALP、OC、Runx 2、IGF-1和BMP2 mRNA表达,而加入CaSR和ERK抑制剂后,则下调 ALP、OC、Runx 2、IGF-1和BMP2 mRNA表达.不同浓度Ca2+处理后,磷酸化-ERK(p-ERK)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因此,5.0mmol/L Ca2+通过上调CaSR基因的表达,激活ERK通路,促进MG-63成骨样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端脑素在缺氧缺糖环境中是否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直接氧糖剥夺(OGD)神经元模型并验证OGD模型的效果;以稳定表达常量人端脑素蛋白的PAJU-TLN细胞株和具有NEO抗性的PAJU-NEO细胞株作为神经元OGD模型,分别对PAJU-TLN和PAJU-NEO细胞进行OGD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经免疫荧光检测缺氧诱导因子HIF-1a的表达证实OGD神经元模型有效,经过OGD处理后,PAJU-TLN细胞凋亡率明显较PAJU-NEO细胞降低(P0.05)。结论:端脑素在OGD环境中可以减轻OGD诱导的细胞凋亡,对于缺氧缺糖环境中的神经细胞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输卵管妊娠的种植部位、非种植部位及分泌中期正常壶腹部输卵管的表达.方法 收集输卵管妊娠的种植部位、非种植部位标本各30例,以及分泌中期正常壶腹部输卵管标本17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术前血β-HCG及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测定各组标本中VEGF的表达,根据阳性率和表达强度进行组织化学评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1)种植部位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种植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植部位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分泌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种植部位组与正常分泌期组之间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输卵管妊娠活胎病例中种植部位、非种植部位的VEGF表达均与血β-HCG呈统计学正相关(均P<0.05).结论 VEGF可能参与输卵管妊娠时胚泡植入和胎盘血管网形成.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受体表达增加可见于脑缺血、外伤和退行性病变等多种病理情况,而对IL-1β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信号物质的作用及其机制知之甚少.本实验采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IL-1β对急性分离大鼠海马锥体细胞Na’电流的调制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IL-1β(0.1ng/mL)使Na^ 电流峰值增加,但对离子通道动力学无显著影响;2)IL-1β(10ng/mL)对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具有抑制作用,并使Na^ 通道开放阈值提高.实验结果提示:1)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的IL-1β基础分泌可以通过电压门控Na^ 离子通道参于神经元兴奋性调节;2)IL-1β水平的异常增加对Na^ 通道具有抑制作用,对防止损伤导致的神经元去极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 4步分离纯化的Apocynaceae植物培养细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ase)的比活为 2 0 4 9U mg ,与细胞粗提液相比 ,活力提高 97倍 ,活力回收率为 2 1 %,可直接用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UDPG)的合成 ,并且储存稳定性很好 .UGPase的最适pH值为 7 2 ,UGPase的最适温度为 37℃左右 .Mg2 是UGPase发挥活力所必需的 .高浓度UTP和Glc 6 P均能抑制UGPase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生长和发酵与其己糖转运蛋白家族紧密相关.酵母己糖转运蛋白家族包括Hxtlp至Hxt17p、Ga12p、以及同源蛋白Snf3p和Rgt2p这两个葡萄糖感应器.其中Hxt1p~Hxt7p对酵母生长及发酵发挥重要作用,缺失这7个蛋白的酵母无法从培养基中摄取己糖进行生长和发酵.根据对己糖的亲和力的不同,这几个转运蛋白可分为低亲和力转运子.包括Hxt1P和Hxt3p;高亲和力转运子,包括Hxt6p和Hxt7p;以及中等亲和力转运子Hxt2p和Hxt4p;而Hxt5p在生长发酵过程中没有发现有任何诱导表达.本文介绍了Hxt1p-Hxt7p等己糖转运蛋白在酵母生长发酵不同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构建高乙醇发酵效率的工业酵母菌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颗粒酶A(Granzyme A,Gzm A)是一类定位于活化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胞质的丝氨酸蛋白酶,是细胞毒性颗粒中表达丰度最高的蛋白酶之一。Gzm A能够特异性靶向人体很多重要的蛋白,如:组蛋白,维持核膜的核纤层蛋白和几种关键的DNA损伤修复蛋白(Ku70,PARP-1);激活白细胞介素-1,具有促炎活性。Gzm A激活了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该途径始于线粒体,产生活性氧(ROS),导致单链DNA损伤,参与杀死敏感的靶细胞。此外,还可作为免疫检查点以及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就Gzm A晶体结构、特异性结合蛋白种类以及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的重要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 (IFN)系统是脊椎动物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御系统 .除了哺乳类 ,有关低等脊椎动物的IFN系统基因知之甚少 .在鱼类 ,近 40年来能证明IFN系统存在的证据主要有两个 :一是检测经病毒诱导后的多种鱼类机体和细胞 ,证明能产生类似哺乳类IFN的抗病毒活性物质 ;二是近年来 ,已经证明在少数几种鱼类中存在与哺乳类IFN系统基因Mx同源的基因 .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 ,紫外线灭活的草鱼出血病病毒 (GCHV)能够诱导鲤科鱼类培养细胞 ,如鲫鱼囊胚细胞 (CAB)产生类IFN活性物质 ,并建立宿主细胞的抗病毒状态 .为了揭示鱼类培养细胞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机制 ,首先建立了一个研究鱼类抗病毒免疫相关基因的细胞模型系统 ,通过用灭活GCHV诱导CABIFN并进行理化、生物学特性鉴定的基础上 ,成功建立了一个囊括鱼类细胞抗病毒基因在内的差减cDNA文库 .其次 ,筛选文库揭示了一批与哺乳类IFN系统基因同源以及找不到同源性的EST ,表达分析证实它们也是IFN刺激基因 .再次 ,根据哺乳类IFN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 ,从该细胞模型系统中克隆、鉴定了 1 9个IFN系统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 ,包括鲫鱼IFN基因 ,IFN信号传导通路基因STAT1 ,IFN诱导表达调控基因IRF7,IFN行使抗病毒作用的效应基因Mx1、Mx2、PKR、Viperin、IFI5 6,以及一些功能未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